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声”迪拜巧克力

Alyan Dubai handmade chocolate被德国法院判决要求下架, 原因在于——它根本不是迪拜生产的!只是,人们真的在乎迪拜巧克力真的来自迪拜?
整理:吴梅珍
今期就说一下:“迪拜巧克力”(Dubai Chocolate)效应。而现时在全球持续掀起热潮的“迪拜朱古力”究竟是什么?
“迪拜巧克力”原创来自居住在迪拜的埃及裔英国企业家哈穆达(Sarah Hamouda)于2021年创立的巧克力品牌FIX Dessert Chocolatier(简称FIX),内里夹心馅足料又特别,一共有6种口味。当中,巧克力又以“开心果口味”的招牌款式“Can't Get Knafeh of it”人气最高。
这款巧克力的爆红首先要感谢TikTok美食网红维赫拉(Maria Vehera)发布了一段她在车上吃巧克力的视频,结果一夜爆红,甚至连韩国女团aespa的Winter等当红偶像亦深陷其“味”力之中。
目前该视频的浏览率已超过1亿次。

FIX Dessert Chocolatier的THE FIX HERO BARS手工夹心巧克力砖,一共有6种口味的巧克力其中又以“开心果口味”的招牌款式“Can't Get Knafeh of it”(青色)人气最高。
迷恋掰开“咔嚓声”
迪拜巧克力原厂正品Fix Dessert Chocolatier只限量供应给当地顾客,这款巧克力的保质期特别短,仅有3天,因此从迪拜代购回其他国家也不太容易。想要尝一口,很多人只能买当地出的“打版款”,或者自己动手复刻。
媒体分享“迪拜巧克力”在全球发酵的原因,在于年轻人不仅喜欢其滋味,更迷恋掰开时的“咔嚓声”。从巧克力中间涌出的拉丝感也带给人视觉感官上的刺激,放在视频上打卡也赚眼球。而青色的巧克力,掰开像一堆草冒出来的夹心馅,它是混合了面包丝的开心果酱,灵感来源于中东地区常见的传统甜点——库纳法(Knafeh)。
库纳法是中东地区常见的甜点,主要食材为阿拉伯细面条、芝士奶酪和开心果等。奶酪的咸伴随着糖浆的甜,吃起来还拔丝。阿拉伯细面条,也叫中东面丝或是土耳其酥皮丝,是制作这款巧克力夹心的主要原材料。先将面包丝剪小块,倒入融化的牛油拌匀,平铺烤盘后,烤到金黄色。然后加入开心果酱与烤好的细面条拌匀,就成了草绿色夹心。在成型的巧克力壳中填满草绿色的夹心,再盖上一层巧克力,冷藏结实后脱模,迪拜巧克力就完成了。
一定要产自迪拜?
但,迪拜巧克力一定要产自迪拜?
早前德国连锁超市Aldi售卖一款土耳其产的“迪拜巧克力(Alyan Dubai Handmade Chocolate)”,被法院判决要求下架, 原因是——它根本不是迪拜生产的!对Aldi提出投诉的是德国糖果进口商安德烈亚斯·威尔默斯(Andreas Wilmers),因他进口的Fix品牌巧克力确确实实来自迪拜。但他看到Aldi卖“山寨版”迪拜巧克力,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红”惹的祸
威尔默斯控诉道:“消费者会被误导!迪拜巧克力,就应该是迪拜做的!”类似的法律纠纷可不止Aldi一家,知名糖果品牌Lidl也因为卖“迪拜巧克力”被起诉。
知名瑞士糖果商瑞士Lindt也表态:“‘迪拜巧克力’指的是开心果夹心,和产地没啥关系!”
搞上官司。说白了!不就是“红”作祟吗?
咖啡评分制 如何拿捏?

