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日本强化武装军备隐忧/陈文坪

今年以来,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俄罗斯发动战争并且挥军入侵乌克兰,战事至今持续不断。俄乌各损伤无数,双方却都无意停战,这场战火,也引发了东北亚局势升温。

而地处东北亚的日本,继早前宣布部署1000多枚射程更远的巡航导弹,以增强对中国的反击能力后, 12月16日,日本内阁又通过与《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相关的3份关键文件,对日本的安全和防御政策进行前所未有的修改。

搞武装国土更安全?

可以这么说,日本大力强化武装力量,完全打破二战后的和平宪法,为全面走向军事化国家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日本毫无顾忌国际社会观感,值得亚洲及邻国的警惕。

日本政府已明确表示要加强自卫队的持续战斗力,而国防预算从以往的占GDP的1%增至2%。别小觑这1%,其数目是非常庞大的,因为日本2021年的DGP是4.937兆美元。还有,除了提高国产导弹的射程,日本也要采购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等先进军备,而今后5年军费更是以12%的年增长,达到43万亿日元之多。

在强权即是真理,实力就能攻击(或打击)的情况下,日本在美国的撑腰下,公然放弃和平制宪,走上军事武装之路。这样,日本会更安全吗?

如果提高军费、搞武器装备能让国土更安全,那国与国之间就无需外交了,可以多投入军费就可达到。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当一个国家不断强化、加强自身的军事武装力量时,反而会使周遭国家更感到受威胁。日本大幅增加军费搞武装,肯定惹来亚洲国家及邻国对其动机的质疑。

中日关系原地踏步

中日关系过去5年来,并没有多大进展。严格来说,两国关系即使没有倒退,也是原地踏步。日本的行动完全“倾向”于美国及西方已是不争的事实。日本配合美国搞芯片联盟是其一。还有,日本公开介入台海,配合美国的印太策略,这是其二。

日本公开指责中国是一大威胁而强化军事武装力量;中国政府不满不在话下,也会引发中方今后对日本的制约,甚至制衡。这包括经济、政治、外交三大层面。钓鱼岛成了中日双方引发冲突的海域。日本安保新策拟在冲绳建立远程导弹基地,射程包括中国境内与朝鲜,对日中关系必将是一大危害。

朝鲜政府的随心所欲让美日韩夜夜难眠,一旦过火,美日比将要求美国太空军驻韩国太空部队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包括制空拦截手段。

长期以来,由于朝鲜的“行为”没有被约束,导致日本借机以“受到威胁”为契机来强化军事力量、军事联盟。这对亚洲区域的发展是不利的,更是值得其他亚洲国家有所警惕。

视频推荐: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印军万国装备中看不中用

作者:郑言

印度购买多国高端军备,但难整合,且不能有效发挥,加上三军各自为政,牵扯内部贪污腐败,战术组织混乱,终遭败绩。

此次印巴冲突中,印度空军派出了法制阵风、俄制苏-30MKI与米格-29、美制无人侦察机,陆军则部署了T-90主战坦克、M777榴弹炮、以色列导弹系统和英国通信设备。

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一支高度现代化、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然而,印度军队结构性的问题并未因这些“名牌武器”而获得根本缓解。相反,本轮冲突暴露了印度军队的系统整合严重失序,印军“万国拼装体制”的战术能力远未能发挥这些天价装备应有的水平。

印军被指是“万国拼装体制”,其实这是军购政策长期以来缺乏顶层设计的结果。从冷战时期对苏联的依赖,到近年积极扩展与美法以的军事合作,印度形成了一个涵盖俄制、西方制和自研拼装的庞大平台体系。虽然理论上这种多样化提供了技术冗余与战术选项,但在实战上却带来指挥、通信、后勤与火控链路上的全面不兼容。

难实现高效信息共享

本次印巴空战中,印度空军尝试联合使用阵风与苏-30,但由于两者航电系统与数据链标准不同,难以实现高效信息共享。部分空中平台甚至无法同步接收前线战术数据,导致识别延迟与目标重复锁定。而陆军的美制榴弹炮、俄制坦克与以色列制导弹系统各自为政,不仅弹药标准不一致,维修则需依赖原产国的技术团队,导致容易局部瘫痪。

这种碎片化的技术体系不仅增加后勤负担,更严重冲击了协同指挥的可操作性。印军虽尝试通过设立联合司令部制度进行整合,但至今尚未形成三军有效信息互通机制,战略层面也未能形成“合成作战”的能力。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低效的“万国拼装体制”,原因是印度的外交倾向主导了军购。

军购成为外交筹码

印度政府多以武器采购作为外交谈判中的砝码,通过引进不同国家的武器平台以平衡其国际关系网络。

阵风战机采购案便是典型案例,该项目不仅采购单价远高于法国向埃及或卡塔尔的售价,且合同签署过程亦曾出现中介结构不透明与议会质询拖延等争议。

最终,这一项目的落地更多是印度与法国深化战略关系的象征,而非源于空军体系对于该机型的刚性作战需求。从美制M777火炮到以色列的“枭龙”雷达系统,再到英制通信设备与韩国K9火炮,印度军购的出发点往往不是出自实际需要,而是背后的外交红利。

更为严重的是,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制度性贪污腐败问题,从博福斯火炮案到奥古斯塔直升机案,再到阵风合同中的“中间人”角色,印度军购制度在高额军费诱导下,成为政商网络交易与舆论拉锯的高发地带,并挤压了培训、维护与本土技术开发的空间。

印度政府近年来虽推动“印度制造”计划,试图在武器装备层面实现本土化转型,但成效不彰,如阿琼坦克虽被标榜为国产主战装备,其核心动力系统、火控模块、传感组件依然严重依赖外援;光辉战机的研发周期长达数十年,仍未全面列装。

然而,装备系统的碎片化只是表层问题,更深层的是印度军队在组织结构与战术体系上的先天失衡。当前,印度虽在制度上设立了国防参谋长联席会议,但实际上三军之间依旧沿袭“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缺乏标准化联合作战机制,陆军与空军之间缺乏统一指挥链,导致防空与空袭调度混乱、侦察情报传导延迟等问题发生,尤其是在高原区域。

此外,基层军官与作战人员的操作能力并未与高端装备的更新形成匹配。虽然印军装备先进,但由于缺乏相应战术演练、训练周期滞后,部分战机与导弹系统仍处于“不可协同”的状态。

系统性崩溃临界点

与此同时,印军的指挥文化亦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文官主导、军种自利的旧逻辑,使得改革难以有效触及关键节点。在实际冲突场景下,跨军种调度往往依赖高层指令而非现场应变机制,导致应对速度远慢于态势发展需求。随着印度逐渐介入更多地缘摩擦地带,其武装力量的不确定性也在上升:如果不能形成以统一标准、快速反应、系统整合为基础的现代战争能力闭环,任何高昂采购都难以弥补组织性缺位带来的战略脆弱。

印巴冲突的再度爆发为外界提供了一面观察印度军力结构的现实镜子。在武器堆砌的表象下,是系统协同失效、战术组织混乱、政治交易先行的复杂困局。装备先进不等于有战斗力,军费增长不等于战略能力提升。

印度的“万国装备”体系已经走到了系统性崩溃的临界点,如果不能彻底调整其军购思路、打破政治化军备结构、建立自主国防工业体系和统一指挥体系,其所谓的“军事崛起”只会停留在媒体渲染与国防展台上,而无法经受住真正战争的检验。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