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应买价值股还是成长股?(上)/冷眼

最近有三件事,引起我的兴趣: 

①南洋商报3月17日的社论题目:“巴菲特:投资黄金很愚蠢!” 

②同一篇社论中抛出一个问题,值得所有投资者深思:“2008-09年金融危机以来被压抑的价值股是否会主导下一轮牛市?” 

③财政部长说:由进入职场时起,每个月存500令吉,以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40年后退休时可成为百万富翁。 

表面上看起来,这三件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都有联系,请听我细说。

买黄金“愚蠢”有二因

① 首先是:巴菲特为什么会说“投资黄金很愚蠢”?

理由是4年前每安士黄金价为1400美元,现在是1700美元,10年的年均复增长率为1.96%,大约等于现在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 

假如你把1400令吉存入银行当定期存款,年利率为1.96%,利上加利(复利),10年后可取回1699.91令吉。 

所以,买黄金作为投资,跟把同额款项作定期存款,回酬不相上下。 

问题是:黄金价格有波动,1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能不能够取得1.96%的回酬,就很难说,而定期存款所取得回酬是肯定的,没有风险,故从投资回酬的角度看,定存低于买黄金。 

我们知道,没有人可以靠定存利息致富,因为要致富,年均复合增长率要比较高(比如10%-15%),而且是要回酬稳定才能做到,黄金没有这两个条件,故买黄金作为投资是“愚蠢”的。

非蓝筹股就值得买

②现在让我们看一看社论所抛出的一个问题:在未来10年中,价值股和成长股,那一种可能主导牛市? 

如果如社论所问的:“价值股抬头,要是继续飙升,会否推翻过去10多年来增长型股票的主导优势?” 

又说:“过去10年极不受待见的能源指数,今年来上涨了38.58%,银行金融上涨27.8%,年初至今,福特上涨40%,特斯拉下跌近18%。” 

“疫苗面市后,投资者将注意力转向企业的基本面,涨幅逐渐转向有盈利的公司”。 

显然这位主笔是在暗示价值股将“成为下一轮牛市的赢家”。我希望我没会错意。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们散户应弃成长股,买价值股。 

这样的做法对吗? 

要兼得价值与成长

我在去年月出版的“决战股市终极方案”一书中,第一篇就是“郭鹤年的股票值得投资吗 ?”结论是郭鹤年的旗舰企业 “玻璃市种植”是最佳蓝筹股(价值股),但不适合散户买作投资。 

理由是在过去11年中,玻璃市种植的净利年均复合增长率只有1.66%,股价只由RM15.96涨至17.58,只起了10%,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88%(不到1%),甚至不如投资黄金和定存,散户如何致富?如何能达到财务自由? 

当我50年前开始进入股市时,股市老前辈对我说:“股票嘛 ,只要买蓝筹,长期收藏,就可致富”。我当时奉为金科玉律,但我是基本面的忠实信徒,就没买价值股,也就是遵从基本面选出的股票(这就是我写“谈价值基本面和成长”一文的原因,因为我发现有不少人分不清这三者的含义)。

但持守多年,所获微不足道,我开始怀疑买一般人所迷信的价值股(蓝筹股都是价值股)是不是明智之举。 

后来我翻读大量的资料,苦苦思索,发现如果没有成长,买蓝筹股,尤其是本益比高的蓝筹股,根本不可能达到财务自由,所以我不买蓝筹股,转而买成长股。但我附带两个条件,有关成长股必须要有股息(D),而且股价(P)合理。

这就是“终极方案”产生的背景,也是我给方案中“成长”(G)50分的原因。 

雀巢和东方实业,从价值的角度看,都堪称是最棒的价值股,但是由于没有成长,投资5年,都无法获利,散户资金有限,如何能达到财务自由? 