经历过去十多年“精品咖啡运动”在全球洗涤,许多人对精品咖啡的评分制已习以为常,也形成一种印象——分数越高的咖啡就代表品质越好,因此价值也就越高。
“分数越高的咖啡就代表品质越好,因此价值也就越高”的印象,单从“咖啡生豆品”控和“市场行销”的角度上来说自有它的道理,只是很少人意识到“咖啡品分制”背后的另一面问题。
拿茶来说,粗分就有绿茶、白茶、黑茶、红茶、黄茶等一堆,每一种大分类当中,个人喜爱的又有细分的多种名堂。
在不同的气候、地理、历史、文化环境下养成的不同族群,也有各自享用茶的审美标准,原是各美其美。
现在如果我们突然说,世上有某种统一的“普世唯一通用的审美标准”,以此标准,我们确定这款A茶的分数最高,这款茶叫98分,比其他茶都更好,是世界上最好的茶。
这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荒谬?与其说这是一种科学化的审美,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文化审美的僭妄,是用一种审美来覆盖一切其他审美。

砂拉越的赖比瑞卡咖啡有着丰富的多样化。
文化殖民与商业挂勾
对于专业的咖啡人,我们可以进一步问:
为什么杏桃味分数就应该高于夏威夷果?
为什么蓝莓味的分数就应该高于黑巧克力?
为什么茉莉和桂花香就高级过雪松木、波罗蜜和土壤味?
这后面是否存在我们未经审思的“文化殖民”与“商业挂勾”所带来的驯化结果?
大家常挂在嘴边的“物种多样性”和“价值多样性”为何到了咖啡杯测这一领域就容易变了样?
甲的蜜糖,为何就不可以也是乙的毒药?
如果我们拿着一张品鉴草莓的评分表去评价香蕉,铁定是一根“坏草莓”;但它未必是一根坏香蕉。
马来盏(Belacan)和榴梿是我们心目中的第一高分美味,在欧美人群中它可以是纯粹的恶臭与毒药。
已知咖啡有130个物种,每一物种之下又有无数品系,世上更有无数的审美文化差异,什么又叫做80分?
500种不同品种的花卉当中,哪几种叫做80分以上?
发掘或优生淘汰学?
这80分是天然肉眼可见的标签在每种咖啡之上,人人天生可见的标准?还是特定人群,根据特定咖啡物种的标准,和特定文化地区的审美标准,所强加在咖啡之上的主观数值?
在当前全球气候严重变迁的环境下,如果我们拿着某种生入为主的“唯一标准”滤镜去看那些未知的咖啡物种,这该叫“发掘”还是“优生淘汰学”?
在新一波咖啡世界里,我们所面对的可能是大量不同咖啡在“物种”生物层级上的差异,真的就如草莓和香蕉是不同物种一般。
好了,以上言论我们无需认同,不妨当做一些异端视角。但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些不同的视角来反思当前的现状。
其实,严格的咖啡杯测也不见得肤浅,现在有许多资深的咖啡人都对这一问题有所反思。

罗布斯塔咖啡开花。
多元角度定义咖啡
作为一名咖啡杯测师,我当然认同并诊视精品咖啡杯测发展至今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尤其是对于鉴别瑕疵和缺陷味的这一块,为世界咖啡品质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但作为一位历史、政治、文化、哲学、科学爱好者,我们也应该具备足够的反思力,分得清“好与不好”、“美与不美”、“好和更好”、“美和最美”是一个纯粹主观的价值判断问题,不是科学问题。
推崇咖啡学教育
政治学里有一句话叫“财产不能公有,权力不能私有”。如果我们认为有某种国际公权力,应该去把世界上个别个体的复杂主观审美加以驯化,降维简化成数字,方便“大一统”。
在咖啡的教育学界,也有多个不同系统。除了推崇分数制的Coffee Quality Institute 和 Cup of Excellent,德国Coffee Consulate 的咖啡学教育,就是圈子里的“另一种声音”,主张用一种多元的审美角度来定义咖啡美学。

专业咖啡课程培训中心。

专业咖啡杯测过程。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