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风雨中找寻内心财务自由/莊国辉

“人之一生,得失未可得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

老子的智慧教我们,人生的得失、财富的涨跌,都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无论是财富的积累还是流失,都与自然的循环相似。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财富的波动,可能有高峰也会有低谷,这些变化不仅是物质上的考量,更是内心的一次次考验。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雨,但通过理财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能在风雨中找到平衡。就像张学友在《这么近那么远》中唱的,“这么近,那么远”。

面对亲人的生离死别,我们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同样,财富就像这样,“这么近”,却又“那么远”。它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流动,或许触手可及,但又总是难以完全掌控。

因此,在面对无常时,我们应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论是亲人还是财富,珍惜每一刻的拥有。

财富流动与无常

“财聚则散,财散则聚。” ——古人常说,财富易得难守,也常常因贪欲而失去,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财富的流动也有高潮和低谷。人类常常被欲望驱使,忽视内心的平静,过度追求财富而忽略了生命的意义。

《心经》中提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提醒我们,财富只是外物,若能放下对物质的执念,反而能体验到更深的自由。财富的流动和无常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顺应这一变化,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面对无常的智慧

无论是财富的积累,还是人生的波动,它们都无法逃避“无常”的规律。正如现代心理学家查尔斯·霍普金斯所说:“生活的意义,不是要拥有一切,而是要理解失去一切后,仍然能够站立。”

在财富的流动中,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在拥有时保持平衡,在失去时依然保持从容。

财富不应该是我们生活的目标,而应是达成目标的工具。通过理财的智慧,我们能在无常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定与自由。

得四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理财导师,教授理财课程超过14年。帮助无数人了解理财的重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理财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财富的技能,它更是一种心态的修行。尤其是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挑战时,得四分对理财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什么是财富的意义

几年前,得四分的母亲因病住院,生活陷入困境。作为唯一的照顾者,他除了要在课程和教学中投入大量时间,还要兼顾家庭的责任。生活压力倍增,夜以继日的奔波让他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正是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他对财富管理的看法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开始反思,财富到底是什么?它是否能够在我们面临生死考验时,带来内心的安慰?如果财富无法为我们抵御生命中的低谷,那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生命的理解

有一次,在忙碌的工作间隙,得四分去医院探望母亲,回家时已是深夜。这时,一位学生打来电话,倾诉着自己面临的债务危机。

得四分平静地告诉学生:“财富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它不能是生活的全部。当你站在生死的边缘时,你会发现,财富和压力只是暂时的。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无常,但我们能做的,是在无常中学会如何积极地生活。”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学生,也让他明白了理财的真正意义:财富管理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生命无常的理解。面对无常,得四分坚持正面积极的心态,提醒学生,财富的真正自由,并非金钱的多寡,而是内心的平衡和从容。

得四分的经历告诉我们,财富与生命一样,充满波动。就像《庄子》所言:“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财富的增减是自然的规律,学会顺应变化,我们的内心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平和。

困境中永不放弃

尽管生活给得四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教学,也没有放弃家庭责任。他相信,真正的财务自由,并非外在财富的多寡,而是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他经常告诉学员:“财富的真正自由,源于心境的修行。我们不能预知未来,但可以通过智慧和努力,在无常的世界中找到平稳。”

正如张学友在《这么近那么远》中唱到:“这么近,那么远”,这句歌词完美诠释了生死离别的无奈与痛苦。得四分深知,尽管我们可以规划财富,积累财富,但终究无法抗拒生命的无常。

正是这种无常,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珍惜当下的时光与资源。理财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享乐,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结:找到内心安宁与从容

得四分最终得出结论,财富的积累并非生活的终极目标,理财的本质在于获得更多的选择与自由。

真正的财务自由,并非拥有更多的钱,而是能在财富的流动与生活的无常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从容。

在财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理性管理,更要保持内心的平静。财富与生命的流动一样,充满变化,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如何在无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稳。

莊国辉, 理财钱庄创办人、博特拉大学人类生态学系,高级讲师
名家专栏 |理财钱莊
莊国辉, 理财钱庄创办人、博特拉大学人类生态学系,高级讲师
名家专栏 |理财钱莊

 

 
 

 

反应

 

