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郑美励
摄影|受访者提供
我的特殊宝贝(上篇)
临出门前,马来西亚时事评论员许国伟收到太太甘彩云传来讯息“小孩是自闭症”。当下他有点茫然,有点悲怆,也有不知所措,不懂该怎么回应。最终,他习惯性的说“好的”就匆忙出门。
在某政党举办的新春活动上,他若无其事的寒暄笑语,勉强撑到9点就开溜。坐在回程的轻快铁上,这名活跃在新闻界和时政界的中年大叔,狂刷自闭症信息。

这时候的他,就像是鼓涨了一整天的气球开始泄气,所有压抑的情绪冲垮堤防而出,完全不理会旁人眼光,掩面泪流不止。
回到家之前,他擦干眼泪,若无其事的去面对焦虑的妻子和天真无知的孩子。这一年是2017年,许国伟42岁,小名“奶弟”的幼子许之豫,两岁半。
时光匆匆,一眨眼已经过了8年,炎炎夏日,我们坐在快餐店里做访问。
过去一年多,奶弟对他下了“禁言令”。爸爸可以和姐姐、Therapy老师(生气但强忍着)说话,但爸爸和妈妈、邻居、快递员、陌生人讲话?不行!就算夫妻俩絮絮低语,耳尖的奶弟都会发现,两人只能靠即时通讯程式交谈。
一点点进步感欣慰
禁言令原因至今未明,毕竟自闭儿总有没由来的偏执行为,夫妻俩仍在努力导正奶弟。许国伟的语气中无奈又带丝笑意,“虽然这种行为蛮困扰也不对,可是你欣慰的是,他有了一点点进步,他直接表达要和不要的事。”
是的,自闭儿通常语言发展迟缓,奶弟以前只能用哭闹宣泄情绪,如今就读国小特殊班的他,中英交杂:“爸爸、Uncle、讲话、angry。”外人听了摸不着头脑,但许国伟知道这是对父亲与uncle说话表达不满,如不快快结束对话,就要情绪爆发了。
奶弟一度不许爸爸用手机通话,即便在谈公事。但相比以前直接哭闹尖叫,如今他借故不停走动、制造声响来表达不满;但当爸爸坐在电脑前用Whataspp通话,嘿……这小子知道“爸爸在做工”,有眼力见的不敢打扰以免被骂。没错,他也会搞“差别待遇”的,禁言令在临睡前自动解除。

“这些小细节你需要去发现和感觉到不同……”从日常的陪伴与观察中,夫妻俩发现奶弟的点滴不同并互相交换“情报”;像太太发现奶弟自行泡热饮,许囯伟带奶弟散步时驱离要靠近他的野狗,他会说“Thank you”,简单两个字让他有被吓到的……惊喜。如果许国伟不离职,就连参与和陪伴都很难,更别提有所发现了。
为孩子辞掉新闻工作
新闻业是许国伟热爱且为之奋斗的领域,没有之一。生活如果按部就班,他从报馆中层主管新闻编辑继续拾级而上,会是早晚的事。
奶弟确诊自闭症,永久改变这四口之家。自闭症患者越早接受干预治疗越有助,太太断了重返职场的念头,许国伟也很快有了决定,“谁都知道在报馆工作,尤其是做主管,是没有时间的,这样情况下,我唯一的选择就是辞职。”
其实,以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他相信就算他要留在新闻线上,太太也不会开口叫他辞职,但在让太太一力承担与共同分担之间,他的选择是后者,“我们知道一定要共同面对,你不可能让她一个人去承担”,这是肯定句,不存在任何犹豫不决。
“面对自闭儿,总是母亲很爱孩子,是父亲那一关最难过。”
这不是恐吓,而是有诸多抛妻弃子或离婚再娶的案例可借鉴。但许国伟直言,这没什么好道德批判的,他能够理解这些人的选择,只是他做不到,他也不会去谴责或说他们这样做不对。夫妻间不曾谈论此事,但他知道太太在担心。当他说出离职决定,他能感受到她整个人为之放松。

