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为华教 老人们咬紧牙根做这件事……
丧礼常客(上篇)
(由热爱华教人士感动赞助)
报道|黎添华
摄影|黎添华、受访者提供
协助制作|新纪元大学学院媒体研究系师生黄招勤、苏燕梅及梁洺瑄

高和生、黄小明、陈楚城以及林汉宗被誉为“丧礼常客”。
在本应高挂红彩的季节里,印着“奠”字的白灯笼却挂在了刘家。
谁都不想这时候到主人家来触霉头,偏偏一群他们不认识的老人却来到丧府,低声下气地希望刘家将部分帛金捐给他们。
这群老人已不是首次这么做了。过去二十多年来,但凡听闻哪里举办丧事,他们总第一时间赶往丧府募捐,以资支助年轻学子到林连玉墓园走一趟。他们当中年纪最轻的七十来岁,年长的更已86岁,在生命倒数的分秒中,老人们仍咬紧牙根做着这回事……
这群“丧礼常客”其实是林连玉基金槟城联委会成员。
打从1998年在盂兰盛会上为当时的新纪元学院筹建校基金开始,他们便开始在类似的活动上为华教筹款。这些经费除了用在职员薪水、纪念馆运营等基本开销外,更重要的是,部分募款也用以赞助槟城的学子们展开华教之旅。
90后一代或许不晓得,身在大红花国度的我们如今能书写中文,甚至能以华语交谈,其实是一群华教斗士,如,林连玉、林晃升、沈慕羽等人牺牲自己换取回来的成果,当中又以林连玉被取消教师资格、被褫夺公民权的牺牲最轰动。也因如此,该基金多年来总希望让学子们到林连玉墓园公祭,同时也认识这些华教斗士。

筹获款项将资助新生代到林连玉墓园走一趟,了解华教教育得来不易。
“旅程中,学子们会到林连玉墓园公祭、参观林连玉纪念馆、与华教人士交流,借此让他们知道如今能念中文是何等得来不易。” 80岁的黄小明如此说道。
黄小明是最早投入有关工作的其中一员,尽管年事已高,体力也不如60岁时强壮,但他更不希望华裔子弟轻视华文,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坚持至今。
为何是丧礼?他坦言,华人于拜祭场合上更愿意为寺庙、华教、残疾救济等上心,当中又以丧礼场合较适合做宣导工作,所以他们才专注在丧礼上募捐。
多年来,他们会留意报章讣告,按着地址摸上门,然后厚着脸皮到陌生人家中献上祭旗、再低声下气向家属募捐。晚上,他们得到丧府向在场者介绍林连玉、讲解组织概况,出殡当天也得参与拜别。这些工作,即便年轻人也会体力透支,或放不下尊严,然而为了华教,老人们做得义无反顾。

陈克昌没见过林连玉,但却延续其精神。
生死置之度外
不说不知,“丧礼常客”的牺牲可远远超过对殡葬的忌讳。翻看照片,他们就曾在槟城大水患期间,卷起裤脚到丧府上募捐,完全忘了可能会在污水中感染疟疾;他们也曾在疫情期间,于标准作业流程下奔波募捐,忘了60岁以上者向来因为免疫力低,很容易感染疾病。显然的,这群“丧礼常客”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
陈楚城今年73岁,在他过去参与组织十几年的岁月里,他几乎只找到里头的使命与意义,因此即便募捐中遇到不如意,他根本不放在眼里。
“我们有时会被人怀疑目的,有时来往丧府很多次,却被人用几十令吉打发,但我们不介意。”
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将林连玉介绍给丧府里的人认识,同时让新生代了解自己如今能说华语,学中文不是理所当然的。
其实除了黄小明,陈楚城以及许多的‘丧礼常客’对林连玉的认识就只停留在报章文字或影像,然而他们却对这位从未见过的人物秉持崇高敬意,甚至数十年来依旧延续这股精神,继续捍卫华教。

