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纸扎匠人王添珉 与传统对话·与时代共舞

- 文 +

报道|李丽萍

摄影|李丽萍/受访者提供

在这个瞬息万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一种手艺,却在静默中传承。不管是信仰或习俗,纸扎这门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似乎已淡出我们的视野,但在某个角落,依然有人默默执守,用一双巧手,将纸张化作千姿百态的“产品”。

第一次见到王添珉,是在他那闷热的“店”里,与其说“店”,不如说是小工厂。这小工厂到处都放着纸扎产品,有功德屋、脚车、天宫座、躺椅等等,当时这个年纪只有25岁的小伙子,一脸不好意思的一面手拉着一张小凳子请笔者坐下,一面笑着说:“我们这里不能开大风扇,一大风,纸就要飞走了,我们坐小凳子也比较容易工作。”

这小伙子,高中毕业后,原本可以上大学深造去,可是他却选择了继续祖辈的生意,这门生意是极少数人愿意从事的神料及纸扎生意,而他却专心在这传统行业和工艺上。

王添珉不仅是一位纸扎匠人,更是一位与传统对话、与时代共舞的年轻传承者。

王添珉和邱美娟
王添珉和邱美娟,年纪轻轻的他们经营着传统的神料和纸扎生意。

神料纸扎 永不过时

在适耕庄,说起“八通”或“盛源”这神料老字号,几乎无人不晓。1977年,王盛源开了 “八通”神料店,从最初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位,逐步发展为当地颇具规模的神料店。随着岁月流转,“八通”的生意如枝叶般扩展,逐渐由家族成员各自独立经营,到第三代人再创业时,为延续和纪念祖辈的创业精神,取名盛源神料和盛源纸扎艺术。如今“八通”或“盛源”不仅在雪兰莪州沙白安南县享有盛名,也是半岛西海岸华埠的神料及纸扎行业中佼佼者。

神料与纸扎,这类仰赖于信仰与民间习俗的传统行业,表面上看似“永不过时”,只要还有祭祀,就有它们的一席之地。但事实上,这门老行业也早已不再是“铁饭碗”。近年来,国内同行的低价竞争,加上大量来自国外的神料及小件纸扎产品涌入市场,让原本依靠手工与品质立足的本地商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信仰和民间习俗依旧的今天,这些传统工艺正经历一场隐形的存亡考验。

纸扎品
纸扎品,从结构的扎实和松紧、材料的厚薄,到空间的设计、气流的流动,每个部分都是细节满满。
纸扎品
纸扎品,从结构的扎实和松紧、材料的厚薄,到空间的设计、气流的流动,每个部分都是细节满满。

祭祀与习俗非迷信

2018年,王添珉从安顺三民独中毕业,从小在神料店长大及受中华文化耳濡目染的他,对神料与纸扎这门贴近信仰与生活的传统行业,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刻的理解。他知道,在讲求 “科学” 与实证的现代社会中,这门行业不仅发展不易,还会被贴上 “迷信” 的标签,甚至被边缘化。

他认为祭祀与习俗并非迷信,而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毕业后,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选择贴近现代社会需求的科系就读,反而报读马来西亚汉学院传统文化学习班,用了半年的时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家里是做生意的,我也想和父亲一样做生意,创业是我想法,但是生意千万种,到底要从事那行,我想我还是从事我最熟悉的。”

躺椅
一张张的躺椅,咋看之下,会误以为是实物。

年纪轻轻拜师学艺

2019年杪,在父亲的鼓励与协助下,他毅然踏出新的一步,前往巴生一家纸扎老店拜师学艺,从零开始,学习这门看似熟悉却实则复杂的传统工艺。

2020年突如其来的冠病疫情让全球陷入停摆,神料行业也难逃行动管制令的冲击,买气锐减,各种祭祀活动停办,一切按下暂停键。就在许多人彷徨观望之际,他没有丝毫犹豫,经营起纸扎生意。

王添珉学师后,在适耕庄成立了“盛源纸扎艺术”,和太太做起纸扎生意,父母在人手不足时,也下手帮忙,问他为什么取名“纸扎艺术”,他笑着说:“纸扎就是艺术呀,只是这艺术和信仰及习俗有关,中国和日本都有悠久的折纸艺术历史,并且都对折纸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看来,危机也是机会,只要站得稳、做得好,传统老行业也能生存和走出一条新路,他始终保持着谨慎而坚定的乐观态度面对前景。

他谦虚的说:“我年纪小,还有很多方面要学习,这行业是辛苦和难做,但是,仍然有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大件纸扎品。大件纸扎品的运输费昂贵,加上运输困难和关税等等因素,大件纸扎品的竞争并不严峻。”

天宫座
天宫座也要不断的创新和改良,3D 的天宫座是今年的新作品。

摸清行业 掌握市场

在这个连传统行业也卷入激烈竞争的时代,神料与纸扎领域同样面临压力。低价策略、品项多样化、市场快速更替,这一切都逼着从业者不断调整脚步。面对这样的局势,年纪轻轻的王添珉为什么选择留在小镇,经营着似乎不被看好的传说行业。

“越多人不愿意做,就越有机会。大城市做生意的成本大,不如在留在小镇慢慢经营口碑。与其害怕竞争,不如迎面走上前去。”他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

王添珉所说的,不正是“利基市场”(niche market)的道理吗?

