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雇员公积金局公布今年首季的投资回酬数据,令人皱眉的消息也随之而来:整体投资收益同比下滑了13%。
在全球政治紧张、贸易摩擦升级和市场不稳定之下,这结果虽不令人太意外,却也提醒着我们:公积金不一定能永远成为会下金蛋的鹅,唯有掌握理财主动权,才是确保退休无忧的关键。
公积金局的多元化投资组合虽成功减缓了冲击,但派息的“水位”仍可能受市场波动影响。在这种不确定性中,会员若一味被动等待,只会让辛苦储蓄逐渐“缩水”。
若将会员年龄层粗略划分为30岁、40岁与50岁,该如何化被动为主动,以最大化自己的公积金储蓄?

越来越多人自愿“加码”
对约30岁的会员来说,其最大的优势不是金钱,而是时间与复利效应。如今越来越多人已意识到,仅靠11%的法定缴纳远远不足,因此自愿“加码”成为最直接的选择。
数据显示,自愿缴纳额在今年首季暴增62%,可见有财务觉醒意识的会员不在少数。
理财专家也建议年轻会员善用公积金局的 i-Invest 平台,挑选表现稳健的单位信托基金,但前提是必须自行“做功课”研究,不能盲目跟风。
至于约40岁的会员,这大概是人生进入稳定轨道的黄金阶段,也是风险与责任并存的时期。
也许此时可在保持法定缴纳之际,开始逐步布局多元退休投资组合,如私人退休计划或保险理财产品。这年龄层的会员也应逐渐降低高风险资产比例,为日后稳健退休打下基础。
步入50岁,退休的钟声已隐约可闻。这阶段最忌盲目冒险,应将重点放在保本、稳定与流动性管理,例如把资金移向低波动资产,如政府债券型投资或回教储蓄计划,以确保价值不被市场剧烈波动侵蚀。
此时“守成”比“进攻”更重要。
经济的不确定性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消散,但主动管理退休储蓄的人,永远不会被环境打败。
作者:蔡晓薇(《南洋商报》助理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