老人们年龄加起来上千岁。
你可以离去,我不能缺席
第一次见到黄小明时,他根本没有80岁的老态。声音宏亮,健步如飞,如同一位小朋友那样,永远处于高亢的状态。原名黄荣活的他表示,因为年轻时参与社会运动被大家昵称惯了,所以“黄小明”三个字便牢牢地跟着他超过半世纪。
这样的革命情感其实也体现在丧礼募捐活动上。在年岁渐长的日子里,伙伴们先后身体抱恙、行动不便,甚至一个个先行而去,最终募捐到了同伴们的家里去。然而,对黄小明以及所有“丧礼常客”来说,自己的伙伴从未缺席,只是角色对调了而已。
曾询问这些老人打算做到何时,他们笑得十分大声,然后笑言做到自己的丧礼的那天为止,而且还会因此交代家人,当同伴们募捐时务必给予最大额度的款项,不要再让同伴们募捐得那么辛苦。这样的豁达,有些悲壮,而我则不敢在发问后看着这笑声后的静默,我怕眼前的画面会让我决堤。

祭旗高挂,意义深远。
殡不可怕,葬不避忌
若你以为乐龄朋友最忌讳白事,那78岁的林汉宗与72岁的高和生则可能颠覆这想法。
林汉宗成为丧礼常客超过20多年,而高和生则加入1年多,但两人都对殡葬毫不忌讳,甚至家里举办着喜事,或适逢春节,他们总会结伴到丧府募捐。
当然,来自家里的微言不是没有的,但若他们都不去,那还能指望谁在这段期间去募捐?也因如此,当人人都忌讳之际,他们总会义不容辞地赶往丧府募捐。为了华教,他们理直气壮得可以。
询及家人如今是否接受了?他们笑言:“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我无法确定这是否是妥协,倒是老人家的坚持让人钦佩。

即便水患,老人们也义不容辞地付出。
感恩华教斗士
不仅林汉宗及高和生,其他“丧礼常客”的胸襟也宽阔得让人惊讶。其中,当本报在为他们录制短片时,他们就自嘲到“一只脚早就在棺材里了,居然现在还能当明星?”,语毕,全场笑成一片。
令人感动的是,始终还是有些成员的家属是支持的,比如陈克昌的孩子就经常会告诉他哪举办白事,好让他能第一时间赶往现场。83岁的陈克昌甚至透露,自己的身教已经影响了孩子,一天若是自己再也无法投身在这工作上,相信其孩子也会加入捍卫华教的志业上。
“如果没有林连玉等华教斗士, 我们的孩子现在不可能懂得写中文,我的孙子更不可能懂得说华语。我的付出很渺小,但却不能停下来。”
尤值一提的是,陈克昌也被誉为里头‘最厉害找钱’的一位,不过,访问期间他却透露,其实很多时候自己需要掏腰包出来资助组织,哪怕早年前经济条件不富裕,他也总二话不说地就掏钱出来帮补总部。
询及当时家人难道不反对吗?他却只是笑得眼睛眯了起来,我听不到答案,但也不打算追问。

黄恺姿(左一)参与华教之旅后认为自己更有使命教好友族华文。
前辈种下的成果
老人们的付出是有成绩的,其中,在国小执教的黄恺姿就深受影响,从此立志要当一个对华教有贡献的老师。
她是在就读师范学院时就去了一趟华教之旅,从而认识了林连玉,以及了解到大马华教之路是何等艰辛却重要。
她坦言,自己从未想到能念中文的背后是许多前辈牺牲下的成果,而去华教之旅的费用,也是因为一群老人从丧礼上一点一滴募捐出来,这让她十分感动。如今,恺姿对待中文的态度是更加恭敬的,而接触友族的她也认为,唯有将中文给教好,那样才能让友族进一步认识华社的想法,促进族群团结。
“或许,一天我教的学生是未来的部长,甚至是首相,若他会华文,知道华教的故事,那么各族也许能更团结。”