需要别人理解他
不放弃,意味着过了第一个难关;第二个难关是,身为一家之主的他,是否介意别人知道奶弟是自闭症患者?
妻子曾经问过,许国伟回答他不介意,“当我已经不介意别人的眼光,我需要的是别人来理解他。”
他曾写文章坦言奶弟是自闭儿,一方面是希望唤起社会对特殊儿的理解,而书写也让他在字里行间梳理翻涌的情绪,直面内心的痛楚。
那些边写边流泪的文章成为沟通桥梁,让自认不擅言词的他向妻子与家人,无声地诉说那些难以言喻的思虑与感受。

告诉自己:不能倒下!
放弃事业,真的没有后悔吗?如果用政治小说为喻,本来他已经位至三品大员,却因为家庭变故,辞官甘当一介布衣。
许国伟表示:“你原本是做新闻的,因为小孩的关系,你必须要放弃过去近20年来的所有累积。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是义无反顾,因为你知道是为太太和孩子。可是你在过后难免会想,这样子做真的对吗?”
放弃新闻事业的失落、全新工作的挑战、照顾孩子的压力(奶弟情绪不可控的那一面开始一点一滴出现)、经济负担(当时每月的Therapy费用动辄数千令吉)就像几座山把他压得喘不过气。他一度情绪低落、半夜会惊醒就默默流泪,又不敢让太太知道(不想加重对方的情绪和心理负担)、负面情绪如影随形、脾气变得有点暴躁、情绪容易波动。
曾一度“玻璃心”
有一阵子,人也变得相当的“玻璃心”,一些不经意的言语如“做莫你会坐在这里?”、“他们没有叫你出席啊?”、“你辞职对孩子有帮助咩!”……当时候都会刺激到他。
他自嘲终是凡夫俗子,看到同行、同僚甚至是后辈都晋升了,自己还一事无成,不但会自惭渐秽,也觉得低人一等。所幸他意识中的“一定不能倒下来”信念很强,那一阵子借由清晨早起的独处时间,靠运动和阅读平静内心,硬生生逃离差点忧郁的坑。他也笑说,如今自己像看破红尘的老和尚,很多事都Tak apa lah。

日常挑战欣喜并存
当周遭的人在谈论和享受美食、旅行……种种人生规划与活动时,很抱歉的说一句,这一切都和许国伟无关,套用他的用词,这些已不在他们的考量范围,“从小孩确诊自闭,你就只能够接受你所有的人生,家庭所有的一切都要因他而改变。”
听起来有的刺耳,却再真实不过。奶弟的世界有独特运行法则。他听觉、嗅觉特别敏感、讲究规律、固定、玩过的玩具必会物归原位、对食物有特定要求;甚至有些偏执的规定,例如只准妈妈开车,爸爸只准骑电单车;当要出门奶弟会说“爸爸,在家”就只有他跟妈妈出去走走;奶弟喜欢看移动的列车、看流水、看灯闪、不耐久坐(跨州出游也成了难题)、从食物到出游,任何安排都需事先告知,如果临时变更计划,可能会引发他情绪风暴。
日子不乏小确幸
有一回到了商场发现常去的店铺已倒闭,奶弟直接哭闹、狂奔后躺在地上撒泼,许国伟蹲下身子拉近与儿子的距离(让奶弟感受与他同在),默默等待他发泄完才牵着他走。家有特殊儿,他已练就了不在意他人眼光的强心脏,但有机会时也会告知其他人这是特殊儿。
日子,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耐心与付出中过了8年,当中的琐碎而磨人也只有自己才懂。才50岁,阳光之下许国伟的白发数量已超越青丝。
但日子不乏小确幸,奶弟每一个微小进步都能带来欣喜与动容,“第一次叫爸爸,是太太彩云录下来传给我……”那一声迟来的“爸爸”通过手机传来,让他哭个不停,因为唯有他们才知道,在语言训练上他们付出了多少耐心、等待;当奶弟玩家家酒懂得假装喝水倒水、切汉堡煎玉米饼……这些假装的行为让他知道,奶弟的世界也开始有了想像力,因为以前他只会把玩具整齐列成一排。

