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清零或共存?这不是问题!/许钦铎

德尔塔变异毒株在南京机场攻破中国防线后,疫情迅速扩大到全国18个省份48个市。德尔塔不仅让中国多个省市拉响警报,迅速升级防疫措施,还在中国国内引发一场大讨论:动态清零可持续吗?与病毒共存是不是必走之路? 

中国前卫生部长高强严词批驳“病毒共存论”的文章,让本来对抗疫明星张文宏医生存在的争议变得更激烈。此前,张文宏在微博发文:“世界如何与病毒共存,各国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

高强和张文宏,一个坚持“清零”战略,一个建议考虑与“病毒共存”。两人意见看似相悖,其实,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回归正常 保持联通

针对最近全球疫情急剧反弹,高强强烈批评英美做法,也就是“盲目解除或放松对疫情的管控措施,单纯依靠疫苗接种的抗疫模式,追求所谓的‘与病毒共存’,导致疫情的再次泛滥。”

张文宏则提出:“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中国未来选择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证与世界是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世界的互通,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又能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

从目标上来看,高强和张文宏是一致的。张强调回归正常、保持和与世界联通。高在文末也说:“至于我国何时开放国门、如何开放国门,应当根据国际疫情控制的实际情况……适时作出安排。”

客观地说,中国“清零”战略到目前来看都是正确的。张文宏所在的上海市其实是“清零”战略实施最成功的地方。国际上来看,澳洲、纽西兰也同样实施“清零”战略。英美等国家并非拒绝零感染,只是囿于各种原因难以实现而已。

就中国而言,“清零”带来的积极效果是明显的。譬如,在过去的13个月,中国出口连续增长,7月份更是高达19.3%。去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有人甚至说,就像二战时美国是全球的弹药库一样,中国现在是全球抗疫的大后方。这些当然都要归功于“清零”战略的成功实施。再者,从国内来看,“清零”战略是临时的。一旦控制住疫情,限制措施就会逐渐解除,社会恢复正常。

反过来看,中国人口多,密度大。如果不采取“清零”政策,14亿国民会有多少人感染,又会有多少人因此失去生命?印度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

尽管如此,“清零”战略仍然无法摆脱争议。《金融时报》撰文批评中国没有“退出”战略。彭博社则说中国持续的零容忍策略可能让中国在未来数年陷入孤立。虽然他们的批评并不客观,却也触及了不少中国人的内心忧虑:国门封锁已经持续很久,什么时候才会打开?在英美等国家开始逐步解封的情况下,中国会变成孤岛吗?

其实,中国的抗疫策略远非“清零”那么简单。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消息,截至8月12日,中国累计接种冠病病毒疫苗超过18亿剂次,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超过7.7亿人。

双管齐下 继续坚持

正如高强所言,中国的抗疫是“双保险”策略,一方面精准管控实现“清零”,另一方面利用“清零”赢得的时间,加速疫苗接种,并积极准备疫苗的更新换代。

虽然高强反对与病毒“共存”,“清零”战略本身就是“共存”的方式之一。考虑到“清零”的难度和成本,大部分人会认为这种战略难以长期持续下去。

只是,可持续的替代性战略是什么?高和张两个人都没有给出答案。现实是,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因为未知因素太多了。譬如,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冠病疫苗接种率高达80%的以色列爆发新一波疫情。8月初以来,德尔塔毒株带来的重症病例数量急增,达到400例,其中240名是已经接种疫苗的人。这是一则令人忧心的消息,可能预示着疫情防控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中国副总理孙春兰上周去疫情重灾区扬州调研工作,对当地民众说:“只要再继续坚持一下,就能很快把疫情控制住,让扬州‘好地方’恢复生机和活力。”

目前看来,“继续坚持一下”依然是中国的最佳选择。

反应

 

名家专栏

中国清零的长尾效应/Project Syndicate

三年来,中国的零冠病政策一直得到中国和国际媒体的高调报道。在疫情的首个阶段,中国大规模调动资源和执行严格的地区封锁证明了专制权力的优势,并被视为非常有效。

但在疫苗投入使用,西方国家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后,中国持续执行限制措施却越来越令人担忧。

而后限制终于在2022年底解除,新闻不再报道,而中国的官方立场则是一片沉默。恰恰在中国民众开始重新获得经济地位并不得不面对前三年的情绪影响时,世界却已停止了关注。

