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安华保证,不论种族宗教,凡是考获10A的各族优秀生将被保送入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
当时,这项“10A保送”政策包括A-,因此各界人士频频拍手叫好,称赞昌明政府在教育改革路上迈出“勇敢”的一步。
即便如此,教育部于今年4月30日发布的内部通令无情击碎了这份美好憧憬,仿佛狠狠打了那些含有A-的10A各族优秀生一巴掌。

如今,预科班“10A保送”的定义仅限A+和A,A-则不再被承认为A等级。这一变动导致考获10A(含A-)的华裔子弟惊慌失措。
众多非土著优秀生被预科班拒绝,核心问题在于非土著10%的固打,根本无法容纳日益增长的优秀生人数。
根据2024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在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中,考获全A的学生达1万4719人。
若按我国约30%的非土著人口比例推算,考获全A的非土著人数介于4000至4500人,远远超过预科班提供的3000个非土著学额。这也导致“头破血流”争学额的惨况年复一年上演。
教育部极可能是为了技术性缓解非土著学额不足的问题,才出此下策,将A-排除在A等级之外。
错杀真正优秀学生
然而,A-不再属于A等级的做法,很可能错杀真正优秀的学生。
在当前保送政策下,一名考获1个A+和9个A的学生可自动获学额,但若是9个A+加1个A-的学生,却被拒之门外。如此制度反而令总成绩较逊者得益,显失公允。
笔者认为,教育部调整保送机制无可厚非,但在SPM成绩公布后才临时更改政策,显然有失公平,也间接抹杀了学生为10A奋斗的努力。
各族学生在考试前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就是为了争取一纸预科班的入学通知书。然而,教育部将A-排除在A等级之外的做法,无疑辜负了考生对昌明政府的信任。扪心自问,含有A-的10A生,就不值得被视为优秀生吗?
为了避免“错杀”具备卓越能力的学生,例如考获9个A+和1个B+的考生,教育部应尽快改革现有保送制度。具体而言,应采用预科班现有的“总绩点制度”(Markah Merit),结合90%的学术分数和10%的课外活动成绩,并设定95%或以上为保送门槛。
这样不但能更客观反映学生的全面表现,也保障在学术与课外活动中皆有优异表现者的权益,弥补现行10A制度只重学术、不顾全面素质的缺陷。
改革预科班保送机制
综上所述,笔者衷心建议教育部全面改革现行的预科班保送机制。唯有如此,昌明政府的教育改革才能真正体现“奖优拔尖”的精神,回应人民对公平与透明的殷切期待。
年复一年,无论是在马华执政时期,还是行动党掌权后,非土著优秀生被大学预科班拒收的新闻依然屡见不鲜。
因此,教育部应采用更全面与公正的总绩点制度,作为录取优秀生的主要依据,一劳永逸解决非土著被拒收预科班的困境。
学生不该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应是人才公平竞争的起点。
作者:林楷骏(马来亚大学预科(PASUM)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