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M成绩分析】17.5%国文不佳没文凭 2数学科不及格率最高

(档案照)
(八打灵再也31日讯)大马教育文凭(SPM)成绩日前出炉,有17.5%因国文未达良好(C)水平将无法获得文凭,且有半数学生的数学科成绩未达良好(C)水平,因此和主要的升学科系无缘。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SPM成绩分析报告,不及格率最高的两个科目分别是两个数学科,即高级数学(Matematk Tambahan,25.9%或2万8469人)和数学(23.2%或8万5706人),这也是各科目中,不及格率达到20%以上的科目。
2数学科不及格率微跌
然而数学科成绩属于卓越(A+、A、A-)的学生人数也是达到近三分一(32.7%)、而高级数学成绩属于卓越水平的则是17.2%。
无可否认的是,两个数学科的不及格率相较去年有所降低,但并不明显,其中数学是从24.3%降至23.2%,而高级数学则是从26.2%降至25.9%。
其他不及格率达到双位数的科系分别包括道德教育(19.4%或2万1644人)、经济(12.0%或5436人)、英文(11.2%或4万1403人)和回教教育(10.9%或2万3997人)。
高级数学一科参与考试的学生共有10万9921人,其中21.7%考生成绩属于D和E级,这代表共有47.6%(5万2322名)学生的成绩是低于良好(C)水平。
数学科考生则有36万9425人,其中28.9%考生成绩属于D和E级,即52.1%或19万2470名学生的成绩是低于良好(C)水平。
当学生的数学成绩低于良好水平,也代表难以进入中六或是大学预科班的理科科系。
根据教育部资料,若学生想要进入中六的理科,则需要在数学或高级数学、生物、化学、物理及其他理工科系中,有3个科目考取良好以上的水平。

大学预科班门槛
数学须至少考获B
大学预科班方面,教育部为理科班、工程班定下来数学必须至少考取高等良好(B)的水平。
这代表学生在物理科学(Sains Fizikal)、电脑科学(Sains Komputer)、生命科学(Sains Hayat)都未能达到门槛。
即使想往文科发展,大学预科班也给会计科开出数学至少良好水平的门槛,而学生如果是要修读专业会计科目,门槛则是高等卓越(A)的水平。
另一个升学的重要门槛则是国文科,教育部指想要升上中六、大学预科班,学生的SPM国文科成绩必须是良好及以上的水平。
然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今年就有2.5%学生(9306人)因国文成绩不过关,而无法升学,若想要改变当下情况,则需要参与重考。
另一个必须及格的科目则是历史科,而2023年不及格率则是5.6%,或2万868人。
视频推荐 :
被数据蒙蔽的教育/方城
大马教育文凭(SPM)放榜,又是全科及格人数再创新高、师生成就满满的一天。大家沉浸在不断攀升的美好数据中,沾沾自喜。
学校认为此前提升成绩的举措成效显著;一些学生平时校考不及格,SPM却考到A或B,便趾高气扬,甚至抱着侥幸心理大笑。老师心里清楚,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在学习上究竟付出了多少时间与努力。
原本,这场考试本可以让冥顽不灵的学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然而,年年创新高的官方数据,反而让那些意外取得佳绩的学生变得不踏实。他们开始相信,成功不必付出对等的努力——上天是会掉下馅饼的。这,真的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
自我陶醉 麻痹大脑
还记得我当年在大学做研究时,相比于访谈方式,大家更推崇问卷调查,因为它能带来“最精准”的数据。
殊不知,数据是可以被操控的!当整个教育过程只重视“成才教育”,德育流于书面形式,我们便制造了大量擅长操纵数据的“精英”。
只要书面报告无懈可击,就能让上级安心(无须交代)、家长放心(以为孩子有出息)、学生开心(误以为自己很优秀)——皆大欢喜!即使大家自我陶醉,麻痹了大脑又何妨?
今年SPM成绩放榜,有数据显示88.22%考生能应对高层次思维题;而这批学生,正是2022年在PISA国际测评中,仅有1%能答对第六级高阶题目的同一批人。
如果这不是“神迹”,那只能说数据游戏玩得漂亮。难道他们在短短两年间脱胎换骨、突飞猛进?这可能吗?
机械式教学渐失人性
实话说,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出现奇迹。如今的学生大多好高骛远、自我感觉良好、不愿虚心学习,课堂上难以管教,阅读能力逐年下滑。
但学校却坚持“教完课纲”优先,老师像机器人一般,疲于奔命、赶进度,不愿也无力花时间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别说耐心等待。
这种体制下,教育逐渐丧失人性,人工智能取代教师、人类走向衰败的趋势,也许正是从这里开始。因为,若没有正确的态度,再多的“成才教育”终究会付诸东流。
古人云:“先成人,后成才。”如今,我们舍本逐末,不教学生为人,却一味追求成才,最终让数据遮蔽了真相,麻痹了我们的头脑——这正是今日教育与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