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印度最常看见金盏花,可能因为可见度太高,一直忽略并未刻意了解,直至某一次到印度喀拉拉阿育吠陀学校上课,讲师提到金盏花眉飞色舞,很有戏,从此开启我的三观,另眼相待。
外表乍看像万寿菊,实则不同品种,菊科金盏花属。原来生长在地中海国家,历史悠久,从古代希腊、罗马、中东到中世纪欧洲都有相关的记载和应用,通过种子靠风力和动物自然传播,很快传播至全世界。
在古罗马与埃及时代,它是用作消炎或者消化系统的草药,取花瓣、叶子或根做膏外敷,分子中有木樨草素(Luteolin)。希腊医学家迪奥斯科里德斯(Dioscorides)则用来治疗创伤和止血。到了中世纪,人们对它更加依赖,特别用在皮肤病和胃肠的不适。

驱逐邪灵的能力
花瓣狭长,金黄或橙黄,边缘有波浪形状或看起来像锯齿,给人一股力量,于是拉丁人称作Calendae,意指每月的第一天。原来古罗马祭司每个月会宣布何时开始起算一个月的第一天以进行仪式和活动,恰巧金盏花开花时间与每月第一天相近,多么令人振奋充满希望。
中世纪初期的欧洲,面临罗马帝国溃散,秩序动荡,封建萌芽到进入十字军东征,社会阶级制度越来越明显,权力掌握在少许人手中,并发生战争。这时候象征圣母之花的金盏在夜晚会释放出一种神圣的光芒,人们相信有驱逐邪灵的能力,放在家中、寺庙或者医院里,相信可免受邪恶、灾难的侵扰,抵御黑暗与邪恶的力量,重建光明和力量,金盏花无疑是股安定力量。
对生者,它是一道希望的光,亡魂亦如是。墨西哥人在每年亡灵节会用一朵朵花祭祀,帮助往生者跨越生死边界,引领他们回到生前所爱的地方,离开世界之后有所归。

花料理兼具食疗
回到前面提到印度人何以爱金盏花,完全回到本质思考。阿育吠陀古籍认为其抗炎、抗菌有促进愈合功效,制成草药膏治疗皮肤病、烧伤、擦伤、湿疹。花瓣可用来制作茶或药水,治疗肠胃不适、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的问题,常喝能够清洁体内的毒素。
料理应用上,新鲜花瓣常用来泡茶,撒在沙拉上增添色彩,味道微苦,带有一点草本植物的香气但不会过于强烈,搭配蔬菜如莴苣、番茄、黄瓜、鹰嘴豆,淋上橄榄油挤上柠檬汁,享受清新的味觉,尤其在夏日更开胃。
干燥金盏花容易上色,西元前阿拉伯人掌控香料时代,常用狸猫换太子手法,把昂贵番红花改以金盏花冒充,在烹调米饭、炖饭或其他谷物料理时能增添颜色,还能为米饭带来一点愉悦感受,印度著名比亚泥饭(Briyani)便是一例。原乡伊朗用的是在地产番红花,食物迁徙至印度后改用更经济惠实的金盏花或是姜黄替代。

轻微甜味难以忘记
日常若有金盏花,可取之浸泡在橄榄油里,这种油不仅能用来烹调,也可以用来做沙拉酱或腌料,再者金盏花油有助于舒缓皮肤,做香膏、香皂。
有一回心血来潮,学习古代人用古法做凝脂香,兴致勃勃买来蜂蜡,隔水融化之后倒入可以密封的容器,等待凝固,小心翼翼把金盏花瓣逐一铺在上面,铺上纸巾密封盖子一个礼拜取香,金盏花的清新、木质感气息还透出一丝轻微甜味至今难以忘记。

提升味觉层次
入汤是另外一种体验,汤品中,金盏花可以作为轻微的调味剂和色彩增强剂。在番茄汤、胡萝卜汤或鸡肉汤中,加入一些金盏花的花瓣来提升视觉效果和味觉层次。
某次,我手掐丸子,随意来点干燥花入汤熬煮,汤里透出阳光般金黄色泽,仿如好运降临,那一碗金盏花丸子汤突然变得温暖,抚慰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