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走过光环之后 福布斯精英的8年蜕变

- 文 +

报道:郑美励
摄影:黄亮晖

蔡国豪小档案:
Vynn Capital创办人兼管理合伙人
福布斯2017年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得主(金融及风投类)

陈美璇小档案:
The Brand Shaper创办人
福布斯2017年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得主(零售及电商类)

蔡国豪 陈美璇
8年时间,让蔡国豪、陈美璇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迭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位置,用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继续创造价值。

2017年,蔡国豪和陈美璇的名字出现在福布斯2017年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30 Under 30 Asia)榜单上,前者是风投企业的副总裁,后者是初创企业的创办人,一同为马来西亚争光。

8年时光转瞬即逝,如今已是2025年。当年“福布斯”光环的加持,是他们事业腾飞的加速器,还是前行路上的某种羁绊?这8年间,两人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与蜕变?

是荣誉也是双面刃

很多人可能以为,蔡国豪(Victor)和陈美璇(Sasha)的交集始于2017年同时登上福布斯榜单。事实上,2013年左右他们参与某个项目,让两条看似平行的人生轨迹有了第一次交集。

几年后陈美璇创办的美妆导购平台Favful,获得蔡国豪当时所在的风投公司戈壁合伙人的投资,这层关系让两人除了项目伙伴,也变成投资者与被投者。2017年,两人又多了一个共同点,双双上榜福布斯榜单。

三重身分交织、共同的圈子以及相似的经验,让两人的对话少了客套多了热络,在谈到福布斯光环、新创企业、市场等众多课题时,更有着过来人特有的默契与共鸣!

登上上述榜单,对于任何年轻创业者或者青年才俊来说,都是巨大的鼓舞和肯定。

陈美璇形容,上述荣耀犹如通行证,在商业谈判或合作初期,迅速为自己建立起对方的信任感;蔡国豪直认福布斯榜单的加持有助于个人品牌和人脉的快速积累,尤其当年他长得还有些稚嫩,而福布斯的认可让潜在投资者不因他的年轻而怀疑他的专业能力。

不争光环却借力前行

榜单也为陈美璇和蔡国豪开启了通往全球精英圈的大门。疫情之前,福布斯定期举办活动,也用即时通讯软件等平台及软件把历届上榜者连接起来,陈美璇从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出国时也能在群组里轻松找到“校友”,获取当地市场建议和信息。

荣誉,固然带来信任,但往往也伴随着无形的压力和更高远的期望。陈美璇坦言:“你有这个荣誉也就有个压力,你会觉得自己必须配得上那个标签,一定要让人家觉得你就是这么成功的。”

相比之下,蔡国豪的心情则是哭笑不得。“人家看到了福布斯亚洲Under 30,会觉得你很年轻,你不懂自己在做什么,”他无奈地表示,“他们忘了那已经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所以你需要花更多时间去说服他们,证明你是专业的。”

两人异口同声表示不清楚福布斯榜单的遴选准则,当初经由他人推荐,随后收到电邮,要求回答问题并提交相关资料,仅此而已。结合两人的经验,他们建议:要想提高入选成功率,关键在于专注于本职工作并发挥至顶尖水平,同时也要进行适度的宣传。

是的,两人都觉得大马人太低调了。曾在邻国生活与工作的陈美璇直言,大马人普遍有“越谦虚就越有实力”的想法,导致他们有所成就时,往往不会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

蔡国豪补充,邻国擅长品牌建设、市场推广和宣传甚至是“凡尔赛式炫耀”(humblebrag),大马人倾向于埋头做事,不太热衷对外宣传。这固然可以被解读为马来西亚人较为谦虚,但也意味着媒体关注度较低。他指出,也有些人是担心“树大招风”而选择低调。

创业路上,不只是创业者

当年,陈美璇是以Favful创办人兼总执行长的身分上榜,而蔡国豪则是戈壁合伙人的副总裁,他的一些知名投资案例包括大马的Carsome、Dropee、越南的Triip.me、印尼的Travelio。

8年光景流转,两人的职业轨迹已然发生变化。

陈美璇
“福布斯榜单”的圈子让陈美璇结识许了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至今依旧保持联系。除了担任品牌定位策略师、创业导师,她目前也是上市公司Agmo控股的独立非执行董事。

·陈美璇的蜕变:

一直以来陈美璇扮演着创业者、执行者的角色,先后创办甜品店、Favful,用句网络流行用语来说,她向来是站在舞台C位的选手。

“过去创业时,我的身分认同感是‘创业者’和‘执行者’,甚至觉得获得福布斯奖项也是对我作为公司创办人的一种认可。”这种观念一度将她牢牢“困”住,让她坚信自己必须永远扮演创业者和执行者的角色。

因此,即便脱售自己创办的公司(编注,2021年陈美璇脱售Favful,成功退场)后,陈美璇仍选择继续创业,“那时候觉得亲手创立并拥有一个公司是创造品牌的唯一途径。那个思路……就是限制在那里咯。”

在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尽管热爱建设品牌但她并不喜欢壮大发展时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命运的编剧为她编排了新的剧本—越来越多的人针对品牌方面向她请益,这也让她慢慢领悟到,创造价值并非只有亲力亲为、拥有公司或成为老板一条路;运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独到洞察力,辅助他人、帮助更多企业找准发展方向,同样能实现价值。

