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对马企的影响/黄如金

黄如金
作者:黄如金(CFP理财规划师)
自2025年1月就任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根据白宫最新声明,部分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最高可达245%。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攻势,中国总理习近平秉持战略定力,采取相对克制的应对措施。
这场国际贸易战的关键节点,对马来西亚的企业家而言,蕴含着重要的启示。本文将从国家贸易格局和企业家的投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美国面临贸易失衡问题,未来可能同样困扰大马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的解放纪念日(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多个国家征收关税,其中对中国征收34%,对马来西亚征收24%。这一举动反映了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巨大贸易不平衡。
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口至美国的金额高达4626亿美元,而美国出口至中国的金额仅为1435亿美元。不难想象,美国市场对中国进口的电器、玩具和日用品等依赖性极强。
若此趋势持续,中国出口的增长可能削弱美国本土的创业和制造业动力,因为美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导致美国经济过度依赖外国资源。
一旦中国出口占据美国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可能在未来对美国经济形成某种程度的“控制”,这将给美国带来长期的风险。
因此,特朗普政府提高关税的目的,在于鼓励国内消费本土制造的商品,刺激国内创业和制造业发展,以实现经济的自给自足。
然而,包括许多政治人物和评论员在内的美国民众,对此举持怀疑态度。澳洲前驻华大使芮捷锐(Geoff Raby)甚至认为,特朗普的政策可能是“历史上最严重的自残行为之一”。
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许多美国商家依赖进口廉价商品来获取利润。关税上涨将导致两种情况:若商品本身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广泛的品牌认知度,商家可能会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例如苹果手机。
尽管是美国品牌,其组装和供应链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多达43个国家,关税上涨最终可能导致消费者支付更高的价格,例如一部原价约800美元的手机,可能涨至2300美元!
第二种情况则更为严峻。对于品牌影响力较弱、容易被替代的商品,商家可能成为关税战的牺牲品。若提高价格导致消费者转向其他品牌,商家可能被迫自行承担关税成本,从而大幅削减利润率。长期以往,这将严重打击商家的经营意愿。

大马企业家应警惕
马来西亚从中国进口的总额从2023年的567.1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647.8亿美元,而马来西亚出口至中国的总额为410.1亿美元。
面对美国施加的关税压力,中国可能会将更多的产品转向与自身关系良好且地理位置临近的东南亚市场,而与中国有着“50年命运共同体”的马来西亚将首当其冲。
届时,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将涌入马来西亚市场。如果马来西亚政府不加以有效管制,这可能会逐渐垄断马来西亚的消费市场,因为消费者通常更倾向于价格较低的商品。
这需要马来西亚的企业家根据自身的商业模式和企业运营进行战略转型。
2.企业家的投资策略
在特朗普宣布征收关税的那一周,全球股市普遍下跌,包括Meta、微软、苹果和Amazon等知名科技股,跌幅最高达12%。
然而,在4月9日特朗普宣布暂停实施90天的关税措施后,股市立刻强劲反弹9%,创下近75年来单日反弹幅度前三的纪录。
数据显示,股市下跌速度越快,反弹也往往越迅速,这在上两周的市场表现中得到了印证。更令人鼓舞的是,历史数据表明,在经历大幅单日反弹后,股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往往会迎来上涨的良好时机。
目前,由于全球投资者对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许多美国科技股遭到抛售,导致股价依然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
然而,股市是一个零和市场,有人卖出就必然有人买入。在大部分投资者抛售时,股价自然会走低。对于拥有闲置资金的企业家而言,这可能是一个逢低买入的机会,以期从中获利。
历史数据显示,从长远来看,股市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如果投资目标明确,例如用于个人退休金或子女教育基金,那么现在进行长期投资,或许是“捡便宜货”的良机。
请注意,在投资任何股票或基金之前,务必咨询专业的理财教练,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总结
根据市况调整策略
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密切关注时事动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商业策略。
“危机即是转机,转机蕴藏商机”。切忌固步自封,方能避免被时代淘汰。
电子发票大势所趋 3挑战逐个击破/黄如金