长期陪伴终有所成
比较明显的改变出现在近一两年,在许国伟看来这可能是孩子长大,也可能是厚积薄发,在长期陪伴跟训练下终于有所成,“有些东西可能需要两年三年才可以看到一点小小的改变,它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耐性,巨大的挑战在于你要怎么忍住脾气。”
这种喜悦,他只能和太太分享,外人无法共情。“就像婴儿牙牙学语,父母会很开心在朋友圈分享;但一个快要进入青少年期的小孩才学会说话,你没有理由还去分享这份喜悦。当然,我们很开心,但这些感受,不是自闭儿家庭很难理解,人家会觉得你小孩这么大了你还在开心这些小事,但也只有你知道,你的小孩学会一件小事都是迟缓的,你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耐心。”
并非人人皆有天赋
社会总是把自闭症与天才画上等号,也总有些朋友会问小孩有什么天赋、怎么不栽培他云云。对许国伟来说,这是最聊不下去的话题。他直球回应朋友,一句话把天聊死,“没有。我还在教11岁的儿子擦屁股和冲凉。
“任何一个做爸爸的,谁不想自己的小孩成龙成凤,谁都会为自己的小孩有一些天分、有一些特长感到骄傲,但是对我们而言,这些从来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我们也没有去在乎。我们重视的只有一个,他是开心的、他是可以进步的、可以学习的。”
女儿曾抱怨父母忽略
奶弟11岁了,许国伟清楚意识到,自己毕生积累的专业、知识乃至人生哲理,在儿子面前都毫无用武之地;用言传身教教会奶弟基本的生活技能,能自立和自理或许更为实际。
“你可以说你对这个小孩有多深多大的爱,其实我们都要面对一个很无奈的现实,就是……他是一个你不得不养的孩子。当一开始你没有放弃这个家庭,你就要扛起来,你不可能放弃他的,也没有理由去放弃他,任他自生自灭。”
奶弟上头还有个姐姐。在一次发火责骂女儿时,她生气地说,自从弟弟这样子,父母就忽略了她。后来当妈的找了女儿密谈,内容,许国伟并不知晓,而他自己则是写了一封“信”给女儿。

姐姐体谅爸妈困难
虽然,事情后来都解决了,但从那时起,许国伟和太太决定,要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女儿。周末,是太太和女儿的“母女时间”,许国伟就陪着奶弟,有一阵子固定清晨散步,有一阵子是固定下午去公园。
他说,姐弟俩较难玩到一块,但没关系,姐姐也能体谅爸爸妈妈的困难,也了解弟弟的情况,不让爸爸妈妈操心。但作为父母,他们要尽力减轻奶弟可能给长女带来的负担,毕竟,长女也有自己的人生要过,她的未来不应被弟弟所牵绊。
最悲伤时刻成过去
前阵子,网络上某自闭儿家长的话“不管以后是怎么样,大不了我们养着你”,让他触感很深,在规划姐姐的未来后,许囯伟就要去设想儿子的事了。
许国伟说:“尽量教他自立和自理,然后我们会放弃完自己所有一切,陪着他,能够留什么给他就留吧。”磕磕绊绊的8年,足以让最悲伤的时刻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平淡与坚韧的情感。
不知终点但愿意等
“哪怕今天有些小进步,我们开心一下而已,你知道接下来还有更多漫长、更多耐心需要付出。跑马拉松,再累你都知道终点在哪里,但是当你跑的是不知道终点在哪里的马拉松,这个累已经不懂要怎么说了。”
这条路或许漫长且充满挑战,但对奶弟的的爱足以支撑他和妻子继续前进,“你知道他不是一针打下去就能康复的,但是你要相信,他可以慢慢改善。那个慢慢呢,是可能需要你等上一辈子,但是你愿意等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