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支援芯片制造 Crest集团深耕半导体业
独家报道:黄晓贤
(吉隆坡12日讯) 随着AI浪潮席卷全球,半导体产业再度受到广泛关注,相关公司的市值也随之水涨船高,令本地半导体业者吸引起更多市场的瞩目。
槟城素有“东方硅谷”之美誉,自1970年起发展半导体产业,至今已积累了40多年的宝贵经验。半导体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出口贡献高达全国总出口的40%,俨然已成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尽管人们普遍知晓半导体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但对于“半导体”的定义及其在电子世界中的实际应用,却鲜少有人能清晰地解释。
Crest集团(CREST,0323,创业板)董事经理林尚威深耕半导体领域超过20年,他表示,实际上半导体早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非遥不可及的高科技概念,而是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日常电子产品。
“且不提手机、电脑等高端电子产品,就连普通的电风扇、热水器中都存在半导体的身影。”

林尚威(左),叶建明(中)和执行董事欧俊文展示如何使用高倍数显微镜观察半导体元件。
什么是半导体
半导体(Semiconductor)是一种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
其特性是能够通过温度、光线、杂质浓度等条件的改变来调控其导电性,这一特性让半导体成为制造各种电子元件及集成电路(IC)的基础材料,如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等。
“半导体的独特特性使得电子设备可以实现逻辑电路、信号放大及转换控制等多种功能。”
他进一步解释,通过改变电压或电流的大小,可以使半导体材料在“导电状态”和“绝缘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在电路中充当转换角色。
“半导体不仅能实现最基础的开关功能,还能用于温控系统、定时控制等功能。以热水壶为例,内部的温度探测功能、风扇的定时开关,乃至目前风靡全球的智能家居概念,这些传统家电中应用的‘物联网’技术,都离不开半导体的支持。”
芯片制造从晶圆开始
他解释,半导体芯片的制造首先从晶圆(Wafer)这一材料开始。晶圆是硅经过复杂加工后的产物。
在晶圆进入后端制造流程时,需要严格进行检查和验证,以确保品质,减少浪费。
“合格的晶圆会经过研磨处理,达到理想的厚度和平整度。”
他继续补充,完成研磨工序后,经过清洗和氧化的晶圆将会进行“掺杂“这一工序,也就是向半导体材料中引入特定介质,改变半导体器件需要的电学属性。不同的电学属性赋予半导体不一样的导电能力,有助后续实现不同规格的导电需求。
“接下来就是光刻技术,也就是将设计好的图形转换到晶圆的过程,也是半导体工艺中最核心的步骤之一。”
在所有与电路结构相关的步骤完成后,就会进入分离和测试的环节,每个晶圆都会被切割成独立的芯片,每个芯片也会进行相应的电学测试,检查功能是否正常,通过检测后随即进入封装工序。
所谓封装,是指用环氧树脂和塑料等材料将芯片包裹起来,为芯片提供物理保护、隔离和绝缘。封装后的芯片会进行最后测试,确保性能与功能符合要求。

成像设备常用于半导体质检中,林尚威(中)与伙伴一同检测半导体的导线连接。
强大售后服务团队
科普了半导体的整个产业链之后,此次企业专访的主角Crest集团,才终于登场了。集团执行董事的叶建明详细解释了,在半导体生产流水线上,成像、分析及测试设备如何应用在其中。
成像、分析及测试
在芯片制造的切割环节中,成像设备用于监测晶圆质量;而在导线连接过程中,也需要利用高倍显微镜对微小芯片进行成像观察,确保连接准确。
“光学检查步骤中,也需要用到成像技术去检测质量,毕竟所有的误差都是微米级别的,非常细微,不借助成像技术无法分辨。除外,每个步骤也需要成像技术的辅助,来确认准确后才能进入下一工序。”
“封装完成后,芯片被包裹在一个黑色的小型塑料匣子中,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内部结构,这时便需要X光成像设备,或者是声波进行检测。”
随着全球电子产品朝着“更小、更精密”的方向发展,芯片制造工艺不断突破,市场对成像分析的精度要求也日益提高。
传统的高倍显微镜已不足以满足当前工业需求,因此行业正逐步采用多角度成像分析、X光和声波检测等更为先进的技术。
“因此,与其说我们是一家单纯的设备供应商,我更认为我们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专家。”林尚威指出,Crest集团拥有强大的售后服务团队,不同于一般销售器械的公司。
“企业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未知领域的挑战。而这些高精度设备的投入往往金额不菲,所以我们会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帮助分析具体需求,并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专家
林尚威进一步解释,Crest集团的客户涵盖研究机构、半导体制造商、电子制造服务(EMS)、油气领域、生命科学、学府院校等。
各个行业对精度成像分析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具备行业或学术背景的理科专才来胜任这项工作。
此外,设备送达客户公司后,还需专业编程人员进行定制化操作,将设备系统与客户现有的系统进行整合。这些高精度设备非常精密,售后服务也需要专人定期保养和维护。
“我们所有内部员工都经过严格培训,对各种设备了如指掌,才能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
良好的客户体验才能维护商业关系,而当科技工业领域不断进步,加工工艺日益日益精进时,各大生产制造商也不得不以高科技武装自,作为行业辅助的成像需求也会大大增加。
“如果根据独立报告,虽然成像分析检测领域在2019年至2022年期间因疫情大幅下滑,但若把时间拉长来看,从2020年至2023年,经济逐步复苏之际,这一领域的复合增长达18.72%。”
他认为,科技不断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趋势,因此成像行业作为辅助角色,将跟随全球行业发展规律稳健前行。
Crest集团已于本周三(9日),在创业板上市。该股首次公开募股(IPO)价格为35仙,目前股价也停留在35仙,持平于IPO价。
【独家】5大困境悬而未解 智能农业步履维艰

