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股市暴跌 韭哥锯扒/韭哥

黑色8月5,全球股市暴跌,光是马股我就少了2万,这是韭哥一天蒸发最多的一次。小朋友们听见都倒抽凉气:嘶……他们不吃不喝要存半年的底薪。

我自己反而能开玩笑,今天午餐不吃杂饭了,要去高档西餐,冷静一下。这样就对了,有大钱进账的时候,吃简单一点,这样头脑不会发热;而面对大麻烦的时候,反而要吃好一点,别让一点挫折扫了雅兴。

边听轻音乐,韭哥边锯扒边想,上次这样跌法,还是2020年3月中,前首相丹斯里慕尤丁宣布管控令的时候。

那年,B40韭哥本金3万,亏了万多,真是血亏,然后MCO又不让出门,每天开机不是看疫情,就是看股灾,回想起来,有够灰的。于是韭哥默默掏出了10年积蓄,捞底银行股。

冲击不如疫情

捞到没现金了,直接出动“孖展”,每个月底交几百块利息,当年利息也低才3点几%,现在要5.3%了。就这样,拆东墙补西墙,顶过几次追缴保证金通知,连公积金户头2也挖空后,反弹至今赚了几十万,攒下第一个百万的代价是,前额尽白,暴病2年。

所以这次股灾,冲击其实远远不如当年疫情。韭哥100万少赚2万还有98万;当年管控令3万亏万多,是刀刀见骨的40%。

最后一口扒也吃完后,我准备让这次股灾在跌多几天后捞底,这会现金都有20万了,不用借钱。

次日,还没来得及进货竟然就反弹了。走宝吗,又不觉得,看着收复实地的股票,重返百万,竟然有劫后余生的感觉。

那么问题来了,股灾会不会再来,要不要获利了结,收到的钱放那里?

 

 
 

 

反应

 

名家专栏

谁在吞噬你的财富?/股悦

近期最热门的金融题材电影《猎金游戏》,相信吸引了不少股友们的撑场,更一举登上我国华语电影票房冠军宝座。

这不仅是一部讲述股市博弈的商业大片,更像是一堂沉浸式的金融投资风险教育课。

在电影中的其中一段情节,一名清洁工向男主角寻求建议:“银行向我推荐的股票基金,他们说我钱少,买这个能翻倍。”

作为首席分析师的男主角张托德,简单且精准的回应道:“那些王八蛋说翻倍的,就是高风险。”

这句直白得近乎粗鲁的话,其实正是很多投资者最需要听到的“当头棒喝”。

电影中那位清洁工代表着千千万万对投资了解不多、却渴望通过理财改善生活的人。

他们的理财渠道,大多来源于银行推荐、朋友介绍、社交媒体热帖,但知识不完整,再加上“翻倍”这种诱惑性字眼,极易做出盲目投资决定。

承受得起高风险吗?

然而,现实往往是:“高回报的背后,藏着的不是捷径,而是风险。”

你可以追求高回报,但前提是:你承受得起高风险吗?。问自己:投了的钱,可以安心睡觉吗?

影片中另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就是张托德带着高寒,为了给公司上市做尽职调查,不惜拆解一架价值不菲的直升机,只为做好估值工作。

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投资银行专员的责任心,也象征着在金融市场中,资本精英们通过“拆解”企业资产,进行复杂的估值操作。 

这一幕看似夸张,其实点出了金融圈里的一个残酷真相:在IPO背后,不是包装得多漂亮,而是有没有人愿意把它拆开来,看看里面到底值不值那个钱。

当一家公司准备上市时,它的目标很明确:卖出更高的股价,融资更多的资金。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公司通常会讲一个动听的“成长故事”、展示亮眼的数据,甚至是引入“明星投资者”背书。

但问题来了,估值高并不意味着公司真的值那么多钱。

“利好”实为收割信号

现实却是,有些IPO首日虽然可能暴涨,但之后的股价跌回发行价甚至更低。

原因就是:上市当天的价格,并不代表真正的内在价值,而可能是一次“估值包装”的结果。

此电影中极具深意的一条主线:设局欺骗股权,不仅让人看清金融市场的黑暗角落,更是一种对资本游戏中“权力与控制”的赤裸展现。

投行精英通过虚假财报、内幕交易操控股价,人为制造信息迷雾,散户眼中的“利好”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收割信号。

电影里,有赔光积蓄的老人、有借钱加杠杆的上班族、有幻想“财务自由”的中年人……他们并非影视中的角色,而是现实中你我身边的影子。

电影告诉我们,你可以参与市场,但不能盲目;你可以追求高回报,但不能忘记风险。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