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活

大学生制导盲机器人 助视障者安全出行

报道|洪诗迪

摄影|姚春显(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大学”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不仅是我们学习知识和累积经验,好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对许多人来说,它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平台,让他们能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或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不凡的成绩,而王宝玉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去年是王宝玉(Wina Wong)修读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学士学位课程的最后一年,作为毕业项目,她为视障人士研制出一个能取代传统白手杖,功能性更强且安全性更高的“导盲机器人(ROBOGUIDE)”。

有趣的是她的创作灵感其实是源自西方国家的“导盲犬”,要知道导盲犬在我国一直都没有合法地位,即使我国曾在2014年由马来西亚黑暗中对话(Dialogue in the Dark Malaysia)创办人引入首只导盲犬,但直至它在2020年逝世都未能争取到合法地位。

机器人化导盲犬

而王宝玉的作品就是将导盲犬的概念“机器人化”,即在一个主体的四周安装多个超声波传感器,以便能精准地监测出邻近的各种障碍物,同时也在主体的底部安装红外传感器以监测出如坑洼般的地面变化,加上防碰撞功能将能使机器人停在一个安全距离对视障者作出提醒。

此外,因机器人是以独特的警报声来提醒视障者,所以考虑到有一部分视障者也有听障问题,她便在控制器中添加振动功能以提供触觉反馈;当然,它还能通过蓝牙与手机软件连接,以方便视障者配置机器人的设置,另一个特殊的安全功能则是只允许钥匙持有者解锁和使用机器人的“RFID密钥”。

作品屡获业界肯定

虽然说王宝玉的作品仍处在“原型阶段”,但却已荣获多方的认可,包括多家科技公司曾表露投资意愿,可惜她表示:“目前想先工作赚取收入及积攒经验,毕竟真要投入制作是一项庞大工程,而且也需要庞大资金,但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也许可以作为一个业余项目吧,所以我依然开放投资商来接洽。”

除此之外,她不仅曾在由青年及体育部主办的“创新发展教育活动(iDEA'2023)”竞赛之中斩获金奖,更在总决赛中荣获信息技术组的总冠军头衔;之后她又在玛拉工艺大学主办的“数字发明创新与设计大赛(GDIID2023)”中斩获金奖,足见她的作品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无障碍建设不完善

主修计算机科学的王宝玉,为何会想要研制“导盲机器人”作为毕业项目呢?

对此她回忆道:“我清楚记得某天走在十五碑(Brickfields)的路上,看见一名手持白手杖行走的视障者突然被绊倒,细看才发现原来他前方有一个坑洼,当时的我就想,白手杖是他们的主要辅助道具之一,为何却无法提醒他们前方有一个洞类的障碍物呢?
“所以我希望能利用自己擅长及学习到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让他们的日常生活更便利,尤其我祖母是白内障患者,妈妈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所以她也有罹患白内障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变盲,我当然不希望发生在她们身上,但如果真的无可避免地发生了,我希望能够帮助到她们。”

让视障者独立生活

而在开始投入制作前,王宝玉还亲自到访马来西亚盲人协会(Malaysian Association for the Blind)以深入瞭解视力受损者所面临的困境。

她说:“当时最让我深感意外的一件事,是我们一般人普遍都认为视障者一定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实际上他们都很独立,生活上有很多事都能自己做得很好,前提是他们需要辅助工具,就像他们都能通过特别的软件轻松操作和使用手机般。”

因此她认为,也许自己可以为他们研制出一款,比白手杖更具功能性和安全性的,但又不如导盲犬般需要时间去培训的“导盲机器人”。

马来西亚意识薄弱

其实在她看来,马来西亚对视障群体的关怀意识仍然很低,她说:“尤其我在吉隆坡常看见破损的无障碍走道,或是有人行走,甚至是摆放物品在无障碍走道上,这都是不对的,马来西亚盲人协会的成员也向我反映这一现象,所以我觉得大部分的人都还没意识到这层重要性。”

也正因如此,我认为导盲机器人在国内还有挺长的路得走,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实行的一个解决方案,目前的原型只是标示着我们正在‘前进中的第一步’,我倒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对其他学弟妹有所启发,启发他们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帮助有需要的人们。”

从小对机器人好奇

你是否也好奇,非科班出身的王宝玉如何懂得制作机器人?
她腼腆地笑言:“当初我真的对机器人一无所知,因为计算机科学学的都是电脑编程,但我从小就对机器人十分感兴趣,玩的都是机器人玩具,所以我就会特别有热忱从零开始去摸索和学习,譬如Arduino机器人制作指南和基本电子产品等。当然,在研制过程中也经历过不少的失败。

“但我觉得有一点更重要的是导师和家人的引导和支持。”