她不再执着于“创始人”的头衔,而是转换跑道成为军师、策划者、顾问,享受着作为支持者去创造影响力的过程。陈美璇指出,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实践、观察和反思,循序渐进开阔了眼界,最终对自我价值有了全新理解。

蔡国豪
对于获奖或上榜,蔡国豪的想法是,外界的认可终究只是额外奖励。作为创业者,主要目标并非追求这些虚荣,最核心的任务是要证明自己有能力将这份事业成功地经营起来。

·蔡国豪的升级:

蔡国豪这一路走来继续深耕风投领域但完成一次关键的“角色升级”。近30岁时他毅然离开舒适区,创立自己的风投企业Vynn Capital。“如果30岁不跳出来,40岁可能更不敢冒险。”当时他考量到30岁创业失败仍有回旋的余地,便勇敢迈出了这一步。

投资战略转向是他另一个明显变化。过去,他在遴选投资标的时,有着年轻人想要看遍世界的通病,“什么领域都投、什么领域都想看”;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他追求深耕细作,将投资焦点集中在特定领域,例如出行科技(Mobility)和供应链领域的初创企业。这种转变让他能更深入地理解行业,建立坚实的知识壁垒,并以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进行未来布局。

“这七八年来学到的其中一个教训是不管做投资还是做什么都好,我们去专注在我们懂的东西,一直建自己的知识去更加认识、了解我们所投的领域。我不会试图掌握所有领域,专注一两个核心方向,在这些领域建立起公认的行业地位就足够了。”

创业与投资的真相

被问及给年轻创业者的建议时,两人直言,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创业者必须押注多年的青春、健康、与家人伴侣的关系以及巨大的机会成本,到最后却不一定成功,因此创业之前必须想清楚能否承受那足以压垮一切的风险。

1. 努力≠成功

蔡国豪说:“以前可能是只要肯努力就能成功,但是后来你会发现,即使肯做也不一定成功。周详的计划和多方考量不可或缺。很多时候必须与他人合作,找到所谓‘贵人’相助,仅凭一己团队之力,很多事情都无法实现。

“如果定位都没搞好,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费。就像Victor做投资也是一样,单纯的努力没有用,还需要懂得如何运用杠杆。”这正是陈美璇现在对寻找定位充满热忱的原因。

“现在你要学更聪明、要找定位要找方法。”她总结。蔡国豪补充,有时候成果无法立竿见影,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慢慢耕耘、等待。

是的,身为过来人,两人都提醒光有努力不会成功,“努力”只是创业圈的入场券,真正的成功方程式是“努力+各种因素综合”。

2. 越混乱越是投资创业的良机?

投资:蔡国豪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动荡、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对于像他这样的早期投资者而言,反而是绝佳的时机。首先,市场的冷静让项目的估值得以回归理性,投资者能以更合理的价格入场。其次,能在这种“乱世”中存活下来并持续成长的企业,往往具备极强的韧性和健康的商业模式。

创业:陈美璇表示,创业不分时机,关键是创业者的自身条件以及能否发现机会。对于创业者而言,能否敏锐地识别并有效缝合市场的碎片化机会,便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3. 投资市场还是生意?

陈美璇指出,初创企业在创业初期应该投资生意,包括专业知识、运营体系、工作方式和处理事情方法等构建事业的基石。打好基础后才把重心转向投资市场。许多初创企业颠倒顺序,未投资生意也缺乏战略却急于先投资市场,盲目出击的结果往往只是烧钱。

4. 创业团队年轻化的优势与隐忧

站在风险投资的角度来看,蔡国豪认为理想的创业团队应该实现年龄的平衡。年轻团队固然冲劲十足,但团队成员过于年轻,亦会令投资者及客户担心他们经验不足、能否承受创业的艰辛;由经验丰富的人带领年轻人,不仅能为团队提供学习和成长的空间,也能增强团队凝聚力。稳定性、经验与活力,是投资者和客户评估初创企业的关键因素。

陈美璇补充道,团队的组成应根据公司所处领域而定。例如,年轻团队或许在大众媒体领域有优势;而经验和专业知识在技术密集型领域更为关键。

此外,不同发展阶段对团队也有不同需求。初创公司需要年轻团队的活力和拼劲;公司进入发展阶段时更需要信誉和完善的体系,这些往往是年轻团队欠缺的。

她指出,组建年轻团队并非难事,当初创公司资金有限,通常会选择聘请年轻人,而年轻人也更倾向于加入没有太多历史包袱的新公司。因此,团队年轻的意义不大,团队成员“年轻有为”,才更有说服力。

变化中保持适应力
荣耀面前保持清醒

回望过去8年,蔡国豪和陈美璇的路径虽有不同,但核心逻辑相似,即在变化中保持适应力,在荣耀面前保持清醒。

当被问及“若重来是否会做同样选择”时,陈美璇毫不犹豫地说“完全一样”,这份坚定,源于她对自我人格的深刻认知——创业是她的天性。而蔡国豪更为谨慎,表示有70-80%可能会做同样决定,另外20-30%取决于当时身边人的状况,投资者的理性让他必须将风险纳入考量 。

短期内陈美璇没有再创业的计划,但她说永远不排除可能性。“Never say never”也是蔡国豪这几年来的心得体会,“永不说不,待人处事要真诚一些,不要太势利眼。未来充满变数,难以预料何时会与谁再次合作,或是需要谁的帮助。所以,做人还是做好人比较好一点。”

相关新闻

The Brand Shaper
Vynn Capital
福布斯
蔡国豪
陈美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