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大公司专美 中小企更该推先买后付

大马肯德基推出的先买后付服务,允许用户分三个月还款,新注册的用户还会享有电子优惠券!(来源:大马肯德基官网)
报道:梁仕祥
买炸鸡也能赊账?最近大马肯德基(KFC)推出的先买后付(BNPL)支付选项,掀起全网热议!
消费者只需在线下单结账时选择“先买后付”,即可先享用美味,后付款项则在30天内或分期还款,体验与传统信用卡类似,却免去了高额利息和年费。
实际上,先买后付并非新鲜课题。这种类似短期信贷的支付方式最早在欧洲由Klarna、Afterpay等巨头普及,随后在北美市场迅速扩张。
冠病疫情期间,电商平台Shopee、Lazada,以及超级应用Grab纷纷推出自建或合作的BNPL服务,进一步推动国人对于先买后付这种消费模式的接受度。
先买后付的崛起掀起了引诱国人超前消费的担忧,政府和国行更已表示会立法监管,但近年来先买后付继续高速增长。
支付方案数据分析公司PayNXT360在报告中预测,大马的先买后付市场今年将实现15.1%的年增长率,市场规模将达到25.2亿美元(约110亿令吉)。
该公司在报告中写道,2021年至2024年期间,我国先买后付市场经历了强劲增长,实现了24%的年均复增率(CAGR)。

持续双位数增长
PayNXT360预计这一上升趋势将会持续。2025至2030年期间,本地先买后付市场的CAGR高达10.9%,到了2030年底市场规模预计会扩大到约42.2亿美元(187亿令吉)。
在市场潜力如此显著之下,本地中小企业是否应该跟上潮流分一杯羹?而先买后付这种支付方式,是否只适合大企业采用?
税务及会计专家拿督孔令龙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指出,先买后付不算是崭新的生意手法,它只不过是将常见的商业对商业(B2B)赊账方式,转变成商业对消费者(B2C)赊账。
“我认为是否应该采用先买后付,与企业规模没有太大关系,而是跟企业的产品类型有更直接的关系。但真要说起来的话,其实更加需要拓展客源的中小企业更应采用先买后付。”
孔令龙认为,产品毛利润较高,而且产品有较高回收价值的企业,例如家电和家具的销售更适合推出先买后付支付方式。“至于大型饮食连锁品牌推出的先买后付选项,更像是在制造市场营销噱头,并非真正的业务增长杠杆。”
他点出,中小企通常无法承受自建信贷体系的高昂成本,直接接入第三方先买后付平台,不仅能拓宽客源,还能在持续提升营收的同时,降低自身技术和风控投入。
风险管控
孔令龙指出,若商家自行推出先买后付选项,只提供30天赊账期会较为理想,因为这已符合大部分消费者的领薪周期。如果超过30天,坏账风险恐有显著上升之虞。
另外,在内部设定先买后付订单顶限,例如控制在总营收的10%以下,形成自上而下的风控红线,将可以更好地管控坏账风险。
孔令龙也认为,平时生意良好的企业,没太大必要推出先买后付选项。“若企业主营业务已平稳,且现金流健康,并不急于推出先买后付;毕竟过度刺激预支消费,对消费者理财习惯并非长期利好,也不宜强推。”

用户财务纪律良好
至于监管方面,孔令龙表示目前暂无出现企业大规模利用先买后付牟取暴利,或者涉及商业欺诈的现象,因此认为国行温和监管即可。
消费者信贷监管委员会工作小组(CCOBTF)已计划在今年内推动《消费者信贷法案》立法,将先买后付全面纳入法管范围,分阶段将所有非银行信贷机构及支付服务商纳入监管。
这项由财政部、国行及证监会携手推动的法案,将要求提供先买后付的商家,向信用评级机构报告消费者借贷数据,以规范信贷市场,加强消费者保护,提升行业透明度与公平性。
隶属国行的CCOBTF在今年3月的消费者信贷法案媒体汇报会上披露,截至去年12月,大马共有12家先买后付服务商。
若按活跃账户数量、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计算,目前本地三大营运商分别是Shopee的SPayLater、Grab的PayLater by Grab,以及Atome,它们占据逾95%的市场份额。
根据《2024下半年金融稳定评估报告》,去年先买后付交易量达1亿4900万笔,总交易额高达120亿令吉,是前年的近两倍。
CCOBTF也表示,虽然国内先买后付的交易量持续上升,但大部分用户的财务纪律依然良好。调查显示,有88%的用户能够按时还款,完全未偿还的用户比例不到1%。
肯德基营运商QSR 否认脱售资产传闻

(吉隆坡3日讯)肯德基营运商QSR Brands控股澄清,公司目前没有进行或计划出售资产,并公布在2025年首季看到令人鼓舞的复苏迹象。
QSR Brands控股在声明中指出,团队已克服疫情封锁、商品价格通胀及成本上升带来的挑战,并具备应对最新中东市场情绪变化的能力。
这家在大马、新加坡、汶莱和柬埔寨经营肯德基的营运商,同时,也在马新两国营运着必胜客(Pizza Hut)餐厅。
“公司如今拥有一套应对市场动荡的策略,关键在于战略执行,以确保强劲复苏。目前已显现积极信号——公司2025年首季收入同比增长25%。”
不过,公司声明中并未进一步披露财务数据。
QSR Brands控股重申,公司致力于永续增长,并未考虑出售事宜。
此前,财经周刊《TheEdge》引述援引消息人士报道,柔佛机构(JCorp)正准备退出经营困境中的QSR Brands控股,部分原因包括受中东战争的影响。
QSR Brands控股目前由Massive Equity持有,而柔佛机构持有Massive Equity的66.63%股份,Melati Asia控股持有其余股权。
而Melati Asia由雇员公积金局(EPF)持股51%,私募股权公司CVC Capital Partners持股49%。
柔佛机构总裁兼总执行长拿督赛莫哈末赛依布拉欣在声明中表示,尽管市场环境充满挑战,公司仍展现出卓越的韧性与适应能力。
“QSR Brands控股不仅成功渡过难关,更通过调整商业模式、加强市场营销、推出创新菜单以吸引更多元化的消费者群体,以及强化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市场拓展。”
自2018年以来,市场上曾多次传出QSR Brands有意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重返马股的消息。
传言重新上市
回顾历史,QSR及其子公司KFC控股,于2013年被柔佛机构、雇员公积金局(EPF)及私募股权公司CVC资本伙伴,以25亿令吉的交易私有化。
知情人士透露,当初CVC和公积金局有意退出,因此有了重新上市的计划。
然而,在2018年下半年提交IPO申请后,KFC在年底提高了产品价格,加上其他市场因素,导致基石投资者撤资,使得上市计划受阻。
如今,受抵制潮影响,QSR面临困境。在大马,超过100家肯德基门店已于去年4月停运,该抵制运动同样波及星巴克和麦当劳等其他国际品牌。
根据QSR官网数据,大马的肯德基门店数量,已从700多家缩减至60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