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商余】失落的姓氏桥

槟岛就只是一个面积不大,土地有限的小岛,所以自古以来很多居民就把屋子建立在海岸上,从海滩开始往海外建起自己的木屋。这些木屋就如马来人的高脚屋,只是建筑设计简单得多了,通常每一间屋子的面积不大,支撑住屋身的脚柱就驻落在浅滩上,一眼望去就是浮在水上一样。这些屋子通常都相对而建成两排,中间穿过一座木桥,每一间屋子的大门口就连接到木桥上,当有屋子增建的时候,木桥就会增长,到了某个深度就不适合再延续。



由于以前的居民都持有很强烈的聚落性,所以多数人都会群聚在同一个姓氏的区域定居,就这样的这些水上人家的据点都以本身的姓氏来命名,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姓氏桥,譬如姓陈桥、姓李桥、姓周桥、姓王桥、姓林桥等,而其中又以姓周桥最为闻名,因为它的规模最大,这里的主桥还支开成分叉桥,一共连串了大约75户人家。古时候这些姓氏桥的居民多数以捕鱼为生,所以屋子旁都停泊着小船只,只是后来居民的职业也渐渐多样化了,加上周遭的海水受到污染,海产的数量逐年锐减,多数的居民也就放弃了捕鱼这一个行业。

已成槟城主要景观区

这些姓氏桥多年以前只是一幅幅水上人家的写照画面,但今天它们已成为槟城主要的景观区,尤其是姓周桥最受欢迎,几乎每天的游客都络绎不绝地进出。游客们把这些木屋,甚至居民当成“动物园般的景物”观看与浏览,无形中为这里的居民开发了许多赚钱的商机,就这样的原有的风貌与氛围渐渐的被改变了。有一些居民把自己的住宅装修成商店摆卖迎合旅客口味的手信与纪念品,当然也有不少摊子贩卖饮料及小食,更堪的是不只悬挂五颜六色的吊饰品来吸引旅客拍照,有些还为自己的屋子添建了不少人工结构,或是涂上颜色鲜艳的彩漆。就这样的,往昔的淳朴容貌,那些焕发着简单美感的建筑物在商业趋向的冲击下,渐渐地消失了,这些姓氏桥再也不是一些共同姓氏居民的栖身之地,现在只剩下一些供游客观赏的空壳景物。



 

 
 

 

反应

 

商余

高山健行的迷思之运动也要聆听身体语言/夏绍华

【字迹光影】文/图|夏绍华

各类健行近几年来崛起成为许多人的户外活动,每个人都想爬山,不管是大山小山,只要听说那一个景点可以打卡,就会一窝蜂地爬上去,当然高山健行也成为了热门的项目之一。

我当初刚迁徙来槟岛的时候,可说是天天都会去岛上的大小山丘健行,那些健行地点不算太高,距离也不长,即使是升旗山也只是七八百米左右,其他的如三号五号三十九或自在山也只是大约300到500米而已。但是几乎每天都会去爬一两个小时,也不真正了解正确的方式和健行的好坏,只是觉得健行也是一种运动,每天运动当然错不了。

膝盖刺痛减少健行

当时除了健行爬山,我还时常跑步,在植物园内一跑就是十来个公里,所以也曾经参加槟威大桥半马拉松六七次,直到30岁出头,我开始发现膝盖偶尔走路时会无端端刺痛。

那时便开始留意自己的运动项目,也当然看了骨科医生及询问一些医生朋友,他们都一致建议马上停止或减少健行的数次。

幸亏自己不是很铁齿的人,从那个时候开始就鲜少爬山了,有时候一个月只爬一两次,跑步就可说是更少了,半马拉松成为历史,任何赛跑项目都不再参与。

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决定,我来到今天还有机缘可以进行一些高山健行,如果当初拒听劝告,可能不到40岁,这双膝盖早就毁了,现在不要说健行,可能走远一点都成问题。

所以说,聆听自己的身体是极为关键重要的,因为身体要出状况之前都会发出警示,这些警示如果被忽略了,迟早有一天会恶化成灾难,到了那个时候才来力挽狂澜,一切已经为时已晚。

话题转回健行这个运动项目,基于年轻所经历的体验和过去这几年来的几次尼泊尔健行,我发现到健行这个活动不是像跑步或游泳那样适合每一个人的,尤其是高山健行更是要三思而后行,因为它涉及的各种必要条件和风险会比其他运动活动来得更多与复杂,在这里我会凭着本身一路走来所学习到的跟大家分享。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