黄如金
作者:黄如金(CFP理财规划师)
政府推行电子发票旨在打击逃税,然而,那些奉公守法的商家也受到了影响。尽管政府已做出几次调整,豁免了部分商家并给予宽限,但电子发票的推行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高营收企业已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涉及5000家企业,第二阶段约有2万家企业。中等营收企业也将陆续实施。随着第三阶段的临近,预计今年7月将有近20万家企业开始实施电子发票。
中小企业面临时间压力,若不熟悉操作,或将面临罚款。
作者自2023年11月开始进行电子发票培训,至今已举办超过190场。基于实战经验,本文将深入探讨实施电子发票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挑战一:不理解、不愿理解,一句话“不想做”
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情况截然不同。大型企业拥有充足的资源和资金,设有专业的IT部门,也有能力聘请顾问和专家,协助他们解决电子发票的实施问题。基本上,能够用金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
然而,中小型企业的资金和资源有限,很多公司通常只有普通的文员,每年的会计和报税事务都外包给会计师处理。现在实施电子发票后,不可能一年只做一次电子发票,因为电子发票是有截止日期的。
例如,每个月的7日前,需要将综合发票提交给税务局。因此,公司内部的普通文员,就必须学习如何操作电子发票。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公司资源本就不足,人手短缺,现在又要应对新的政策,着实困难。
那么,如果每个月都外包给会计师处理,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目前一些会计事务所的报价已高达每月3000令吉,一年下来就是3万6000令吉的开销!这还不如自己学习操作。
解决方案:
尽早学习。其实电子发票并不复杂,只需理解电子发票、自开发票和综合发票这3种发票的性质、功能和提交日期即可。

挑战二:不断更新指南,诸多不明确之处
自2023年至今,电子发票指南已经更新了13次。政府推行电子发票的初衷是为了打击逃税行为,一旦实施电子发票,逃税者将无所遁形。
其中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在Lazada和Shopee实施电子发票后的一个月内,税务局就迅速侦查到6万6000人未申报税务。因为商家在9种情况下需要开具自开发票。
然而,这个自开发票的指南一直在变动,从之前的7种、8种,到今年1月又增加了一种。试问,如此频繁地更新,政府又没有有效的宣传渠道,如何确保每个人都能及时了解这些更新呢?一旦出错或遗漏,就会面临罚款!
很多路边摊、地摊、咖啡店,他们也可以继续声称自己的年销售额低于15万令吉。指南中提到,不需要帮年销售额低于15万令吉的供应商开具自开发票,这难道不是一个漏洞吗?
解决方案:
不断学习。市面上一些专业的培训师、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代理都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举办相关课程。通过学习,每个月的更新就能自然而然地轻松掌握。
挑战三:费用令人头疼
如果目前使用的是比较特殊的外国定制系统(如ERP),那么就必须进行API升级,费用不菲(除非公司内部自行升级),大公司升级费用平均为10万令吉,每月的维护费为5000至8000令吉。
根据我的经验,中小型企业的老板大多选择使用Middleware(中间件),连接现有系统与税务局,价格相对可以接受,大约在3000至1万令吉之间。
如果目前使用的是会计系统(如SQL、AutoCount、Million等),可以直接升级,价格根据用户数量而定,如果是5个用户,大概需要2000至4000令吉。
如果目前使用的是Excel或没有系统的企业,难道就要花费一大笔钱仅仅为了实施电子发票吗?
解决方案:
不必过于担忧。每月发票量少于20张的企业,可以选择免费的MyInvois Portal。
对于发票量超过20张,且每年外包给会计事务所的小型企业,政府提供了配对补助金(Matching Grant),一些系统可以申请,最终一年的费用仅需500令吉,相当经济实惠。
电子发票本身并不难,真正的挑战在于未能获取准确的资讯。
请务必以税务局制定的电子发票指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