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的沉默杀手 60%无症状!!

报道|陈绛雪 图|受访者提供、互联网
美食汇聚的我国,许多人对于冰饮和火锅的热爱日益高涨,吃得欢快,喝得痛快,长期经受“冰火两重天”的不仅仅是肠胃饱受折磨,食道也会受损,癌细胞悄然而生,直到吞咽困难、胃酸倒流等不适症状相继出现,对着美食却食不下咽,曾经的享受顿时成了折磨,待察觉及至诊断时,往往已是中晚期,“食道癌是烫出来的”说法也因此而来。
顾名思义,食道癌(Esophageal Cancer),或称食管癌(Oesophagus Cancer)就是在食管/食道中生长的肿瘤。
人体的消化道从口腔开始,经过咽喉、食管、胃、小肠、大肠,直至肛门的肌性管道。食道就是连接口咽和胃部的一条肌性管状结构,是食物进入胃部的必经之道,而发生在食道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就是食道癌,发病部位通常在食道中段。
食道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全球的食道癌和食管疾病数据渐呈上升的趋势,对健康和生命的威胁日益严重,生活质量下降。
华裔患者占41%
虽然食道癌的发病率不比其他常见癌症来得高,目前仍属于罕见癌症之一,但死亡率却不容轻视。此外,这种癌症也有区域和性别之分,多数病例发生在亚洲地区,并以华人居多。
本地肠胃及肝病专科魏立德医生(Dr Gew Lai Teck)说,根据“2012-2016年国家癌症登记报告”,食道癌在我国的男女癌症中,分别排第15位和第26位。
2018年的数据也指出,食道癌最常见于华人,接近半数的患者是华裔(41%),其次是巫裔(29.9%),接着是印裔(17.4%)及其他种族(11.8%)。
他坦言,食道癌是马来西亚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迄今为止,我国仍未有特别针对食道癌患病率和发病率的数据调研记录。
“虽然食道癌在我国并不常见,但依然是不能轻视的主要且致命的健康问题。”

魏立德:食道癌疾病意识的倡议、运动、早期检测以及多模式治疗选择,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确诊已是晚期
亚太医学期刊(Asia Pacific Journal)关于癌症预防的文章提到,由于食管癌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其症状表现也成为困难且具有挑战性的医学问题。
因此,他认为,我国政府和医患双方的非政府组织应重视初级和二级预防策略,降低食道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食道癌的风险因素:
-
●胃食道逆流
-
●热食(比如热汤、火锅)
-
●饮酒
-
●抽烟
-
●嚼槟榔
其他与腺癌相关的风险因素:
-
●肥胖
-
●吸烟
-
●家族病史
-
●男性
-
●大量摄取红肉
-
●蔬果摄取量偏低

食道癌会扩散到更深层的部位,从周边范围到淋巴结以及更远距离的其他器官。
(图片来源:《放射科诊所 Radiology Clinic》文章《淋巴结-转移分歧 Oesophageal Cancer Tumor-node-metastasis Staging》)
/导因/重度吸烟酗酒
魏立德说,食道癌有两种常见类型,分别是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ncer)和腺癌(Adenocarcinoma),80%至90%的病例是鳞状细胞癌。
关于食道癌的全球研究数据指出,在欧美国家和地区,约70%的食道癌是腺癌,东亚国家很多地区的食道癌则以鳞状细胞癌为主,90%病例属于此类型。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食道癌,有不同的风险因素、生物学行为、遗传易感性、治疗甚至预后。”
他进一步指出,鳞状细胞癌主要见于重度吸烟者和酗酒者,而腺癌则与胃食道反流病和名为“巴雷特食道”的癌前病变有关。
胃酸逆流损伤门型
巴雷特食管(Barrett Oesophagus)是一种影响食道内层的癌前病变,往往发生在胃酸和酶反流回食道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胃酸逆流造成的门型损伤,会导致食道细胞生变,若不治疗,久而久之,胃食道逆流症(GERD)就会出现巴雷特食道病变。
他说,不同于食道腺癌具有家族遗传因素,鳞状细胞很少与遗传疾病有关,而大约30%的巴雷特食道和腺癌则有基因遗传易感性。