请不要误会,以为我“反价值”,不是的,我是“价值”的忠实拥护者,但除非有成长,我不会买蓝筹股(包括价值股)。

下篇:“年均复合增长率”致富关键

-------------------------------------

推荐视频: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反应

 

财经新闻

【视频】过关斩将·专栏成大卖点 冷眼创股市分析先河

【百年书刊人物访】系列3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掀起了媒体股市分析的路线,并通过华文报传递健康的股市投资文化,而这位基本面大师是如何与《南洋商报》结缘?

他又是如何开始撰写股票专栏?一切得追溯回半世纪前的一场千人“选拔赛”……

约60年前,全国上千人申请《南洋商报》的新闻班,最终只有300人获准进入第二圈的笔试,并再从笔试成绩中选出最后10位人选进入新闻班,而通过一系列严格考验的其中一人,就是冯时能。

那时马新分家,《南洋商报》一分为二,而大马的《南洋商报》需要大量编采部人员,因此开办新闻培训班来招揽生力军。

尽管求才若渴,但当时《南洋商报》的招生可说是相当高标,上千人申请,却只录取10人,而“冷眼”就是精挑细选的其中一人。

之后,“冷眼”开始修读新闻班,并在毕业后加入《南洋商报》。

搭上新经济列车

当时在怡保服务的他清楚知道自己必须有一门专业才能脱颖而出,恰巧我国当时正推行新经济政策,而要更深入全面地分析这政策,就得掌握股市的运作。

“新经济政策当初的目的是改善友族的经济地位,但这背后原因关系到英殖民政策及股市操纵,因此我开始大量阅读分析股市,甚至每晚都会阅读公司年报。”

成为这方面的专才后,“冷眼”认为自己或许可以书写成文,让华商可从中受惠,于是抱着试水温的态度开始写股市专栏,结果反应出奇的好,其中发行部更透露,每逢周五专栏出街时,总有不少人排队等着买一份《南洋商报》回家。

就这样,“冷眼”开启了华文报分析股市的专栏,引起了许多关注,也帮助了不少华裔,同时还为本报开创了一大卖点。

引领投资者关注基本面

不得不提,“冷眼”当年的股市分析专栏不仅开创了中文报先河,更解决了当时中文读者难以阅读英文年报和股市分析的窘境。

“基本面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当时中文市场没有人撰写,而我弥补了这个真空。”

那,为何其专栏会使用“冷眼”这个笔名呢?他揭晓道,原来这是在提醒自己与读者必须冷静分析,而他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得以“冷眼旁观”的姿态下笔,不受任何利益单位左右笔调的客观性。另外,他也希望读者能冷静观察及分析整个股市。

遇风波扛重责

由于当年的杰出表现,“冷眼”不断升职,并于1992年出任《南洋商报》总编辑。期间,他曾多次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

有一次,某编辑转载外媒一张邮票般大小的漫画,但因为内容涉及宗教敏感性,因此他一人扛下所有责任。又一次,因为某则广告出现了阿拉伯文字,他也因此遭问话。

正因为他当初默默地扛完所有责任,《南洋商报》才得以在那个还需要每年申请执照的年代,免去被吊销执照的厄运。

如今,“冷眼”早已退休,看着《南洋商报》顺利进入100周年,他自觉当年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提倡健康投资文化

尽管已从新闻线上退下来,然而“冷眼”仍不时在本报提供股市相关的讯息,与读者分享健康的投资心得。他也曾先后出版股票投资相关丛书及举办分享会,吸引上千读者前来聆听,全场爆满,堪称华文报界极为罕见的盛况。

更重要的是, 他也一直通过其文字分享,提倡健康的投资股票文化。这也是为何,每每有人利用其名义开课或试图进行股票操纵时,他不仅第一时间出来澄清,更多时候,他对此痛心疾首。

“南洋人”情深义重

回首在《南洋商报》这30年,他心存感激,因为本报让他有机会发挥所长,同时也提供平台让他推广健康的股市投资理念。在访问期间,他更不时称自己是“南洋人”,尽显对本报情深义重。

也因为他的用心,《南洋商报》的财经内容得以在一众华文报中显得极具权威性与公信力,而本报的财经路线也能走得更稳健及迈向卓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