吕金权:长辈们的付出让林连玉多年来被铭记。
默默付出坚守至今
36岁的吕金权也是其中一个因为“丧礼常客”召撼而决定做出改变的青年。
“过去我从不知道原来我们能念中文,是上一辈努力争取回来的,而如今很难得还有一群前辈咬紧牙根,默默地坚守至今。”
他和妻子是在净选盟4.0活动后认识到这些‘热血老人’的,在得知他们的付出后十分感动,毅然加入林连玉基金会,协助组织举办活动。不仅如此,金权也下定主意要让孩子都报读华文校。显然的,虽然金权没有到丧府募捐,不过却也为也证明了老人们的付出获得了回应。
数十年来,许多华裔子弟在华教之旅中受惠,大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启发。如果说,林连玉等前辈是捍卫华教的先锋,那么‘丧礼常客’以及林连玉基金的每一位,则是我们如今还能继续学习中文的功臣,更是大马华教的捍卫者,只是他们的名字,您或许一个也叫不出。

老人们的坚持,让学子还能认识林连玉。
结语:无名英雄历尽血汗
大马的华教发展被誉为中国以外最优秀的,但这一路的艰辛却不是三言两语可道尽,其中这群与倒数生命终结的老人们所扛下的血汗与挫折,更是令人敬佩。
下回,当您在丧礼中,看见一群老人,或顶着满头大汗地拿着册子向您介绍林连玉、或拖着疲累的身子, 低声下气地希望您为华教事业募捐时,别怀疑,是他们了——林连玉基金里头,一群渺小却伟大,低调却崇高的无名英雄。今天起,愿你知道他们,记得他们。一切,就从他们未与世界道别前开始,也从这一专题出发……
聆听新闻:
【独家】金字招牌受冲击 独中改革迫在眉睫!

独家报道:余佩妮、陈美玲
接二连三的校园性骚事件,让“优质教育”这块独中的金字招牌蒙尘。
家长愤怒、社会质疑、学生信任崩塌,一场教育信任危机正在蔓延。独中,原本是无数华裔家庭眼中的升学首选,甚至能与国际学校抗衡,如今却暴露出制度监督薄弱、师资把关不严、管理结构各自为政等问题。
专业师训不到位、家协参与度低,一桩桩个案不是巧合,而是整个体系“亮红灯”的警讯。独中应尽快拿出改革诚意,现在,已不是问责个体的时候,而是大刀阔斧调整整个系统。
独中接二连三发生校园性骚扰事件后,重创了独中一直以来保持的优质教育机构的形象。
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主席拿督王鸿财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特别是最近这十年,独中成为许多华裔家长的第一升中选择,独中整体学生人数屡创新高,许多著名独中每年更是一位难求,独中教育不止远超政府国中,更有能与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一较高低的势头。”
他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独中爆发的性骚事件,无疑彻底暴露了独中在辉煌及掌声背后隐藏的问题;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动摇了许多家长对独中的信任。
“华教体系,不论是华小、独中、华中、还是民办华文学院,一直以来是在维护母语教育大前提下,通过华社投入大量资源来维持及发展,这也导致忽略了发展教育最需要的专业认知及管理系统。”
他说,独中目前发生的事件,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大家对华教有负面想法及批评,但同时也是让华社重新评估华教未来路向,并通过建立更全面系统和专业机制,走向健全发展方向的契机。

