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李兴裕:利率正常化·建政策缓冲 升息3目的未雨绸缪

李兴裕
独家报道:李治宏
(吉隆坡7日讯)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SERC)指出,国家银行再次升息是为了将利率正常化和建立政策缓冲,以在我国再次面对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时,国行有重新降息刺激经济的空间。
该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说,在百物通胀之际,许多人不明白,为何国行偏偏在这时候继续调高利率,加重国人和企业的借贷成本和财务负担。
然而,对他而言,国行此举有3大目的,而且是未雨绸缪。
他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指出,首先,随着疫情纾缓和经济逐渐复苏,国行可趁机逐步撤销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建立政策缓冲。
在全球经济面临的外部逆风加剧和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的情况下,眼前的经济持续复苏,为国行提供了继续撤除疫情期间额外货币宽松政策的空间,而国行须为潜在的未来经济冲击,重建货币政策缓冲。
可应对再降息冲击
货币政策上有了缓冲空间,可让国行在我国未来再次面对经济衰退时有再度降息的空间,以协助国家经济、企业和国人渡过难关。
“尽管国行承认经济增长仍面临下行风险,但它相信利率逐步正常化不会损害经济增长。 国行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维持在5.3至6.3%之间,这个目标很大程度上获得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市场复苏,国内需求强劲的支撑。
“我们预见全球滞胀压力、俄乌战争、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及全球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日益加剧,令全球经济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增长前景黯淡。国际货币基金不排除鉴于风险升高,全球经济可能于明年衰退。”
继今年5月将隔夜政策利率 (OPR) 上调25个基点至2%后,国行昨日(6日)再升息25个基点至2.25%。市场预计国行还会进一步升息,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底期间升息到2.5至3%。当然,这取决于接下来的经济数据、国内外各类发展对大马经济增长前景及通胀走势的影响。
国行再次升息3大用意
● 逐步撤除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建立政策缓冲
● 控制通胀风险和通胀预期
● 避免长期保持低利率导致金融失衡
通胀面临上行风险
利率需逐步正常化
大马目前与其他国家相对可掌控的通胀走势,很大程度上获得燃油、食品和一些服务的补贴与行政措施缓冲。但整体经济的通胀压力,显然已扩大到需要利率逐步正常化的程度。
李兴裕指出,5月份整体通胀率和核心通胀率分别扬升至2.8%和2.4%,显示经济活动在成本压力挥之不去的情况下仍有所改善。在供应仍短缺之际,需求推动的通胀正逐渐成形。
全球能源和商品价格、俄乌战争、供应链中断和成本压力等各种不明朗因素持续笼罩,通胀仍面临上行风险。一般相信,随时可能举行的第15届全国大选后,政府将启动补贴合理化措施和校正一些行政措施,此举料将推高明年的通胀。
“人们对通胀的预期,也对通胀的走势产生关键作用。如果消费者或企业预期物价将会持续上扬,并纳入未来的成本与价格、工资谈判或合约价格调整的预算中,它将引发另一轮的通胀。因此,循序渐进的升息,将有助于“锚定”通胀预期。
“我们相信国行在作出货币政策决策时,将对各项即将公布的经济数据作出灵活应对,以评估不断变化的经济和通胀前景。国行在持续监控通胀走势的当儿,将会循序渐进和拿捏得当,不危及经济增长的方式下升息。”
长期低利率金融将失衡
随着经济持续复苏,长期保持低利率,将会导致金融失衡,这是因为银行、其他投资者及借贷人的避险意识将会有所减弱。
李兴裕指出,如果国行不升息或逐步加息,并容忍供应短缺导致的通胀,将造成通胀预期根深蒂固,导致企业推高物价,打工族则要求提高薪资。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再加上通胀预期没有下降,那么降低通胀的成本将非常高。国行日后可能为了控制通胀,而被迫让经济“急刹车”。
“虽然利率扬升意味着国人须每月增缴房贷供款,其他个人贷款借贷者也背负更高的借贷成本,但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贷款的比重分别是75%和25%。国人收入前景改善和企业营收复苏,应可缓冲借贷成本扬升带来的冲击。
“同时,特定物价的补贴和管制,以及政府派发援助金给特定目标群体家庭,将减轻他们的财务负担和生活成本。对银行定期存款的存款人来说,利率扬升意味着他们可获得更高的利息。
他补充,通胀走高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伤害比任何人都大。
在百货通胀的大环境下,物价上涨将无可避免地的降低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力。
囤货潮激励4月大增16% 大马出口势头恐难以为继
报道:凌侨森
(吉隆坡20日讯)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公布,大马4月份贸易数据亮眼,出口同比大增16%,但经济学家警告,此趋势属短暂反弹,因为买家趁关税恶化前提早囤货,因此,我国长远的出口前景依旧面临阻力。
根据文告,大马4月出口表现强劲,同比录得16.4%增长,至1335.6亿令吉,当月出口增长主要由制造产品所支撑,尤其是电子及电气(E&E)产品,提升了将近160亿令吉。
此外,同等重要的领域还包括农产品,特别是棕油和棕油相关产品,是支撑出口整体扩张的领域。
另一边厢,大马4月进口录得1283.7亿令吉,同比增长20%,让我国继续获得贸易顺差,从2020年5月开始至今,已是第60个月连续录得贸易顺差。
大马4月贸易总额则为2619.4亿令吉,同比扬升18.2%,是自2022年8月以来最高的单月值。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大马从去年1月开始,连续第16个月持续正面的增长。
出口美国大增46%
在主要出口市场方面,大马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显著走强,尤其是对东盟、中国、美国、欧盟和台湾等,均创下新高出口纪录,这还得益于E&E产品的出货量提升。
此外,我国对东盟的出口占最高份额,是总数的30.5%,录得406.8亿令吉出口额,同比增18.3%。
“至于美国的出口增幅则最显著,达到45.6%,至192.2亿令吉,占总额的14.4%。”
在今年首四个月,大马对外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创下新高。
贸易总值同比扩大7.2%,至9776.1亿令吉;其中,出口同比涨7.3%,至5119.2亿令吉,进口则同比涨7%,至4656.9亿令吉。
期间,贸易顺差也同比增长10.4%,至462.3亿令吉。

