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人生的高山

有谁不想有俯视群山的属天眼光和胸襟呢?有谁不想轻易就能飞越高山、翱翔于天地呢?(取自Elements Envato)
文:邓福祥
香港去年迎来了迟到的冬季。这天一早我在长洲运动场迎着冷风跑完步,一如往常做着仰卧起坐的时候,望着上头那片美如画布的晨空,好像在告诉你,可以随意在上面画出属于你自己的一片天,顿时心旷神怡。
突然,这大画布上出现了许多不断移动的黑点,由远至近;定睛看清楚,原来是一只只长洲的原住民——麻鹰!我想起来了,如果说还有什么比我更坚持早晨活动的,肯定是这群我不认识的空中之鹰;只是在这寒冷的季节,群鹰数量却好像更胜平日,不是说“高处不胜寒”吗,为什么它们不减反增?此时,仿佛无数只黑色纸鹞在天空悬挂,还不时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呢!
长洲是小岛,南北皆山丘,虽不高,但如果平时没有行山的习惯,即使单沿着山径行走,也是一项吃力的体力活。可是,长洲的麻鹰却没有这样的问题,它们盘旋空中,在众山之间来回滑翔,凭着敏锐的视觉,一遇猎物,飞扑而下,不费吹灰之力。
面对高山 如鹰或鸡?
如果群山峻岭代表了人生中会遇到的种种挑战和困难,那么对现代人来说,工作压力是一座山,家庭问题也是一座山,抑郁症更是另一座现代人会面对且难以跨越的高山。不只成人,对于年轻学子,功课堆积如山,而且一山还有一山高。据报道,香港去年新学年开学不到两个月,接连发生5宗学童自杀事件,社会震惊,不禁要问: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山”,把年幼的心灵压得透不过气,以致要自寻短见呢?
“如鹰”般的能力
想到这里,鹰的生命不仅让人稀奇惊叹,也让人羡慕。有谁不想有俯视群山的属天眼光和胸襟呢?有谁不想轻易就能飞越高山、翱翔于天地呢?可是,我们大部分人面对生命中一座座巍峨高山时,都不像鹰,倒像一只老母鸡,在地上费时费力的匍匐前行,好不容易跨过一座小山丘,已经气喘如牛、精疲力尽;最可怕的是,事情还没结束,因为前面又出现另一座高山把你的去路拦下,能不绝望吗?
不必绝望!《圣经》不是早就告诉了我们方法吗?“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 ;强壮的也必全然跌倒 。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 。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 ;他们奔跑却不困倦 ,行走却不疲乏 。”(赛40:30-31)——单凭年少力壮闯关斩将,自恃聪明和凭借经验,去应付种种难题,结果就是疲乏困倦,甚至全然跌倒;相反地,等候神的人,有“如鹰”般的能力,再高的山,再大的困难,轻而易举,一飞而过,鹰与鸡,天壤之别,莫过于此。
母亲是圣经知识启蒙老师

要将整本圣经讲一遍,所耗的时间不少,但母亲总不厌其烦,耐心挑选内容精彩,故事性强的,慢慢讲述。(取自Elements Envato)
文:张雨
母亲到离世时都未受洗。但是母亲有一本厚黑皮染深红色的旧式圣经。里面的文字密密麻麻,也有彩色画面,人与景物都栩栩如生。据说是一个爱心的基督徒老师送的,母亲自拿到圣经的那天起,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一直到嫁给父亲,还随身带着,母亲将圣经视为珍宝胜于其它陪嫁品。
母亲虽然只念小学六年级,却可以读懂圣经,可以想象那年代的华文教育程度有多高,母亲都能理解其中的深奥句子,应该是圣灵带领吧!母亲像讲其他童话故事般,讲述圣经故事给我和妹妹听。
相信母亲是为了能讲更多故事给我兄妹俩听,而自动自发学习圣经里的那些故事与经文。当时年幼的我,知道每当吃了晚饭,就是听母亲讲圣经故事的时间。母亲从圣经《创世记》开始,一天一小段地讲。现在回想起来,似解经的牧者一样,总是丝毫不怠惰,认真有秩序,也详细解释我们所不明白的生字。圣经中的故事情节高潮迭起,加上母亲会角色扮演,通常都将主角模仿得活灵活现,故事也讲得生动有趣。
要将整本圣经讲一遍,所耗的时间不少,但母亲总不厌其烦,耐心挑选内容精彩,故事性强的,慢慢讲述。一直到我上了中学以后,课业与活动多了,有了外面的朋友,不再像孩童时代,常常依偎在母亲身边,母亲方停止讲述。
遗传自母亲
回想起来,自己爱讲故事的习惯,应该是遗传自母亲。及至信主后,读到提摩太,才知道提摩太获得保罗欣赏与重用,原来是因母亲友尼基和外婆罗以的教导与栽培。可以看见一位敬虔长辈的培育是何等重要,足以影响后代,下一代蒙福是由遵从主的旨意开始。
虽然用提摩太来讲述,可能我母亲的经厉不能匹配,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个小小的举动,对我影响深远。母亲像极今天教会的儿童主日学老师,除了平日的家务事外,总想尽办法学习新知识教养儿女。其中也包括圣诞节前手作礼物和祝福卡片,她都自学后再传授,总是兴致勃勃,永不说累。当年没有“优管”平台的年代,靠的全是对纸本的理解,母亲却都能学习,过目不忘。
母亲选用圣经故事是正确和智慧的选择,经文中有很多做人做事的准则,帮助塑造个人的良好品格;所谓人的行为,都在4岁以前定型,幼年时期是不懂得什么教训,大多只会学着模仿家里大人的一举一动。目前流行的所谓“身教”,其实正是身体力行的榜样,原来母亲比很多人早就融汇贯通这道理。
学着当时的母亲
我想自己今天的某些坚持,是受母亲影响。后来慢慢发现,一个人的人品,正如一碗好汤,都是家里用心、用时间和上好的材料,才能慢慢熬出来。母亲当时可能没想到圣经故事对自己儿女的影响,只顾着从教育方面看待,却无意中栽培了一个最后归入主下的儿子。
遗憾的是,在我成为基督徒后,一直没勇气邀请母亲受洗,那是很可惜的事。如今,唯有学着当时的母亲,向自己的儿女诉说神的美好,也顺带提起婆婆当年的用心教导,好使这项母亲非物质传家之宝,流传下一代。
谨以此短文,纪念已经病逝异国多年的母亲。母亲,我很想念你,祈求因你曾为主而做的小事,你的灵魂会得到主的安慰与接纳,并保守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