须拿出改革诚意
针对如何重建学生心理安全感和信任机制,王鸿财认为,事件发生后,学校如何应对、解决问题、弥补学校操作及行政缺失,是家长及学生评估学校在未来维护学生安全及利益的重要指标。
“个别单一事件的发生,可能是整所学校管理机制出现严重纰漏问题。因此,单纯只解决个案事件,是无法解决问题。
“学校需要改革管理及行政,建立健全机制,让家长和学生看到学校实际和具体解决核心问题的诚意,才能重建大家对独中的信心。
他说,独中需要的是健全的整体架构和机制,从过滤教职员,完善行政及管理架构,监督及审查机制,都要有完整的规划和制度。
“而独中是否有改革的意愿及愿意投入多大的改革力度,是民众评估独中教育的未来最主要评分表。 ”
“只有让民众看到独中愿意面对、处理和解决问题,展现独中维护华教发展的坚定决心,才能提升独中形象。”
他认为,沉默文化及师长权威,只是事件发生的其中两个因素;缺乏教育专业及完善管理机制才是主因;沉默文化和师长权威,都是独中结构缺陷下产生的。
师资门槛惹争议
全国40%独中教师仅凭一纸文凭,就拿起教鞭?
王鸿财指出,根据董总前主席陈大锦在2024年的说法,全国独中只有约60%教师具备教师专业资格;即全国约40%独中教师仅凭一纸文凭,在未曾接受任何教育专业培训情况下,就进入课堂教学。
“相比政府学校,教师进入学校教学前须接受5年教育专业培训,或至少1年至年半的教育专业资格培训,独中在过滤培训师资上确存严重缺陷。”
他认为,独中须有中央机制制定更为严谨及全面的独中行政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师资培训机制及校园安全机制,才能通过专业教育架构,完善独中发展。

当成绩压倒人格
教育还剩下什么
从成绩为本转向人格教育为本。
在这一风波中,时评人拿督谢诗坚关注到教育体系只注重成绩表现,忽略人格与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在面对权力压迫时无力反抗。
他对《南洋商报》说,许多学校与家长过于注重成绩表现,却长期缺乏关注与监督子女的人格发展、品格教育,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希望此事能唤醒各界重视“全人发展”。
在性教育严重缺乏下,小学生无法分辨对错,中学生与大学生虽能判断,却无力自保。他们心理有诸多害怕,可能担心无法顺利毕业、前途受阻,而被迫顺从不合理要求。
“若学校过度追求学生人数增长,忽视品质与品德建设,面对庞大学生群体,训导处人力不足、难以管理几千名学生。”

标准不一 程序各异
尊孔独中家协主席拿督罗文森指出,目前每所独中有本身的作业方式,没有一套共同参考结构,是长期漏洞。
“全国独中没有一套统一制度或机制,包括遴选教师、面试、录用与培训全由各校自行决定,标准不一,质量参差,这对学生权益与教育质量构成潜在风险。”
他指出,独中教师由各校自行支付薪资,这使得教师聘任难以集中管理。
“独中应建立统一架构,使各校在聘任过程中有依据和标准可循;不是要求独中交出自主权,而是建议董总或其他全国性组织,主导制定一套具参考和实务的聘请师资指南。”
他说,指南应包括面试标准、学历与经历要求、师德审核机制、培训制度、试教观察流程等基本项目,供各校依实况调整采用。
罗文森也指出,这套指引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更能重建社会对独中制度的信任与尊重。
“当独中出现不當事件时,家长最常问的就是‘这样的老师是怎么聘来的?’如果我们有一套明确、公开的标准,社会便能知道獨中教育并非草率或无章。”
仅20%独中设有家协
全国61所独中,目前仅约20%设有家协或家长联谊会,与华小几乎普遍设有家协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
罗文森呼吁更多独中家长参与校务,与校方加强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状况。
“独中不当事件会引发家长一时的关注与疑虑,但多数家长最终仍选择理性看待,认为事件属个别案例,对独中整体管理抱有信心。”
他提到一项常见现象,许多家长在孩子就读小学时热心参与家协活动,但升上中学后,认为孩子已长大,便把教育责任全交给学校;其实,中学生正值叛逆期,比小学生更需关注与引导。
“初中一、初中二的课业繁重,学生容易产生压力与迷惘,教育应是互动的,若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外的状况,问题便难以及时察觉与处理。”
他强调,家长需了解孩子的心理与处境,尤其是在华社普遍认同“沉默文化”与师长权威的背景下,学生常因不敢表达而压抑问题。若家长愿意倾听,从家庭出发与孩子对话,可避免扩大许多问题。
独中家长怎么说?
虽然全国多所独中相继爆发“不道德”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对校园安全与管理制度的议论,在舆论之中,大部分家长选择坚守和对独中教育体系抱持信心,并呼吁学校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
不少家长虽感担忧,但仍选择信任独中的教育理念与制度,希望校方从中吸取教训,推动改革,防范未然。
支持型:独中依然有口碑
来自雪州巴生的郑欣芝(48岁)育有两名孩子,长女已从国中毕业,幼女目前则就读于巴生光华独中高一班,年仅16岁。
尽管近期独中频传负面新闻,郑欣芝并未因此动摇,仍坚定支持孩子在独中的学习选择。
“我认为这只是个案,并不代表整体独中制度出问题。”
她坦言,也曾主动询问女儿有关独中发生各种事件后的感受和观察,女儿直言本身的独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其他独中发生并不影响女儿的心情。“
郑欣芝指出,这类事件其实不只发生在独中,其他源流学校如国中也存在相似问题。
因此,她认为不应单一责难独中,而是反思整体教育体系并提升防范机制。
她建议,独中在聘请教职人员时应加强背景调查与资格审查,以杜绝潜在风险。
对于是否曾考虑让女儿转学,郑欣芝给出了坚定的答案,指不曾动摇让女儿在独中受教育的决定。
她补充,送孩子到哪一类型的学校,不应只是看风评或制度,更应根据孩子的能力与兴趣做出决定。
“我相信独中整体来说还是有口碑的,不能因为几起事件就全面否定独中的好。”