李兴裕
长期出口存隐忧
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回应《南洋商报》询问时表示,我国目前的外贸数据亮丽,主要受惠于出口商提前出货,以及买家加紧囤货所致。
李兴裕披露,在中美关税战暂停期间,区域的出货量普遍激增,反映了出口商与买家正把握机会之窗,加速完成出入货交易。
“尽管这波出口增长属于短期现象,但预料其动能可延续至5月份。”
李兴裕也提醒,随着中美休战期限临近,市场情绪或将转趋谨慎,恐压抑后续需求,进而冲击出口表现。
“大马接下来的出口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税谈判的进展,加上全球主要经济体前景持续疲软,预计大马长期的出口前景仍有阻力。”

夏伟文
市场步入调整期
另外,拉曼大学会计与管理学院经济系高级讲师夏伟文接受电访时同样认同,现今的外贸数据向好,起因于市场抢先囤货所推动,带动短期出口增长。
他解释:“目前的趋势恐难持续太久,拐点或落在中美关税休战期限结束之后,预计届时市场会进入一段必要的调整期,我国出口表现可能随之放缓。”
“当前,中国面临产能过剩,美国则呈现消费过热的现象,因此在接下来的调整期,市场将逐步对此作出修正。”
夏伟文补充,中美两国未来的谈判,虽不至于再度陷入剑拔弩张的局面,但也难有重大突破,商业环境将维持常态,不太可能再现需求大增的局面。
换句话说,在前期需求已被提前释放,大马接下来的出口增长动力或逐步减弱。
“作为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大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将受到牵连,惟放缓趋势预计不会立即显现,而是在2026年逐步浮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