3.7亿人被隔离

但零冠病所造成的影响,却不会被很快遗忘。三年来,几乎每个城市都曾面临各种形式的封锁,而在政策高峰期,多达3.7亿人被隔离在家中。

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是受到最严厉封锁的城市之一。2022年,上海被封两个月导致经济学家担心全国GDP将出现几个百分点的下降。

今天,随着整个城市经济的薪酬和岗位遭到削减,更大范围的人们感受到了痛苦。通常支付高薪的科技和金融岗位已大幅削减了40%,就连薪酬较低但被认为更加稳定的公务员岗位,也出现了大幅减薪潮。

因为基准收入水平已经很低,这样的减薪尤其令人痛苦。2022年,中国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税后)为6224美元,而美国则高达5万5832美元之多(当然,美国的价格较高;但并未高达8.97倍之多)。

贫穷农村损失大

更糟糕的是,2021年从中国科技行业开始的大规模裁员潮,随时间的推移而愈演愈烈,仅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间就有超过20万个科技岗位蒸发。

且该数据并未考虑对金融或法律等密切相关部门所产生的连锁效应,更未考虑对消费和财富积累等更大范围的影响,上述领域受高薪科技岗位不成比例的影响。

可以说,中国更为贫穷的农村地区所遭受的损失更大。2022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777美元。一般而言,农村家庭通过在城市务工、向城市或国外游客开放游览以及在城市市场销售茶叶或鲜花等高价值商品来补充农业收入。

但在疫情清零期间,农村与城市市场及游客完全隔绝,导致农村居民只能依靠将产品卖给自给自足的农民来勉强维持生活。

自杀率3年翻倍

更糟糕的是,零冠病政策对公共支出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了地方政府债务,目前,中国整体增长持续放缓,庞大的房地产行业正陷入到一场危机中。上述经济问题恰恰在许多中国人遭受严重个人痛苦的时候发生。

成百上千万的农民工,因为居住在没有厨房的宿舍或公寓、长达数周或数月以方便面维生而受到心灵创伤。冠病疫情和封锁的全部成本仍在统计中。尽管疫情期间美国年轻人的自杀率显著上升,但2019至2021年期间,中国的自杀率翻了一番之多。

当政府最终完全解除零冠病政策限制,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仍处于低水平,而且,医院和卫生工作者几乎没有时间准备应对紧随其后的十亿级感染风潮。

鉴于该数字规模巨大,中国的表现比许多人预期的都好。病毒并未变异成毒性更强的变体,而相对效力稍逊的中国疫苗仍保护大部分人避免了严重疾病或死亡。

估计有200万人在零冠病政策结束后的两个月内死亡,但这意味着(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的冠病死亡率仍然远低于美国。

无声的集体痛苦

中国更大的问题是,所有上述死亡均系突然发生,导致殡仪馆不堪重负,并迫使家属在无法履行传统丧葬习俗的情况下进行应急火化和丧葬。

上述经历,再加上官方在此问题上的沉默,都留下了一种无声但又显而易见的集体痛苦。

公众对上述挑战的反应各种各样。

不足为奇的是,那些只知道中国疫情前“经济奇迹”的年轻人对此表现得最为沮丧。

今年6月,在中国完全停止发布此类数据以前,青年失业率创下了21.3%的历史新高。

现在,许多中国年轻人只想放弃(“躺平”)或退出劳动力队伍成为“啃老族。”

老一辈中国人则更加坚强。多数90年代之前出生的中国人都经历过贫穷。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曾经是全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仅仅一次欠收就可能意味着农村爆发饥荒。

摆脱贫困仍有希望

1978年,城市居民的平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合39平方英尺)。

而年长的中国人可以忍受新的困难,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他们的子女仍会比他们同龄时过得更好。

有人甚至对美中关系基调的改变持谨慎乐观态度。

在长达数年的紧张局势不断加剧后,近期的外交活动——包括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于6月访华,以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前的访美,都标志着即使这对最重要的国际关系并未出现根本性的改善,但双边关系也已回到稳定的轨道。

稳定可以恢复国内、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从而带来更多旅游、贸易、就业岗位和加薪动作。让更多中国人摆脱贫困并恢复正常生活仍有希望。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