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势先机】雀巢大腰斩,是危还是机?/傅宣
雀巢(NESTLE)被誉为马来西亚的“股王”,其股价长期保持在100令吉以上。
然而,近期雀巢的股价跌破100令吉,甚至跌破70令吉,相较于最高点150令吉,已下跌约50%。
面对这一情况,投资者不禁要问:现在是投资雀巢的好时机,还是潜在的风险?本文将从品牌价值、盈利能力、股息收益及估值等方面进行分析。
品牌与盈利能力
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好的公司通常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知名品牌——雀巢旗下拥有Milo、Nescafe、Maggi、KitKat等家喻户晓的品牌。
2.稳定盈利——雀巢每年都能保持盈利。
3.稳定派息——雀巢定期向股东派发股息。
然而,深入分析发现,雀巢的盈利虽稳定,却缺乏增长。其财务数据显示,年度盈利基本维持在6.5亿令吉左右,过去十多年几乎没有突破7亿令吉。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财报显示,该公司的营业额和盈利率出现显著下滑,盈利从6亿令吉,下降至4.16亿令吉,赚幅降至6.7%。这也是导致股价跌破100令吉的重要原因。
股息收益率的迷思
雀巢的派息记录显示,每年派息超过200令吉。
然而,考虑到股价在100令吉以上,股息收益率实际上不到2%。
相比之下,定期存款可提供3%以上的利息,这使得雀巢的股息吸引力相对较低。
本益比是否合理?
衡量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常用本益比(PE)估值,计算方式如下:
PE=当前股价/每股盈利
PE 10-20:合理区间(5%-10%回报)
PE>20:估值偏高,回报低于5%
PE<10:估值偏低,回报超过10%
根据过去五年的数据,雀巢的平均本益比在50倍左右,即投资者需要50年才能回本,每年回报率仅约2%。即使股价从150令吉跌至70令吉,目前本益比仍远高于理想的20倍。如果雀巢的本益比要降至20倍,其股价可能需要进一步跌至35令吉。

为何盈利难以增长?
雀巢并非母公司,而是瑞士雀巢集团在马来西亚设立的子公司。
母公司掌控大马雀巢72.61%的股份,并采用“现金牛”模式运营,即:
1.雀巢主要服务于本地市场,增长空间有限。
2.盈利主要通过股息回馈母公司,而非再投资扩张业务。
3.雀巢的业务不以全球扩张为目标,出口量有限。
由于母公司更倾向于稳定收益,而非扩张大马雀巢的业务,因此,大马雀巢难以实现长期增长。
是机会还是风险?
雀巢股价下跌可能意味着两个情况:
1.短期回调的投资机会:若盈利下滑只是短期因素,股价恢复后,投资者可以在较低价格买入,并享受较高的股息收益率。
2.长期下跌的风险:若盈利下滑是长期趋势,雀巢的竞争力或估值可能持续下降,股价可能进一步下跌。
因此,投资者应关注雀巢盈利下滑的真正原因,判断其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
雀巢作为马来西亚知名企业,具备品牌优势和稳定盈利,但面临增长停滞、股息收益率低及高估值的问题。
近期股价大跌可能提供了投资机会,也可能是长期下行的开始。投资者应深入分析盈利下滑的原因,以作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出个国回来 持仓空一半/韭哥

韭哥在出发去北京前,考虑到可能的关税冲击,韭哥已经预先设置了停损点,跌到下列价位直接卖出:
马银行(MAYBANK):9.50令吉,5000股;
丰隆金融(HLBANK):16令吉,1500股;
大众银行(PBBANK):4令吉,5000股;
联昌银行(CIMB):6令吉,5000股。
虽然这些疫情进货的股,安全边际还远着,但也没必要陪特朗普一起,跳崖殉情。
结果不出所料,韭哥一下机,就是大新闻,马银行和丰隆金融都先后碰到停损点,原地卖出。
但韭哥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尾,沾沾自喜神机妙算没多久,原地反弹了,都反弹到股灾前的价位那种。韭哥算是套利在低点了,如果现在要买回,韭哥还要再贴3600令吉,够我再出多一次国了。
雀巢重返80大关
更气人的是,韭哥出国前66.38停损的雀巢(NESTLE),现在竟然重返80大关,又少赚千多块!气到我,回国到现在都没喝过美禄。这一来二去,虽然没有伤到本金,但机会成本少赚5000,根本就是赢少当输。
此时唯一可以庆幸的,就是只卖了一半。可见冷眼大师的“不确定,做一半”政策足以见其老辣。
也许,韭哥应该学习北京市民,特朗普对华狂加税的时候,北京却异常的冷静,你加多少,我跟多少,市民该上班上班,该逛街逛街,该开店开店。
比起特朗普,北京更担心的是橙色预警的10级大风。这个,北京真的如临大敌,大家提早下班,景点关门两天,还在营业的商店都用沙袋加固玻璃门。
外面的装饰、共享单车,收的进来都收,收不进来都用绳子加固,不然就地放倒,原地躺平。就连每条街的树枝和告示牌,能砍都砍,能收都收。结果10年一遇的大风狂吹两天,一点灾情都没见到,吹完后大家继续恢复平静的生活。
真个是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