(取自Freepik)
独家报道:林秀芳、张燕苹
(吉隆坡18日讯)全球迈向高科技时代之际,大马农业仍徘徊在传统与转型的十字路口,尽管人工智能(AI)与5G科技逐步渗透各行业,被寄望为农业脱胎换骨的关键推手,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政府呼吁智能种植、精准农业纷纷上马,然而本地农民却普遍却步,背后的症结不只是技术落差或资金短缺,而是更深层的制度性困境。
从菜价剧烈波动到临时地契的法律不确定性,再到补贴与融资机制的滞后,农民面临的是一场没有“对等回报”的投资冒险。
高科技农业成本高昂,回本周期难以预测,连国际知名的垂直农业巨头都曾陷入破产,何况本地小规模种植者?
在青年不愿投入、老一辈逐渐退出之际,本地农业劳动力结构正面临断层危机。业者直言,若政府未能及时提供有效支援、稳定菜价与优化制度,智能农业恐怕只会沦为“纸上谈农”。
一棵菜,一盏灯
高科技种植梦难圆
智能种植究竟是农业的救星,还是无法落地的空中楼阁?
农业的成功离不开政府支持,然而若农民必须承担的是“一棵菜,一盏灯”的营运成本,那么高昂的成本将让他们无以为继。
近年人工智能崛起,人们开始将其融入各行业发展中。去年,世界银行发布大马经济监测报告时已呼吁政府务必推动农业转型,以维持经济增长并创造高收入就业,因农业食品行业将在未来经济扮演关键角色。
早前,数字部长哥宾星到访文冬时,也敦促农民善用5G科技,提高营运效率并提升农作物产量,尤其鼓励蔬菜及榴梿园主借助智能农业方案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成本。
然而,据悉国内菜农参与精准农业人数很少,更别谈采纳高科技技术。菜农反映道,这不只是资金或技术不足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有否改善菜农长期面对菜价起伏,种菜地段的临时地契,以及过时的补贴优惠问题。
菜农喊话,需有对等回报,否则难回本,甚至还可能要亏老本!
菜农所谓的对等回报,其实是呼吁政府需稳定国内菜价,因为每次价高时,进口菜就会大量涌入,然而价低时却只有本地菜农承受,不仅要泪汪汪地毁菜,还要遭到外界不理解的指责。

林仕伟
价格长年波动 菜农不敢投资
一切投资皆围绕回本考量,大马蔬菜价格长年波动不定,促使菜农不愿放手大肆投资。
大马菜农总会主席林仕伟向《南洋商报》指出,菜农不愿大举投资有很多原因造成,其中,蔬菜价格的剧烈波动是最关键因素。
“无论是现任或历届政府,都未曾真正关注菜农的困境。每当菜价高涨,政府才会介入市场,要么指责有人操控价格并展开取缔,要么通过进口蔬菜压制价格,但却始终未提出任何长远的解决方案。”
“进口商操弄菜价”
他指国内蔬菜价格也受进口商舞弄,比如当菜价上涨时,进口商便大量进货,导致价格回落;但在菜价低迷时,他们便减少进口量,从而影响市场供需。
“无论市场如何变动,本地菜农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林仕伟强调,从上可见,政府始终关注眼前问题,却未正视菜农所处困境。
仅10%菜农涉精准农业
“别说采用人工智能,全国涉足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的菜农比例也不过10%,且多为年轻一代。至于大部分菜农未采用精准农业,主因包括成本高昂、年长者不熟悉技术操作、种植地段缺乏产权保障等。”
他不否认高科技农业确实能提升产量并减少人力需求,但若投资难以回本,菜农又怎敢冒险?
“精准农业的成效已得到验证,如精准施肥、自动浇水等技术能减少资源浪费并提高产量,但关键问题在于成本过高。”
他强调,即便人工智能技术能带来良好收益,若菜价长期遭受压制,菜农仍难以收回成本。
“我们希望农业及粮食安全部能加强对菜农的关注,包括定期与业界对话、听取实际需求,同时提供市场最新资讯,鼓励年轻菜农参与培训课程,并给予高科技设备补助。
“现阶段,农业部提供的支助力度微乎其微,更遑论承担人工智能农业所需的高昂投资。”

