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通缩外溢迎来共输?/胡逸山博士

印尼当下的通货萎缩,对其周边国家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也还会有几个相互关联的影响的。

其一,顾名思义,通缩主要就是货品的价格下滑,滑到比之前的价格还低。如此一来,理论上倒是会为印尼带来一个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更为有利的条件,即价格便宜的货品,当然也就更容易出口,因为外国商家付上与之前一样的价格,却可以买到更多的印尼货。

这些外商虽然谈不上对印尼货趋之若鹜,但也还是会不执输地乘机进更多印尼货的。

那么印尼货在国际上那么抢手的话,外商也就对相对显得昂贵的周边国家的类似货品(如典型的附加价值不算太高的由原产品初步加工的半成品或轻加工而成的制成品)不太感兴趣了。

这样的印尼货品更便宜现象对周边国家的出口当然会造成打击,至少也会造成价格下降的压力,因为如果彼等不把各自的出口货品价格也拉低的话,那就比不上印尼货的抢手了。

而如以出口导向为经济运作主体的这些邻国的货品价格也应声下滑的话,那么印尼这个本区域最大经济体的通缩就有可能会蔓延到周边去了,也就是说大家都可能面对通缩的局面。

平衡内销与出口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提到,任何一国除了要有适当的、合理的出口份额之外,也要有健康的、蓬勃的当地消费需求,如此才能更有韧性地来应对外来的通缩压力。也就是说外围因素(如当下印尼通缩)所造成的价格下滑压力,得以被本地的强劲消费需求所“平衡”,那么才能维持一个被认为是对经济发展最有建设性的偏低通货膨胀(如美国联邦储备局最为心仪的2巴仙),而不至下跌成利大于弊的通缩。

而即便是对印尼来说,如此的低廉货品大受外商欢迎的现象在短期里可能不亦乐乎,但在中长期里却等同于饮鸩止渴,因为它也会加剧了印尼的经济运作里对于出口的依赖,而不着重增强其内需。

这里要再次强调的是,我们不是在鼓吹各国各自关起门来自顾自地发展经济,因为除了自身资源丰富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在理论上可以做到这一点以外,任何其他经济体在近代史上都不能利多于弊地做到这一点。不出口不进口,一搞不好整个经济都会垮掉,世上如此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印尼,就如同其邻国般,一定要在出口与内需之间寻找平衡点,否则就会仰人鼻息,在无论是地缘政治或国际商贸都陷入一团糟的当下,难以维系自身的经济利益。

廉价投资黑洞 

其二,印尼通缩,便宜的还不止是出口货品,还有国内的各种投资条件也在外商眼中显得更有吸引力,如土地、劳工、(有待加工的)原产品价格等也都更低,那么外商也就更为乐意往印尼投资了。

而譬如说外商决定在印尼设厂,也就可能不在邻国作出相似的投资了,除非邻国也能提供类似于印尼或甚至更为优惠的投资条件,这对也急需外来投资的邻国当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但这对印尼在中长期来说也未必是个好消息。因为本区域各国作为正崛起的经济体,当然都希望外来的投资能够越来越高质量、有更高的附加价值,而不是大家一味往下的拼密集劳工的更低待遇、土地价格的更为贬值等来作为吸引外商的手段。

我们要的是共赢而不是共输。

视频推荐:

 

 
 

 

反应

 

名家专栏

薪资低迷考量各异/胡逸山博士

国家银行前行长日前指出,本地当下薪资相比于40年前,经过通货膨胀的调整下,其实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三倍。

这位前行长所披露的这项讯息,坦白说也不是什么秘密,主要就是年长的大家也清楚看到,几十年前一名典型打工仔的薪水,其绝对数额竟然与当下的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多年来物价增长,但薪水却没有同步的增长,更不用说超越通胀。

用更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即打工仔们的钱,可是越来越不够用了。

而这道社会薪资停滞甚至倒退的社会经济难题,当然也是充满争议的。打工仔们,或更广义的劳方,当然痛斥雇主们,或更广义的资方的不是,多年来不肯顺应着物价的上涨而向上调整薪资;而资方呢,则一般会搬出劳方的生产力没有显著的增长,所以也就很难调高后者薪资的说法。

劳资双方可谓各执一词:劳方所着重的是薪资与物价应该相应地增长(这应该也是央行前行长的想法),而资方所着重的是薪资是应与劳方的生产力挂钩的,生产力没有提高又如何要求更高的薪水?

双方针锋相对的说辞的“频率”从一开始就对不上去,所以这争论也难有结果。

立场迥异

可不是吗?劳方通常会认为,资方的企业利润那么多,只要肯“更有良心”地“赚少”一点,即可提高员工的薪资。而资方则一般会高呼“生意越来越难做”、利润越来越薄弱,又哪里有多出的资金得以提高员工们的薪资呢?

再说,大型企业,尤其是挂牌上市的企业,还要对投资者们交代、派股息等,殊不容易;中小企业嘛,在资金周转方面时常更是难上加难,即便要大方地向金融机构借贷来赋予员工更高的薪酬,后者也未必同意借出。

坦白说,资方是绝不情愿去顺应劳方的论述,根据物价的上涨来调高劳方的薪资的。资方通常的想法(但未必是公开的说法)是百物腾升意味着各项不可控的生产成本(如生产原料的价格)也就应声而起,那么薪资是资方手中少数相对可控的生产成本,当然不肯放任它的增长。

政府介入

此所以作为第三方的政府,便如世上许多其他政府般,推出最低薪资政策来强制资方付出基本的薪资,即便如此,许多商家也还是怨声载道、不情不愿地就范而已,更不用说更高数额的一般工资。

那么反过来说,劳方又肯不肯依照资方的论述,设法调高员工们的生产力来换取更高的薪酬呢?那关键就在"设法"两字,也就是说,劳方会认为,提升员工的技能来提高生产力固然重要,但那费用或成本是应由哪一方来承担呢?

员工们大多是承担不起来即便是半工半读地“深造”的,而资方除非必要也很少会资助员工来提升技能的。所以这提升生产力的重担也就落在政府手上了。

依我所看,政府的在这方面的设法,应该是栽培与提升并重的。从一开始,本地的教育体系就应更为着重技职教育,或至少是数理科的教学,为未来打工仔们的职场生涯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让劳方在提出加薪要求时,能更有底气。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