名家专栏

当理财成了孤独的坚持/莊国辉

得四分刚收到那封电邮时,心里竟没有丝毫波澜。

“恭喜您正式被提名为本年度理财工会院士。”邮件末尾,还附上一个金灿灿的徽章设计图,和一些作为院士的福利和荣誉。

中午的阳光照进教员办公室,得四分手中的咖啡已经凉了,但是他还是没有嫌弃把咖啡喝完。最后,他盯着电脑屏幕,久久没动。

也许20年前的得四分,可能会把这消息贴在社交媒体上,再配上一句“坚持终有回报”。但现在的他,只想关掉页面,静静地坐一会儿。

他突然想起那对在前债管机构里为了债务问题而起争执的夫妻。

那天他应邀担任监督而与债务咨询工作人员一起为低收入家庭做理财咨询服务。轮到下一组因为债务问题的个案,一对四十出头的夫妻坐了下来,妻子一开口就落泪:

“我们已经试过很多方法了,就是还不完债……他还在用信用卡借钱说要‘翻本’,每次我提要节流,他就说‘你不懂生意’。”丈夫低着头,不说话。

得四分看着眼前的两人,突然觉得自己讲再多储蓄比率、负债比率,也只是一串串没有温度的数字。

“我教了20年理财课程,讲了千百遍的预算表、复利公式,最后连身边的人也未必愿意听完。”

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不是针对个案,而是对整个时代的疲惫。

这些年,他离开了体制内的高薪岗位,转而投入大学课堂,希望能让年轻人在负债前就掌握财务知识。

他设计案例、邀请真实债务者来演讲、甚至用《论语》、《庄子》来引发学生思考消费的意义。但他知道,有些学生的信用卡申请已经在开学第一个月就送出了。

“你那么努力做这些,是因为你想拯救谁?”太太曾半开玩笑问他。

得四分沉默许久,只回答:“也许是想拯救那个当年被债压得喘不过气的我自己。”

他不是富家子弟。年轻时的他也曾陷入债务,靠每月滚动信用卡最低还款度日。直到有一天,他看见太太偷拿定期存款出来“帮还”,他才彻底醒悟。

那天太太没说话,只是放下存摺,说:“你不要再让我担心。”

得四分至今记得那一刻的羞愧。他也明白,金钱的问题,从来不只是数字,而是关系。

“为什么会债务失控?”

他在课堂上曾这样问学生。

一位女生举手:“因为看不不懂,也不会计算?”

“因为不够节制?”

“因为压力太大,用购物来转移?”

别人的“体面”定义

得四分听完点头,却又摇头:“这些都对,但还有一个更常见的原因:我们活在别人定义的‘体面’里,太久了。”

“人往往不是败在贪,而是败在装得起,让别人看的起。”

当一个人不断向银行借贷,只为维持朋友圈的“水准”,为孩子办一场超出能力的满月酒,为妻子换一辆超出预算的新车——最终都是为了别人的眼光,把未来典当给现在。

柏拉图说:“理想的国家必须由哲人统治。”

得四分则说:“理想的人生,必须由理性掌舵。”

但在现实中,他越来越怀疑理财教育是否真能成为一张拯救之网。

“我努力了20年,却看着家庭一个个因债务裂开。”

“我登上讲台,却拯救不了讲台下那对夫妻的争吵。”

“我拿到荣誉,却无法换来社会对理财教育更深一分的尊重。”

他有点想放弃。甚至一度想把所有讲义封存,回家种花、养鸟,再不碰这些“看似正确但没人要听”的话题。

理财是孤独的教育

但他又想起那天课后,一个安静的男生走上前对他说:

“老师,谢谢你分享你的故事。我爸欠债跑路后,我以为我们这一家人只能这样下去了。你让我看见,我们可以重新规划。”

那一刻,得四分差点落泪。

理财,是孤独的教育。

但教育,从来就不是为了多数人的掌声,而是为少数人点亮灯。

有人说:“荣誉,是社会给的名片;宁静,是自己给的答案。”

得四分坐在傍晚的校园角落,望着天边一抹残阳。他不再纠结自己是不是“改变了世界”,只愿自己还愿意相信这件事值得做。

他轻声念出一句常挂在心头的经文: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经》

这世界也许不会为他改变,但他可以选择,不被世界改变。

总结:不轻易违背理性

明明就知道不可为而为之。不懂是不是别人眼中所谓的愚蠢。但是,许多“愚蠢”的人就是为了那“初心”和当初对自己选择这份工作的承诺而坚持到如今。当中的冷暖,就像冬天喝冷水,冷暖自知!

凯恩斯曾说:“金钱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得四分明白:真正的理财教育,不是教你如何有钱,而是教你即使没有人看见,也不轻易违背理性;即使没有掌声,也愿意继续发声。

这,也许就是他坚持下去的意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