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笔锋
中国倡议的国际调解院在香港成立了,成为全球第一个透过协调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法律组织。“国际调解院”除中国外,还有32个成员国,包括印尼、巴基斯坦、白俄罗斯及塞尔维亚等,香港要把握好“一球(中美)两制”、“多极世界”形式的新时代机遇,要面向新的蓝海,努力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化。
由中国倡议的国际调解院最近正式成立,总部落户于香港的旧湾仔警署,成为全球第一个透过协调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法律组织。
国际调解院除中国以外,还有32个成员国,包括印尼、巴基斯坦、白俄罗斯以及塞尔维亚等国,预料国际调解院将巩固香港“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的地位。同时,因应香港新的“国际调解”角色,香港也需要培养与吸纳“新型国际化人才”,需要一批熟悉第三世界的专业人才。
国际调解院在5月30日于香港经由33个创始成员国签订《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正式成立。国际调解院成立历程可追溯到2022年中国、印尼等国共同签署的《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联合声明》,经历3年准备,最终落户香港。
调解院是首个在香港设立总部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具有“零的突破”历史意义,也代表中央政府对香港“国际化”的期望,展望未来,或许更多中国倡议的国际组织有机会落户香港。

与海牙互别苗头
国际调解是仲裁的一种形式,现时荷兰海牙也有“常设仲裁法院”作为处理国际争端的机构,而在香港设立的“国际调解院”则与海牙有互别苗头之势,中国与各创始国都表达希望国际调解院未来等同设立于海牙之联合国国际法院及国际常设仲裁法院,将来的国际地位与之看齐。
国际调解院也代表着新兴国家希望未来的国际纷争将可以走出西方主导的传统,并开出新兴国家内部解决的先例,摆脱国际问题由“西方方案”掌握话语权的局面,因此国际调解院目前并没有欧盟、美国以及其他“五眼联盟”国家加入,主要是中国的“亚非拉兄弟”,尤其是近年热议的“全球南方”。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就在个人网志上写到:“国际调解院可在多个层面发挥作用,包括在国与国之间、一国与他国投资者之间,以及 国际商务范畴。这些争议都能根据各方意愿进行调解,为解决国际争议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提高我们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发展与全球南方的关系上,相辅相承、相互促进。”
“新型国际化”表现
香港一直以“(在)亚洲(的)国际都会”自居,香港人从小就听过“中西文化桥梁”、“东西文化交汇地”等宣传用语,这些宣传用语所强调的香港国际性,主要说的是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桥梁、交汇功能。
“国际都会”是了,但“亚洲”则是一个背景,香港政府与民间对亚洲的知识相对缺乏,香港要比肩的是纽约、伦敦的“纽伦港”,本身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秩序的一部分。
目前美国全球化秩序已现疲态,世界秩序慢慢步向“一球(中美)两制”以至于“多极世界”,有多种国际秩序的诞生,特色包括区域化、价值多元化。国际调解院正是这一国际秩序变化的产物,代表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仲裁需求,而且对西方仲裁体制缺乏信任,需要另辟蹊径。
国际调解院的诞生是“新型国际化”的表现,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由现有国际秩序的跟随者,慢慢转变为参与国际标准、国际秩序的规则制订,在承认《联合国宪章》的同时,提出新的实践方式,调解也是一种以对话、交流以及协商代替冲突的处理国际争端手法,以平等和互信互惠方式解决问题。
国际调解院落户对香港来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中央支持、惠港的表现,内地有许多城市都积极争取国际调解院落户,但最终选择香港,既是对香港法制经验的信任,也是对香港作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的强心针。
国际认同之路仍漫长
香港各界需要理解,国际调解院成立背后的国际秩序变迁的启示,对“新型国际化”展开深入研究,将“国际调解院”的案例复制,争取更多机构落户香港。同时也要理解国际调解院只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机构成立后要发挥好功能并获国际社会认受,仍有漫漫长路,香港需要培养更多的国际法人才,人才库要与“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的定位相适应。
香港要把握好“一球两制”、“多极世界”形式的新时代机遇,摆脱过去香港国际化只看重欧美的旧日好时光,要面向新的蓝海,努力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化。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