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8月表现逊预期 未来数月出口料续回落
(吉隆坡28日讯)在电子和电气产品、石油产品的带动下,我国今年8月出口额按年增长18.4%至955亿9000万令吉,这也是连续第12个月取得增长。
国际贸易及工业部周二发文告指出,8月进口额增加12.5%至742亿令吉。按此计算,8月贸易盈余为213亿9000万令吉,按年上扬44.7%。
同时,8月贸易总额按年增加15.7%至1697亿9000万令吉,连续第7个月取得双位数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的出口、进口和贸易额数字,均属于历年8月最高数额。
按月比较,8月贸易额、出口和进口,个别下滑6.1%、1.8%、11.2%;贸易盈余则上升55.5%。
首8个月来看,出口额按年增长24.9%至7784亿9000万令吉,这也是1998年以来的最大幅增长;进口额上升20.4%至6282亿9000万令吉。
累积贸易盈余则上扬48.2%至1502亿令吉。至于累积贸易额,则按年增加23%至1兆4070亿令吉。

李兴裕
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接受《南洋商报》电访时指出,8月出口增幅比预期逊色,“我此前预测增幅为20.1%。”
尽管如此,他认为8月出口表现依然可圈可点,同时可为下半年经济增长带来一定支撑。
另外,达证券经济学家莎兹玛祖丽亚娜,接受本报访问时也说,8月增幅稍微低于预期,“考量到去年低基数效应,我之前预计可以突破20%。”
“无论如何,18%的出口增幅不算差劲。同时,这也反映出我国的电子和电气产品、石油产品外部需求不俗。”
展望未来,李兴裕认为接下来数个月的出口增幅,将跌到个位数,这是因为低基数效应已慢慢退去。
“另外,美国和中国等先进国的经济增长动能,似乎也有所减弱。”

全年出口料增17%
至于全年出口增长率,他估计会介于16%至17%。
同时,他也表示,在芯片供应短缺、居家上班模式盛行全球的推动下,电子和电气产品依然会需求强劲,“这对我国出口业而言是好事一桩。”
“另外,国际油价和原棕油价格持续上升,我国也将受惠其中。”
莎兹玛祖丽亚娜补充,随着我国工厂逐步恢复产能,困扰已久的产能缺口问题将获得解决。“这可催化下半年出口表现。”
无论如何,她也预计未来数个月增幅会有所放缓。
“这是很正常的事,毕竟去年下半年出口表现不算太低。”
制成品出口涨15.4%
以产品领域区分,我国8月制成品出口额按年涨15.4%至808亿3000万令吉,同时占出口总数的84.6%。
其中,石油产品、电子和电气产品、化学产品、金属制品和棕油制成品的增幅,均突破10亿令吉。
农产品方面,8月出口额上扬28.5%至73亿4000万令吉,同时占出口总数的7.7%。这也是连续第6个月取得双位数上升。
至于矿产品,8月出口额激增50.6%至70亿5000万令吉,占总数的7.4%。这亦是连续第5个月迎来双位数增长。
个别出口市场来看,8月对东盟出口额涨25%至264亿令吉,进口额也上升22.3%至178亿1000万令吉;总贸易额则上扬24%,报442亿1000万令吉,占贸易总数的26%。
同时,对中国出口额增长5.7%至151亿9000万令吉,进口额则上升23.4%至169亿9000万令吉;总贸易额也上涨14%至321亿7000万令吉,占贸易总额的19%。
对美国出口额方面,按年增12%至108亿4000万令吉,进口额则萎缩4.2%至59亿1000万令吉;贸易总额涨5.8%至167亿5000万令吉,占总数的9.9%。
另外,8月对欧盟出口额涨6.4%至76亿8000万令吉;贸易总额则增长16%,报141亿3000万令吉,占总数的8.3%。
【股势先机】中国还能撑多久?/谭凯俊

过去数十年来,全球贸易体系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每个国家专注于自己最擅长、最有效率的产业领域,彼此互通有无,从而达到整体效率最大化。
然而,随着美中贸易战的愈演愈烈,这一经济学理论正面临现实世界的剧烈冲击。
绝对优势vs比较优势
要理解当今全球贸易的混乱局势,必须先回到两个基本经济学概念: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拥有的天然优势,比如资源、成本或效率。
而比较优势强调的是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领域都更有效率,它仍然应该专注于最具优势的领域,把其他项目交给别人来做,从而创造互利共赢的贸易格局。
而中国过去几十年的腾飞,正是依赖于全球化下的比较优势——廉价劳动力、完善的供应链、规模化的制造能力。
但是在今天,中国的发展已逐步走向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在某些领域上,中国更接近的是“绝对优势”。这也意味着,一旦全球贸易关系恶化,中国受到的冲击反而会更大,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和半导体等领域。
出口激增背后隐忧
根据中国4月最新的出口数据,出口同比激增8.1%,超出市场预期。这看似是令人振奋的数据,然而若深入观察便会发现,这更像是“透支增长”——中国出口商在特朗普总统即将全面开打关税战前“抢出口”,以避开未来可能更高的贸易壁垒。
同时,进口则大幅萎缩,使得中国的贸易结构呈现出非常不平衡的状态。这不仅说明国内需求疲弱,也反映出全球供应链对中国的信任度正在下降——许多国家正在重新评估与中国的经贸依赖关系。
中国似乎正在试图跳脱传统的比较优势框架,在贸易信任赤字的情况下,用自身强大的产能和价格优势维持全球出口份额。但这种“逆风增长”是否可持续?我们必须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东南亚接棒机会
特朗普在全球贸易博弈中的表现,或许是许多人低估的部分。无论从策略或执行上看,他确实通过贸易战手段,在谈判桌上掌握了主导权。
他打破传统的全球化共识,提出“公平对等”的口号,挑战原本既定的贸易秩序。虽然看似破坏性极强,但对美国内部而言,却有一定程度上的政治红利。
而这一波“去中国化”的趋势,反而为东南亚国家打开了空窗期——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纷纷成为替代方案。大马电子与电气(E&E)领域对美国出口占比超过50%,若能把握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契机,或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东盟的机会与挑战
理论上,东盟早已形成区域性联盟,在面对全球贸易战时应当可以抱团取暖,共同应对挑战。但现实却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各国在地缘政治、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上差异巨大,协作空间有限。
在面对全球大国的拉锯战时,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发声,仍需强大的领导力与战略默契。
换句话说,联盟虽在,心未齐。若东盟各国仍旧各自为政,那将难以形成足够的议价能力与韧性,最终错失全球产业重构的黄金窗口。
投资角度的启示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全球贸易结构的重塑与地缘政治的变动,意味着我们不能再过度集中押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产配置与全球多元化投资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正如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市场策略,投资人也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审慎与弹性。
或许我们无法预测下一场贸易战何时来袭,但我们可以调整投资组合,确保自己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中,始终保有前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