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种油棕的问题/朱乾海
我在柔佛会见一位农友,没想到他在新加坡任职的公子也在场,原来年青人放弃新加坡的工作,在老爸的菜园附近向友族租了一片地,在老爸的指导下做一位菜农。
无独有偶,同学的孩子决心种油棕,在彭亨租了一百多亩山地开发种油棕。这片地的木材当然已被取走。年青人披荆斩棘,投身种植业,未尝不是好事。
然而,山地种油棕的问题却不能不知道:
●土蚀风险高,要面对土崩及养份流失。
●油棕的生长和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份,雨水从山坡下泻,难以保留。
●山地必须割建阶梯或平台才好种油棕,土表的有机物因而被铲除,下层的土质贫脊坚硬。
●山地的种植密度比平地低,以单位面积计,产量会少些。
●山地的种植不整齐,植株的生长也可能参差不齐。
●果串的采收及园地的维持困难,导致收成损失。
●油棕农艺技术不容易在山地展开,例如空果串是山地最理想的土地铺盖物及有机养份,但使用不实际,因为搬运的开销颇大。
在沙巴,山地种油棕没有土质不适合的问题,因为kobovan系列土是火山岩土质,没有石头,有的是散布存在的小石子。西马的土质有石头或是砖红壤,一种沙巴种植人渴望得到的铺路材料。
山地砖红壤限制生长
此外,山地砖红壤对油棕的生长也有诸多限制:
●根系不发达,刮大风可能倒伏。
●土壤坚硬,没有间隙,防碍根的生长、延伸、吸取水份、养份和空气。
●砖红壤缺少水份和养份,如果不灌溉,不施肥,花序会夭逝,或偏向雄性花,不结果。
山地因有肥料流失问题,因此要分多次施放,增加工作量,施肥的原则是将肥料施放在有根的地方,小树施放在树基,大树施放在树行间,阶梯的大树则应将肥料,散播在树行的两旁及树与树之间。
最重要是阶梯割建好后,应即刻播种豆籐铺盖植物,以防土蚀,推荐的豆籐植物是Pueraria Phaseoloides及Centrosema Pubescens。前者生长快速,后者可以在树荫下继续生存。种后22至28个月,有机碳(养份)的累积有2.3至12.8%。
还有一种豆籐铺盖植物叫Mucuna Bracreata,种后2、3年,有机碳的产量高达110%,可节省一些肥料开销。可惜它过于茂盛,不控制会窒息小油棕。
但在山地种植则问题较小,种后因先慢后快,不妨和Pp併种,MC只需一株油棕配一棵即可。实验已再三显示,豆籐植物提升油棕产量,改善土壤结构。
油棕树应种多密?/朱乾海博士

油棕种植密度介于每公顷118至158株,但新种时的密度,普遍是每公顷136至143株。
土质好的地方种植密度较低,光照强、水份足的地方种植密度较高,如果种植环境没有足够的光照,密度较低比较适宜。
若有资金问题,有经验的种植人在开始种植时会选择较高密度种植。
树龄尚小,树叶还在伸张中,树冠其实已被此接触。种植密度如果每公顷是136至143株,有按时施肥,气候正常,5年树龄左右的树已有完整的树冠,叶片30至40张(即4至5螺旋圈的叶)。
叶子太多影响产量
叶子太少,浪费光源,产量不高;叶子太多,树与树争夺光照,光合作用弱,叶子和树身增长,影响有性繁殖的果串成形。
既然叶子太多影响产量,多余的叶子必需修割掉。修割叶子还有其他原因:
*采割鲜果串时有空间使力
*割除不撑托果串用途的老叶
*减少散果跌下藏在叶腋里
*减少附生在叶腋的附生植
*除去枯叶和病叶,促进新的健康叶子快速成长
密度太高争阳光
太过密集的树冠,诚如上文所述,不利生产果串。种植密度太高,同样也因争夺阳光,不利产量。
植株愈长愈高,树叶愈长愈长。明显的,采割果串愈来愈困难。
园地阴暗,树行间草木不生导致土蚀。
种植密度和产量的实验做了很多,但却得不到明确的答案。凭经验,一旦产量下跌而怀疑可能是密度问题所致,将密度稀释,产量很快就提升。
2方法稀释密度
有两个方法稀释密度,一是有规则的稀释,每数株树除去一株,这株树在原来的排列位置上除去后,不会影响整体树的平衡分布。这个方法的弱点是除去的树可能是高产树。
第二个方法是除去“价值低”的树,如染病的、发育不健全的、不打果的、打果特别少的、后来补种而一直长不好的树。
产量特别少的树最好先做记号,然后视察它的产量一年半载,证实后才将它砍除。
经过这一轮稀释,园丘的产量会提升,同时省了一些肥料和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