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海域资源潜力大 5关键永续发展蓝色经济

(吉隆坡12日讯)我国海域资源超过45万平方公里,远超陆地面积,蕴藏巨大潜力,但作为国家经济新引擎的蓝色经济,发展仍面临政策分散、数据不足和治理协调不足等障碍,必须要进行系统性改革。
目前,蓝色经济已占大马国内生产总值(GDP)约23%,涵盖离岸油气、渔业、水产养殖与旅游等领域,但要实现更大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必须推动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与高附加值转型。
登嘉楼大学(UMT)主席莫哈末沙尔米博士撰文指出,我国在海洋生物科技、水产养殖、可再生能源与海事运输等领域具备独特优势,正处于有利位置,有潜力跃升为区域蓝色经济的领航者。
他说,尽管政府也已在第12大马计划中,将蓝色经济列为国家重点发展议程,强调可持续海洋治理以提升人民福祉,并维护生态系统完整。
然而,在执行层面依旧面临挑战,包括政策职责分散于多个机构,缺乏统一协调中心;全国尚无整合性海洋政策以应对跨领域难题如非法捕鱼与污染;此外,数据基础薄弱、科技应用有限及专业人才短缺等,均限制政策成效。
作为我国唯一专注于海洋科学的高等学府,登嘉楼大学近年来积极承担引领蓝色经济的角色。
透过成立蓝色经济促进中心(BEACON)汇聚来自政府、产业与国际组织的力量,推动政策对话、产学合作、技术研发与人才培育,并参与如“全球海洋账户伙伴关系”(GOAP)等国际网络,提升国家的海洋治理与创新能力。
扩大社会参与
“为了全面释放蓝色经济的国家潜力,政府受促在未来应从5大关键方向着手:成立国家级海洋治理机构,整合政策与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大学与产业的联系,通过联合研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技术转化;建设完整的海洋数据基础设施,以实现科学化、实时的资源管理;在沿海地区设立创业孵化与技能培训中心,激发地方创新活力;并提升全民对蓝色经济与永续发展的认知,扩大社会参与。
海域资源转为永续财富
“蓝色经济不只是一个新兴产业,更是驱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引擎。
“唯有透过系统性的政策改革与大学、企业、政府三方的深度合作,我国才能将丰富的海洋资源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永续财富。”
他呼吁各界携手共建一个永续、包容且具全球竞争力的“海洋未来”。
去年9月,登嘉楼大学蓝色经济发展中心在布城成功举办首场“蓝色经济治理圆桌会议”,吸引了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及非政府组织代表的积极参与,探讨治理瓶颈及跨领域合作的机会。紧接着,该大学与“全球海洋账户伙伴关系”联合举办研讨会,推动数据整合与资源协调,提升治理效率。
全球蓝色经济的年产值已突破3万亿美元,带动对海洋科学、环境经济等领域人才的需求,该大学也顺应趋势,开设相关课程,并与国际和本地机构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专业人才。在政策支持方面,也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空间规划工具及人工智能技术,协助政府制定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生态与经济平衡。
例如,“海洋空间规划实验室”已帮助登嘉楼州界定渔业与旅游活动区域。同时,也透过企业孵化器和产学合作机制,推动海藻保健品、海洋生物降解材料等创新产品,促进就业与社区发展。
受中美贸易战影响 大马蓝色经济三重压
(吉隆坡7日讯)随着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马来西亚的蓝色经济正陷入出口下滑、就业流失及成本飙升的三重压力。
登嘉楼大学蓝色经济发展中心(BEACON)副教授哈兹曼山苏丁博士指出,大马的蓝色经济领域,包括渔业、海洋旅游、海事运输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或许将受到波及。
他在《马来西亚前锋报》撰文时指出,美国今年对大马大部分进口产品征收24%报复性关税,虽暂缓90天协商,但若落实,预计影响近1亿美元(约4亿令吉)的出口产品,包括船只、海鲜、海洋化工产品等。
他警告,出口限制恐致海产在本地市场滞销,打击小渔民收入,同时波及巴生港口和丹绒柏勒巴斯港口的经济活动。
“西方市场对环境、社会和监管(ESG)标准日益严格,也提高了企业合规成本。此外,贸易战或限制获取高科技与科研合作,拖慢海洋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发展。”
不过,他认为大马仍有转机。
“作为区域物流枢纽,大马可提升港口与冷链系统,吸引转移中的国际供应链。同时,清真海产出口在中东与亚洲市场具增长潜力,而蓝氢、近海风能及蓝碳机制也为环境融资与永续发展打开新机会。”
哈兹曼山苏丁建议,政府应加快落实蓝色经济大蓝图,强化科技创新、环保政策及市场多元化,并善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拓展新兴市场,提升大马在区域蓝色经济的竞争力。
他补充,贸易战虽带来挑战,但也是契机。若策略得当,大马有望成为永续蓝色经济发展的区域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