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清零或共存?这不是问题!/许钦铎

德尔塔变异毒株在南京机场攻破中国防线后,疫情迅速扩大到全国18个省份48个市。德尔塔不仅让中国多个省市拉响警报,迅速升级防疫措施,还在中国国内引发一场大讨论:动态清零可持续吗?与病毒共存是不是必走之路? 

中国前卫生部长高强严词批驳“病毒共存论”的文章,让本来对抗疫明星张文宏医生存在的争议变得更激烈。此前,张文宏在微博发文:“世界如何与病毒共存,各国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

高强和张文宏,一个坚持“清零”战略,一个建议考虑与“病毒共存”。两人意见看似相悖,其实,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回归正常 保持联通

针对最近全球疫情急剧反弹,高强强烈批评英美做法,也就是“盲目解除或放松对疫情的管控措施,单纯依靠疫苗接种的抗疫模式,追求所谓的‘与病毒共存’,导致疫情的再次泛滥。”

张文宏则提出:“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中国未来选择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证与世界是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世界的互通,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又能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

从目标上来看,高强和张文宏是一致的。张强调回归正常、保持和与世界联通。高在文末也说:“至于我国何时开放国门、如何开放国门,应当根据国际疫情控制的实际情况……适时作出安排。”

客观地说,中国“清零”战略到目前来看都是正确的。张文宏所在的上海市其实是“清零”战略实施最成功的地方。国际上来看,澳洲、纽西兰也同样实施“清零”战略。英美等国家并非拒绝零感染,只是囿于各种原因难以实现而已。

就中国而言,“清零”带来的积极效果是明显的。譬如,在过去的13个月,中国出口连续增长,7月份更是高达19.3%。去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有人甚至说,就像二战时美国是全球的弹药库一样,中国现在是全球抗疫的大后方。这些当然都要归功于“清零”战略的成功实施。再者,从国内来看,“清零”战略是临时的。一旦控制住疫情,限制措施就会逐渐解除,社会恢复正常。

反过来看,中国人口多,密度大。如果不采取“清零”政策,14亿国民会有多少人感染,又会有多少人因此失去生命?印度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

尽管如此,“清零”战略仍然无法摆脱争议。《金融时报》撰文批评中国没有“退出”战略。彭博社则说中国持续的零容忍策略可能让中国在未来数年陷入孤立。虽然他们的批评并不客观,却也触及了不少中国人的内心忧虑:国门封锁已经持续很久,什么时候才会打开?在英美等国家开始逐步解封的情况下,中国会变成孤岛吗?

其实,中国的抗疫策略远非“清零”那么简单。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消息,截至8月12日,中国累计接种冠病病毒疫苗超过18亿剂次,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超过7.7亿人。

双管齐下 继续坚持

正如高强所言,中国的抗疫是“双保险”策略,一方面精准管控实现“清零”,另一方面利用“清零”赢得的时间,加速疫苗接种,并积极准备疫苗的更新换代。

虽然高强反对与病毒“共存”,“清零”战略本身就是“共存”的方式之一。考虑到“清零”的难度和成本,大部分人会认为这种战略难以长期持续下去。

只是,可持续的替代性战略是什么?高和张两个人都没有给出答案。现实是,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因为未知因素太多了。譬如,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冠病疫苗接种率高达80%的以色列爆发新一波疫情。8月初以来,德尔塔毒株带来的重症病例数量急增,达到400例,其中240名是已经接种疫苗的人。这是一则令人忧心的消息,可能预示着疫情防控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中国副总理孙春兰上周去疫情重灾区扬州调研工作,对当地民众说:“只要再继续坚持一下,就能很快把疫情控制住,让扬州‘好地方’恢复生机和活力。”

目前看来,“继续坚持一下”依然是中国的最佳选择。

反应

 

全球大抗疫

美联社:贸然结束清零 导致中国数十万人病亡

(华盛顿22日讯)中国去年12月骤然放宽冠病严格清零措施后状况连连。

美联社报道,中国官媒声称开放的决定是根据“科学分析和精确计算”、“绝非仓促行动”,但实际上北京一直无视专家的持续努力,最终为时已晚。

由于中国在病毒最易传播的冬季来临之际突然重新开放,许多年长者没有接种疫苗,药行未准备抗病毒药物,医院也没有足够物资或人手,模型估计显示,原本可以避免多达数十万人病亡。

两年来,中国因对冠病的严格控制而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随着奥密克戎变种病毒出现,许多中国顶尖专家和官员担心,清零政策将难以为继。

然而,上海爆发疫情后,相关讨论陷入沉寂,这也促使习近平封锁这座城市。清零措施成为民族自豪感的主要来源,习近平领导下对异议的镇压也导致科学家不愿公开反对党的意志。

专家也估计,在中国的冠病疫情浪潮中可能有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人病亡。

尽管中国的染疫死亡率仍远低于西方国家,但根据香港大学的计算模型和科学家估计,如果中国更完整地接种疫苗并储备抗病毒药物,至少能多挽救20万至30万条人命。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