建议型:倡设匿名投诉信箱
独中生家长陈秀月(40岁)说,14岁儿子目前就读于雪隆区某独中初中二年级。她指出,尽管近期发生多起不愉快的事件,但她从未考虑让孩子转学至其他源流学校,甚至计划将第二个孩子也送入独中就读。
“这些事件不仅发生在独中,国中也有类似情况。最重要的是教导孩子如何应对和保护自己,遇到问题要勇于向师长报告,不能隐忍不说。”
陈女士认为,独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并建议学校设立匿名投诉信箱,以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安心举报,避免因担心报复而选择沉默。
她强调,学校不应为了维护校誉而掩盖事件,应正视并妥善处理学生的投诉。
“如果学生的投诉未被重视,会让他们感到失望,未来也可能不再愿意站出来反映问题。”
她认为,学校应确保老师与学生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并强化辅导与训育机制,以营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担忧型:不因个案考虑转校
现年53岁的夏国文说,14岁的儿子目前就读于吉隆坡循人中学初中二。他坦言,近期独中连环事件的确让人担忧,但他依然选择信任独中。
“这不只是独中才会发生的问题,其他学校也可能面对相同挑战。我不会因为个别事件而考虑转校,最重要的是看学校如何面对与处理。”
他分享,自己的大女儿当年在独中念高一时,曾亲身经历同班同学坠楼自杀事件,当时情绪受到冲击,所幸校方辅导处积极介入,帮助女儿度过低潮。
“从这个例子可见,独中在辅导与危机应对方面仍有一定能力。我们不能因少数害群之马而否定整体。教师与员工的筛选确实需更加谨慎,尤其在校园中,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容易受到外界与人际关系影响,校方责无旁贷。”
夏国文指出,网络时代的学生已不再如过去那般沉默,他们更懂得发声与寻求协助,校方若有疏失也难以掩盖。
他认为,学校应以更开放与透明的态度面对问题,而非遮掩。
“学校本应是纯粹的学习场所,学生应安心学习、参与考试与课外活动,而不是承受来自校园内部的压力与风险。”

信任型:信任独中制度纪律
今年52岁的张美凤坚定表示,尽管社会上对独中质疑声浪升高,她仍对独中的办学制度抱有高度信任。
“我认为这些事件是个案,其他源流的学校也有发生类似情况,我不会因此转校。独中的制度、系统和纪律一向很好,不会因个别事件而改观或担忧。”
她强调,孩子的自律能力与亲子沟通才是防范问题的根本。
“如果孩子在学校遇到霸凌或困扰,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而家长也必须愿意倾听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尤其在接触人工智能时,更应提醒孩子提高警惕,学会分辨是非。”
她也呼吁校方在师资聘任上必须谨慎,并明确告知教师应保持与学生的专业距离,以防产生不当关系。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