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币跻身全球十大资产/南洋社论
加密货币在2020年以后经历了一轮剧烈的调整,其中一些货币宣告爆仓,让希望在虚拟市场创造巨大财富的投资者亏了大本。此外,也有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破产,让投资人血本无归。
基于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交易,一旦发生这种情形,结果是投资者责任自负,各国政府无法担保及赔偿其亏损,最多只能够事后对违规者施加法律责任,或以欺诈案件绳之以法。
在风险高峰期间,甚至是加密货币的龙头——比特币也跌到1万5000美元以下,从高峰跌了80%,确实让普通人怀疑虚拟货币是否像个金字塔游戏,只等待泡沫何时破碎而已。
比特币收复失地
所幸,当冠病危机过去,市场逐渐复苏,加密货币又重新成为投资者对美元去中心化的避险基地。
当然,俄乌战争爆发,一度引发美国制裁俄罗斯,不许它使用美元的疑虑。幸亏美国虽强大,但还不至于完全封杀俄罗斯的商业交易。
加密货币成为其中一个代币——既不受美国管制,也游走于其他主要货币之间的选择。比特币也开始收复失地,到了2024年,已经站回6万美元,伺机突破新高。
投资者对加密货币仍存疑虑,因为不知道美国政府将采取什么行动来对付这个希望取代美元为交易中心单位的工具。一些加密货币交易所如币安(Binance),就饱受美国证监会调查,吃了不少苦头。
无论如何,情况在特朗普赢得总统选举有所改善,比特币一举突破10万美元,后市让人期待。市场对加密货币市场的乐观报道,让一般人觉得错失了一个难得的暴富机会。
在全球加密货币奔跑了一阵子以后,如今加密市场的总市值大约是3.4兆美元,比特币市值逼近2兆,已经挤下白银,成为全球第八大资产,和老七沙地阿美不相上下。
短期难追上黄金
它的市值在全球排名中仅次于黄金、英伟达(NVDA)、苹果(AAPL)、微软(MSFT)、谷歌(GOOGL)、亚马逊(AMZN)和沙地阿美(SAUDI ARAMCO)。
不过,至今为止,黄金仍然是全球投资者最喜欢的避险工具,市值大约是18兆美元,比比特币大了整10倍,比特币短期间不可能追上它。作为一个虚无缥缈、完全由人类制造出来的交易工具,竟能在短短10多年间挤入全球十大资产,比特币也算是市场奇葩了。
虽然市场一再希望出现另一个加密货币新星,但是,我们只能奉劝投资者好自为之。美元强势领先全球多年,大家也一样希望出现另一个能与之抗衡的货币,但是,至今仍不见踪影。
新的比特“代币”当然会出现,但是否在比特币再领风骚10年后,才有踪影呢?
视频推荐 :
虚拟币策略勿迟疑/陈万诚
美国金融巨头黑石集团在2024年底正式建议投资人将1至2%的资产配置于比特币。这项动作不仅象征主流华尔街机构对虚拟货币接受度的根本性转变,也代表虚拟货币正从边缘工具迈向全球资产配置体系的一部分。
相较之下,马来西亚的步伐显得缓慢而零散。虽然本地虚拟货币用户群日益增长,亦具备成熟的金融科技基础与良好的监管文化,但在制度设计上却始终未能形成明确方向。
监管机构的立场多年聚焦于“防范风险”,然而,当前国际环境的变化已清楚显示:虚拟货币不再只是金融创新,而是金融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组成。
指南形式犹如建议书
国家银行与证券委员会虽于今年1月和4月,分别发布了关于电子货币机构(EMI)与货币服务业务(MSB)的最新加密管理指南,涵盖密钥管理、加密协议、证书机制与硬件安全模块(HSM)等内容,技术层面并不逊色于欧美。
然而问题在于,几乎所有条文皆以“鼓励”语气撰写,缺乏强制性,也未设定合规时限,形式上更像建议书而非监管令。
更关键的是,配套的执行资源并未同步建立,造成“文件先进、执行滞后”的风险。在制度不完善、技术尚未落实、执行机制不透明的现实下,即使马来西亚有意发展虚拟货币生态,也可能因缺乏可信的技术基础而难以吸引全球机构进驻,最终被排除在国际加密资产价值链之外。
当旁观者还是参与者
我们必须认识到,“合规”不应只存在于文书中,也不能只依赖市场自觉,而需要配套审计机制、基础科技建设与行政执行架构共同推动,形成完整的国家级金融科技治理系统。
回顾过去10年,若马来西亚的退休金体系每年将5%的资金以定期方式投入比特币,即使不计算高点高卖,仅按长期持有估算,其总资产回报将为全民带来数千亿令吉的增值。这种回报无法复制,但错过机会的代价却每年都在积累。
虚拟货币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解药,而是全球金融转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
马来西亚需要的不仅是一套法规,更是一种从国家利益出发的政策自觉。
下一阶段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要做旁观者,还是参与者?
未来5年,将决定我们是拥有建设权的经济体,还是被系统设计边缘化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