鲑鱼粉色粘膜(salmon-skin mucosal)变化,这也是腺癌的前兆病变。(图片来源:http://www.dougsamuel.com.au/barretts/)
/症状与扩散/吞咽困难疼痛
多数癌症都会随着病情恶化扩散至周边或远端器官部位,食道癌也不例外。
魏立德说,食道癌通常在食管壁近距离局部扩散,而后逐渐深层扩散到淋巴结和其他远处器官。
“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感,以及不正常的体重减轻是食道癌最常见的症状。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性肿瘤,导致呕血吐液、红细胞指数低或血液透过食管尾端(Malena)等情况。”
但是,一般人并不会时时刻刻特别留意食道或身体任何一个部位有无异常,尤其是不易察觉的非显性症状。
5年生存率偏低
此外,根据临床病例,食道癌初期虽然会出现食道狭窄、吞咽困难、胸痛、胸闷等症状,但无症状的病例也很多,尤其是粘膜下层的早期食道癌,60%以上毫无症状。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的食道癌病例,直到显现症状或察觉异常及至诊断时,往往已是晚期阶段,以致死亡率高,预后差,5年生存率偏低。
当病症进入发展期,食道会变窄,会出现食物阻塞的感觉,以致进食困难、饭量贾少、体重也随之下降;一旦出现胸痛、背痛、咳嗽、血痰、哑嗓子等症状则是较为严重的阶段。
及早诊断降低死亡
因此,专科们一再提醒,及早检查,诊断病情,并且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绩效效果越好,存活率越高,最重要的是确认病情发展阶段及癌细胞(生物学)的侵袭程度,从而选择及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目前用于诊断食道癌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上消化道内窥镜(Upper GI Endoscopy)检查,也就是用一根管子推进口腔、喉咙、食道,进入胃部以及小肠的第一段进行检查。
他说,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如今已能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检测早期食道癌,提高食道内层表面和血管的分辨率和清晰度,取得更好及更精准的检测结果。
一旦诊断出食道癌,患者将进一步接受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PET扫描或内窥镜超声等更精细的检查,诊断和分析疾病发展进程,针对患者个别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易感患者逆流性食管炎发展成巴雷特食管疾病的进程。
(图片来源: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barretts-esophagus)
/治疗选项/内窥镜切除术
外科手术是治疗食道癌的首选方式,内窥镜技术的发展持续提升治疗绩效,降低进行大型外科手术的几率及其相关风险。
他说,位于食管内壁表面的初期癌症,可通过内窥镜切除。专门负责介入内窥镜的专科(Interventional Endoscopist)需要勾勒癌肿瘤准确情况,并使用内窥镜技术切除肿瘤,避免需要进行大手术的几率。
若病情发展已超过最早期的阶段,治疗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癌症的类型和阶段。
“一般来说,手术、放疗、化疗以及任何一种方式的综合治疗都是可行的,尤其是鳞状细胞癌,对放射治疗表现出良好的反应。”
至于晚期食道癌的治疗,虽然治疗绩效不如早期阶段来得理想,可通过内窥镜下放置支架,打开阻塞的食道,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在安宁疗护期间的进食和吞咽情况,减少痛苦。
健康状况决定成效
他进一步指出,患者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对食道癌的生存率和预后效果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癌症对外科手术、化疗及放疗等反应,同样决定了治疗效果成功与否。
“例如,一名早期食道癌是的患者,甚至是癌前阶段——高度非典型增生(High Grade Dysplasi),若内窥镜切除术的切缘清晰,就表示治愈率和生存率达到理想。
“但是,倘若患者患有侵袭性癌症,并且伴随健康不佳的晚期疾病,那么治疗选择就会很有限,而且在诊断之后的寿命也有限。”

内窥镜治疗早期癌症区域之案例。(图片来源:https://doctortrindade.com/endoscope-resection)
/预防/改变习惯忌过度热食
撇开家族遗传因素,饮食和生活模式是食道癌的最主要导因,换言之,在多数情况下,这是可预防的癌症。
魏立德举例,鳞状细胞癌和吸烟及过度饮酒有关,自然的,戒烟和少饮酒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此外,频繁或习惯饮用太热的食物也和食道癌存在关联,因此,不宜经常饮用太热的茶、热汤等饮食。
他说,相反的,腺癌类型和逆流疾病有密切关系,除了家族病史的遗传因素,高风险群的食道下层会先发生一些细胞变化,也就是腺癌的病变前兆——巴雷特食道。
增加蔬果摄取
“因此,如果一个人患有反流疾病,肠胃科医生会在检测其他风险因素之后,决定是否进行内窥镜检查,以便诊断巴雷特食道,及早发现是否有病变,若诊断初期食道癌就可及早进行内窥镜治疗,避免在癌症进阶至越来越严重之后须进行大型手术。”
他补充,肥胖和吸烟也和腺癌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保持健康体重、增加蔬果的摄取量以及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都有助于降低或避免患癌风险。
下篇:所谓热食,究竟要多热才算“适宜”?
【南视界】60%无症状 它是华裔的沉默杀手
食道癌(Esophageal Cancer)或称食管癌(Oesophagus Cancer)就是在食管或食道中生长的肿瘤。
虽然食道癌的发病率不比其他常见癌症来得高,但死亡率却不容轻视。这种癌症多数病例发生在亚洲地区,并以华人居多。
本地肠胃及肝病专科魏立德医生(Dr Gew Lai Teck)说,2018年的数据指出,食道癌最常见于华人,接近半数的患者是华裔(41%),其次是巫裔(29.9%),接着是印裔(17.4%)及其他种族(11.8%)。
想了解食道癌的风险因素,可以看看视频。
此外,频繁或习惯饮用太热的食物和食道癌存在关联,因此,不宜经常饮用太热的茶或热汤等。
保持健康体重、增加蔬果的摄取量以及戒除不良习惯,都有助降低或避免患癌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