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欢迎全球投资者 助力塑造沙巴未来发展
(亚庇28日讯)沙巴首席部长拿督斯里哈兹兹表示,在金融机构支持与业界专家完善监管框架的推动下,沙巴有望转型为东盟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典范。
他指出,沙巴欢迎全球投资者、企业家及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助力塑造沙巴未来发展蓝图。
哈兹兹表示,在其领导期间,州政府不仅制定了框架和行动计划,也通过简化政策,在营造友好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沙巴仍有大量发展空间;他相信,这些尚未开发的潜力意味着,在该产业的供应链中,仍有大量市场有待开拓。
哈兹兹上周在由大马评级公司(MARC)与沙巴州政府投资臂膀Qhazanah Sabah联办的“2025沙巴可再生能源大会:迈向愿景之路”上发表上述谈话。
该活动由Qhazanah Sabah、大马评级公司、沙巴能源委员会、永续能源发展机构的代表,以及来自沙巴、砂拉越和大马半岛的政府官员出席。
哈兹兹表示,尽管面临气候变化和能源波动,沙巴展现了韧性,并在前进过程中与联邦政府紧密合作与适应。
“能源发展是经济成长的核心。全球致力减少碳足迹的愿景下,沙巴也积极参与其中。每一所通电的学校、每一家扩张的工厂、每一个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就业机会,皆体现沙巴能源未来与大马经济未来息息相关。”
他补充,正因如此,沙巴正积极善用丰富资源,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体系,以应对全球在能源安全、可负担性与永续性三重挑战下的需求。
哈兹兹举例,沙巴成功启用50兆瓦太阳能发电园,为逾万户家庭供电,未来更可迈向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50%的目标,涵盖多元能源组合。
他坦言,要实现宏愿,需量身定制适合沙巴发展的框架,并长期投入建设。因此,促使了沙巴能源委员会的成立,以及监管自主权从联邦转移到沙巴。
他还强调了协同关系的重要性,而这种协同关系通过促进沙巴发展与大马发展更好地对接来实现最佳效果。
他说,沙巴通过量身定制的战略措施,展现了争取自主决策权的决心,推动沙巴成为大马减少碳足迹的关键推动力之一。
哈兹兹指出,沙巴将根据沙巴能源发展路线图与总体蓝图,并配合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目标,积极推动自主旗舰项目,朝向2050年成为低碳排放州属的目标迈进。
【股势先机】投资者的选择与思考/慧眼识股

在这个时代,“跳出舒适圈”、“持续学习”、“提升竞争力”几乎成了主流叙事。无论在职场培训、书籍演讲,甚至朋友之间的谈话中,我们都能听见类似的勉励。
仿佛一个人若不不断进步,便是自甘堕落,最终被社会淘汰。
但我们是否曾停下脚步,问问自己:这些努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跳出舒适圈?为什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难道,活着的全部意义就是不断自我逼迫、不断竞争?
表面上看,这些努力是为了增强生存能力,争取更多资源;但往深层想,其真正核心,是希望我们终有一天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不再被金钱、身份、工作或别人的评价所捆绑。
选择最有效成长方式
既然“提升能力”是为了更强的生存本领,那么,我们是否也该审视,自己所学的,是否真的是高效、可持续、对未来有帮助的能力?
在现实中,很多人花了大量时间,学习一些低效率、难以迁移的技能。比如:公司内部流程(SOP)操作、即将被时代淘汰的行业技能,或依赖经验积累才能掌握的技术。
这类技能的共通点在于:它们适应性弱、成长空间有限,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完全无法跨平台或跨行业使用。
如果成长是为了生存与自由,我们更应该聚焦于可持续性强、效率高、适应力广的技能。
我选择的方式,是投资。
基于这个思考,我在几年前便决定投身学习投资。投资的世界很大,房地产、债券、股市、加密货币各有千秋;而我最终选择了“股票交易”作为切入口。
原因很简单,它是当时最适合小资金者的高成长路径。

系统化学习量化交易
当然,学习投资的过程并不轻松。我也曾绕远路、受挫、碰壁,直到后来才意识到,投资领域真正高效的学习方式,是找到一套可复制、可系统化执行的方法,并持续精进它。
复制他人经验,不如复制“系统”。
许多投资者对外展现出一套“好像很有方法”的逻辑,但细看之下,却多半仍依赖经验判断或直觉操作。这种“模棱两可、临场发挥”的投资方式,说得好听是“灵活应变”,说得不好听,其实就是无法被复制。
若一套投资方法无法让人快速掌握与实践,那学习它的时间成本就会极高,而且很可能在多年后,才发现其中存在的漏洞。
我不断尝试,最终找到一种真正可以被复制、被系统学习的投资模式——量化交易。
量化交易以数据和逻辑为核心,完全去除主观判断。每一个操作背后都有清晰规则,犹如工业化流程一般,避免了情绪与经验对结果的干扰。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可以在不同人身上重复产生可预测的成果。
靠着量化交易,我在三十岁前达成了自己的财务目标。虽然尚未称得上极度富裕,但至少如今的我,已经不需要为了薪水跳槽、为了职称忍耐,可以自由地安排生活节奏,有余裕去思考“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跳出舒适圈”,并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路径。
我常听到许多人鼓励他人要跳出舒适圈。但现实是,有些人跳出了之后确实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也有人跳出后,迷失了方向,反而陷入焦虑与自我怀疑。
“跳出舒适圈”非普遍真理
“跳出舒适圈”或许是某些人的成长路径,但不应被视为普遍真理。人生的节奏,本来就因人而异。对某些人而言,真正的成长,不是持续追赶社会的脚步,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步伐,并稳定地走下去。
最终的目的,必须由你自己定义。
如果努力的最终目的是“自由”,那么“如何努力”、“选择什么成长路径”便不该被社会预设答案。
你可以选择以技能换取自由,也可以选择以稳定换取安心;你可以选择跳出舒适圈,也可以选择在圈内扎根耕耘。
但不管选择哪一条路,请记得:人生的终极目标,从来不应该是变成别人眼中的“成功者”,而是成为你自己满意的样子。因为,只有你自己,才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