免被动成大国竞争棋子 东南亚国应采中间立场

曹观友(左五)为区域地缘政治圆桌会议开幕后,与出席者合影。
(槟城4日讯)尽管东南亚区域是全球相互竞争利益的所在地,但东南亚国家不需要做出“二元”选择,反而应该采取中间立场,从中变得更强大,而不是被动地成为大国地缘政治竞争下的棋子。
于日前出席“亚洲新地缘政治与全球未来新秩序:对东南亚的影响” 的区域地缘政治圆桌会议的政治领袖、学者和各智库代表这么认为。
这项区域地缘政治圆桌会议是由马来西亚智库义腾研究中心(REFSA)与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FES)联办,以探讨对美中紧张局势、俄乌战争和南中国海争议等的全球大环境下,东盟国家在地缘政治及经济活动可以扮演的角色。
汇聚亚太区参与者
这场由槟州首席部长曹观友主持开幕的圆桌会议,汇聚了来自亚太地区多元背景的参与者,包括政策制定者、学者和意见领袖。
当中包括FES亚洲区域办事处常务董事萨克瑟、泰国前进党领袖皮塔、菲律宾前总统顾问罗纳多亚马斯、越南的Le Trung Kien博士、印尼的Makmur Keliat教授、韩国的Jeonghyeon Kim博士和华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中心主任锺大荣副教授等。本地参与者包括会议主持人兵如港州议员李孝存,国防部前副部长刘镇东,贸工部前副部长王建民博士,马大中国研究所所长饶兆斌,国大国际关系教授郭清水博士,和其他本地学者和各智库代表。
与会者也提供了多层面的新策略思考,特别是东盟成员国如何推动或采用符合各自国家需求的策略。
与会者3关键立场
1.拥有独立的外交政策
东盟国家应将外交政策着重于增强经济发展、国防和其他领域的韧性。东盟有必要避免陷入中美选边站的二元陷阱。
此外,东盟也应解决其内部问题,例如缅甸的动荡局势,并加强成员国之间的信任以形成统一和团结的联盟。
2.实行“单点式”外交
为了摆脱一体化的二元方案,东盟各国应继续展开包容、公正和综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外交。他们不应过度倾向任何一方,而应以促进东盟利益为主要考量。
要实现这个目标,各国就应该制定多元的外交策略,以“对冲”战略,如双边主义、区域主义和小多边主义等应对世界趋势。
3.善用东盟作为中美交汇点的经济地位
中美竞争和中国冠病清零政策下长期封锁的情况,同时也突显了东盟地区的稳定性、对接全球市场的优势和友善的投资环境,促使东盟地区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者和贸易的理想目的地。
东盟应通过发挥各个成员国的优势,形成互补效应以加强和区域化东盟的价值链,而不是展开恶性竞争。涉及东盟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例如与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 (IPEF) 和与中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是此类杠杆作用在行动中的先例。
【灼见】台湾抢东南亚人才效果成疑/魏开星
近年来,受“少子化”冲击,“招生难”令台湾许多高校陷入困境。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统计,2024年有4所高校停办。
自2011年开放中国大陆学生赴台就读以来,中囯大陆生在台的巅峰期曾高达4万余人,不仅补充了岛内生源,两岸学生也在交流中加深了彼此的情感。
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关系紧张,陆生赴台就学几乎停顿。为此,民进党当局推出所谓“2+4”计划,美其名曰“培养国际人才”,目的之一是为高校招揽生源。
台湾经济部与教育部、国发会等部会合作,中长期规划“2+4”方案,即针对东南亚,尤其是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优秀“国际生”规划客制化课程,培养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毕业后可进入产业工作。
抢台湾学生饭碗
就学期间的学杂费由政府提供,生活津贴则由企业提供,并保证留台就业(培育2年,留台工作4年或2年)。一年奖学金为22万元新台币(下同)起跳。经济部期望每年培育2万5000万名“国际人才”。据了解,此项计划涉及金额总数达350亿元。
相关政策实施近一年,暴露了不少问题。首先,对岛内同等学历的学生不公平。
且不说“保证留台就业”对台湾青年就业构成威胁,抢了同辈人的“饭碗”;就是一年奖学金22万元起,也已相当于大学生毕业年薪的一半;同时以台大为例,“国际生”的奖学金金额不过是学费豁免,外加每月6000新台币的补助。
可见“2+4”计划的奖学金明显高于以往惯例,也对该计划以外的“国际生”不公平。
忧假留学真打工
其次,产生“假留学、真打工”疑虑。现实中,由于移工身分到台湾的成本比侨生贵了三四倍;工作不适应时,侨生也较容易转换,不必额外支付“买工费”,导致“当留学生比当移工划算”。
这就引发“假留学、真打工”的质疑。事实上,每年来台就读的“国际生”约1万9000人,留台率仅约47%,约有近万人未在台就业。
最后,侨生在台找工作不易。曾有毕业的侨生说,要留在台湾并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非常困难。
从外部环境看,台湾抢东南亚人才面临多重挑战:
第一,中国大陆崛起。随着“一带一路”政策提供丰厚奖学金,越来越多东南亚华裔学生选择前往中国大陆留学,降低对台湾高教的需求。
第二,文凭互认困难。台湾文凭在东南亚多个国家(如马来西亚)未普遍承认;另一方面,留台学生在台未必能取得专业证照或认证,部分企业也因语言疑虑而不录用毕业生,使东南亚学生在台就业不易。
第三,配套政策不足。台湾本地的留才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不了解雇用外籍人才的规定,或认为手续繁琐,因而意愿不高。
吸引力低缺“内功”
从内部来看,台湾要“抢”人才,显然也缺乏“内功”:
一方面,留学吸引力受质疑。相较其他将教育产业化的国家,台湾学杂费与生活费较低,对东南亚学生具吸引力;然而,台湾大学“太多太易进”,文凭含金量难以保证。
另一方面,国际化程度不高。台湾高校以中文授课为主,英文课程比例偏低,不利学生毕业后在国际职场竞争。
综观“2+4”计划的施行情形,以及台湾官产学研的制度缺陷,可以说,这项作为“新南向政策”一环的“抢才”战略,其成效仍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