大士爷
大士爷也有新款式,这是荧光的,夜里金光闪闪,但是尊重传统是根本。

信仰为本 文化为魂

传统行业表面上看似被忽视,甚至被贴上“夕阳行业”的标签,但在细分市场里,它仍有着稳定而深刻的需求。只要掌握核心客群、理解文化脉络、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与美感,哪怕不是大众市场,也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这个讲求速度与流量的时代,王添珉选择用慢工细活回应市场,以信仰为本、文化为魂,守住了一个看似微小却真实存在的生意空间,这或许正是许多年轻创业者,在新经济中寻找“旧价值”的启发。

“要做哪一行,就得先摸熟那一行。”

王添珉深知,真正叩开一门生意的钥匙,永远是对行业的熟悉与了解。他从汉学院完成短期课程后,不急着创业,而是到其姑姑经营的神料店打工,他没有抱着雄心万丈的心态要发展一番事业,他只想学习神料生意的A到Z,从最基本的搬货、送货、粘灯座等等杂役为起点。

“单只是金纸,就有很多种,拜神明或拜先人的,林林总总的神料,如果搞不清这些产品,哪能在这行继续做下去,要做那行,就要熟那行。我父亲王文发向祖父王盛源学习,但是我毕业时,父亲已经退休了,我也只能做着学。”

纪爱茹
王添珉的母亲纪爱茹的“黄梨” 深受顾客的喜爱。

生意是一辈子学习

神料产品种类过万,从本地制造到进口货、从适合囤货的长销品到季节性的统销品,神料行业门道极深。王添珉笑着说:“我的小脑袋,能记得多少就记多少啦,学是学不完的,做生意也是一辈子的学习。”

当年,他不仅忙于店里的工作,也开始接触更多祭祀相关的新事物,从神诞、白事、做功德到中元普度等等,才真正意识到,原来信仰与民俗的世界远比想象中深奥。

“我以为自己懂很多了,结果才发现,其实有太多东西我都不认识,尤其是纸扎。”

他笑说,纸扎看似简单,其实暗藏许多巧思与工艺。

“比如一粒大黄梨,要叠多少张金纸,才能折出饱满的形状?这不是随便做做的,几何学都得懂一些,角度、对称、层次,全都讲究。原来这门手艺,也是一门科学。”

功德屋
偌大的功德屋,要如何“完整焚烧”,需要很科学的制作方法。

创意之作 尊重传统

问王添珉说:“纸扎生意好做吗?”

他腼腆的笑了笑,指着在一旁忙着削竹子和粘着纸张的太太邱美娟(25岁)说:“一点也不容易,有单子,有生意,但是人手不够呀,我们都只有一双手!纸扎是手工活啊!”

王添珉有一双巧手,也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学纸扎那段日子,他常说自己是“看着看着就学会了”。只要看到实物,他的脑袋就开始飞快运转,到底这件东西该从哪里下手?哪个部位先做?竹架要分几个部分?哪个细节要特别处理?最后又该如何收得漂亮?在他看来,纸扎不仅要像,更要美,要有细节、有灵气,那才是好作品,这些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纸扎品最后是要焚烧的,在传统习俗里,纸扎品必须被完整焚烧,神明与先人才能‘完整接收’。这不仅是信仰和习俗上的讲究,更是顾客对纸扎产品的基本要求。但要让一件纸扎品完整烧尽,其实并不简单。对纸扎师傅来说,这考验的不只是手艺,更是隐藏的科学常识。”

细节影响焚烧表现

一件纸扎品,从结构的扎实和松紧、材料的厚薄,到空间的设计、气流的流动,每一个细节都影响最终焚烧时的表现。这些都无法只靠直觉,而是日累月积的经验,加上对物理与比例的理解,才能做出既好看,又“烧得美”的作品。

王添珉的顾客常常会出一些“特别的题目”,有人要复刻先人喜爱的家具,有人想做一辆跑车,也有人提出结合多种建筑元素做一间功德屋,面对这些挑战,他从不推辞,反而乐在其中,一边钻研结构与技法,一边思考如何在传统框架里做出新意。

他说:“顾客要求多,我们就要动脑筋,怎样做得像、做得美、做得稳。”

在其纸扎作品中,除了传统纸扎品,也不乏创意十足的“现代产物”,比如可折叠的休闲椅、豪华七人座汽车、造型跑车,甚至是最新款的登山脚车,每一件都细致入微、造型逼真。

即便是统销品如“天公座”,王添珉的做法也与市面上的纸扎产品有所区别。他强调,不只是做一个“能完整烧的”,而是每一个细节都要讲究设计与规格。

“像每年农历新年前,我们都会备货很多黄梨和天公座,从特别订制、超大号,到常规的中小型尺寸,全系列都齐全。

“有些我不懂的,就去请教老师傅。”

像是大士爷的制作方式,或一些有关神明纸扎的习俗禁忌,他始终保持着敬畏与学习的心态。在他眼中,纸扎不仅要创新与美观,更要根基。

“每一件作品,不只是做得像,还要做得对。”他说得认真。

品质细节 赢得市场

传统与创意之间,始终存在一条看不见的分界线。纸扎,被不少人视为“迷信的产物”,甚至带着偏见与距离感。面对这样的“疑虑”,王添珉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平衡之道。

“把每一件作品做到最好,顾客满意我的创作,那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他说这话时,眼神坚定。对他来说,纸扎从不只是物件,更是一种寄托与表达。

“不管是信仰或习俗,这些都是一种情感的回应,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在他手中,传统不再沉重,创意也不浮夸,而是恰到其分的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温度与意义。他要的,不只是迎合市场,而是用品质和细节,拉开与同行的距离。

“把产品品质做好,掌握顾客的需求,讲信用、守承诺,这些才是传统行业能够走得长远的根本。”


相关新闻

王添珉
纸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