副教授赞不绝口

而在过程中一直在背后推动她的那一双手,正是身为副教授的玛拉蒂巴图马雷(Malathy Batumalay)。

一旁的她忍不住称赞道:“王宝玉真的是一个既聪明又有天赋的学生,往往只要告诉她我要什么,她就能做到并做好给我,正如她告诉我她想做导盲机器人的想法时,我就说‘导盲机器人是已经存在的东西,你必须要找到自己的附加价值’,于是她就打造出带有7项特点的导盲机器人。

“当然,这都是足以申请版权的,甚至我们去参展时鉴定员们也是如此告诉我们;我深信它绝对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若能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肯定能发展成一个非常有用的设备,而你能想象这一切是出自一名学生之手吗?所以我觉得像王宝玉一样才华洋溢的学生必须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认可’。”

妈妈默默支援

此外,她也忍不住透露,王宝玉能在求学期间就取得如斯成就,绝对不能忽略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她的妈妈。

王宝玉也附和道:“确实,当妈妈知道我要打造机器人时,她给我的反应就是‘很好呀!’,而不是要我别浪费时间之类的,因为她也知道我从小就热爱机器人;当我因忙不过来而深感不知所措,甚至想要放弃的时候,她也是一直默默在我身边鼓励我,让我有毅力去完成导盲机器人的项目。”

 

完美主义仍需进步

虽然玛拉蒂巴图马雷对王宝玉的作品赞不绝口,但其实目前的成品对王宝玉来说,似乎还不是最满意的状态,对此她笑称:“我是一名完美主义者,所以我必须说目前是95%满意的状态,还有5%的进步空间!”

她继续说道:“若给我更多时间和资金,目前我最想要改进的部分,第一个是将传统电池给改成太阳能发电,第二个是将仅能在平地行走的四个轮子改成能攀爬楼梯的四只脚,好让导盲机器人的功能更完善;当然,科技进步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所以我也无法确定未来还会不会有更多的想法。”

珍贵的人生经验

其实在成功研制出导盲机器人后,王宝玉不仅取得业界的认可,她还收获3大人生启发:

1.“有时候我们都太理所当然了,往往都忽略健全的四肢和五官多么的宝贵,更无法体会身障群体会面临多大的人生挑战,以及我们能给予他们的关怀和帮助有多重要。所以如果有能力,多关注和帮助他们吧!”

2.“虽然学术很重要,但我也不忽略有助于个人发展的活动,譬如通过学习新事物来提升我的技能。现在的大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能拥有良好的适应、沟通和解决问题,甚至是不断学习新事物的能力都至关重要。”

3.“当我在研制导盲机器人时,其实我还有很多任务在身,包括要应付课业和比赛等,所以我会有很大压力,甚至要经常熬夜去完成所有任务,但过程中我也学会如何更有策略性地规划和分配时间,这在职场生涯中也会是一大优势。”

她最后还不忘表示,在继续发展导盲机器人项目的同时,她也不会放弃探索新发明的机会,“这也是我会选修计算机科学,而不是机器人学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可以有更多可能性。”

 

 
 

 

反应

 

国际财经

官员:中国人形机器人不会取代人类 导致大规模失业

(北京17日讯)就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并获得国家资金支持之际,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说,人形机器人不会取代人类工人而引发大规模失业。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科技枢纽之一。梁靓星期五(5月16日)在开发区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X-Humanoid)总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说,他不认为人形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但认为它们能够提高生产力,并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我们不认为机器人会让人类失业,反而会提升效率,或承担人类不愿意承担的任务——比如探索浩瀚宇宙或人类无法到达的深海,机器可以协助我们进行这些探索。”

梁靓说:“在夜间人类需要休息时,机器可以继续工作,为我们提供更好、更便宜、更好用的产品。因此,我们认为,这就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他以北京4月19日举办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为例,称赛事正是要传达一个理念:人形机器人将支持和协助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

该比赛设有两条并行赛道,一边是人类马拉松选手,另一边则是由20支人类队伍操控的机器人,两条赛道之间以护栏分隔。

梁靓解释道:“你看,在这场马拉松中,人类在自己的赛道上挑战他们的体能极限,机器人在另一条赛道上挑战它们的极限,但它们不会试图冲入人类的赛道冲线。我们的未来也会是这样。”

在该场赛事中,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派出的“天工Ultra”机器人,最终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

该中心星期五还向外媒记者展示多款原型机器人,展示它们在应对日常任务、适应障碍和环境变化方面的研发进展。

在其中一场演示中,工作人员不断移动地面垃圾的位置,甚至多次从机器人手中抢走垃圾,机器人则持续重新定位并重复执行任务,直至成功完成任务。

该中心认为,这种具备自我纠错的能力,是推动人形机器人成为高效劳动力的关键。

新闻来源:联合早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