黄暐哲
农业发达需政府扶持
每一个农业发达的国家,背后必有政府在大力推动。
城市农耕鱼菜共生供应商黄暐哲指出,若无法创造经济价值,消费者就不会买单,菜农也难以获利。
他直言,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纵观全球农业强国的崛起,不外乎要依赖政府扶持。例如,韩国蜜瓜之所以能卖出高价,正是因为政府在背后提供支持。
他以自身推广的鱼菜共生产业为例,疫情前这项业务备受认可,市场前景看好。他积极在国内外推广鱼菜共生模式,足迹遍及新加坡、汶莱、日本、斯洛维尼亚等地,东马与西马也吸引了70家业者参与。
“当时,消费者愿意支付20令吉,带孩子进入菜园亲自采摘1公斤多样新鲜蔬菜。然而,疫情后市场对高价值蔬菜的需求大幅下降,许多业者纷纷退出,甚至连大型企业也难以幸免。”
疫后鱼菜共生难经营
黄暐哲表示,疫后市场需求发生剧变,过去消费者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如今却更关注基本生存需求。这变化也导致其公司旗下的鱼菜共生业者全军覆没,难以继续经营。
他强调,鱼菜共生尚未全面智能化就已遭淘汰,若全面推行智能农业,菜农的经营成本势必进一步上升。
“在察觉市场消费模式变化后,我两年前便停止推广鱼菜共生模式,主要是避免有人贷款投入这一已不具盈利能力的行业,最终陷入破产困境。”

鱼菜共生系统一度备受看好。
助回收成本稳菜价
黄暐哲直言,要推动智能种植取得成果,政府必须优先协助菜农实现成本回收,例如提供更优质的销售渠道或稳定蔬菜价格,以减少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
他说,智能农业本身是一项高成本投资,即便是专注于垂直农业和气雾栽培的美国企业 AeroFarms,也曾陷入破产危机,最终依靠投资者支持才得以重组求生。
“这反映出,即便技术再先进,农业产业依然需要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共同推动,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他指智能技术的单位成本极高,因此更适用于大规模种植,而鱼菜共生、城市农业或室内垂直种植等模式,往往难以覆盖高额投入。
“例如,无人机监测或喷洒农药的应用,必须建立在大面积种植的基础上,同时具备大规模产量,才能有效降低单位成本。”
地契 津贴 融资 3大难题急需解决
政府受促正视菜农当前面对的3大难题,包括高原种植地段的临时地契问题、低额津贴及融资困境。
黄暐哲说,国内高原种植地一直是菜农发展的障碍之一,由于高原同时作为旅游景区,地价被推高,导致农民难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地段。
“一般上,没有人会投资一块高价地皮来进行种植,为此也导致目前高原种植地多属于政府批准的临时地契,这让菜农不敢大举投资,担心合约到期后地段会被收回。
“持有临时地契不仅缺乏保障,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迫使农民只能依赖息率更高的个人贷款,这也就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阻碍农业进一步发展。”
他补充道,除了土地问题,农业部现有的培训、补助及贷款优惠,也难以真正满足菜农需求,尤其在物价高企的环境下,更遑论推动智能种植模式。
“如果政府有意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必须逐一解决上述问题,否则所有计划只能沦为空谈,也别想要通过智能技术来取代外籍劳力的问题。”
精准数据吸引投资
人工智能是精准农业的一部分,政府可能需要种植数据来证明其可行性,才能成功推广,并吸引农民注资投资。
涉足精准农业的大马菜农总会理事郑名根说,精准农业的建设成本比传统农业高出50%至70%,但却可减少约30%的人力,并提高10%至20%的产量,具体效果取决于农民的技术水平。
“至于回本时长仍受蔬菜价格波动影响。如果市场行情良好,大约1至2年即可回本,否则可能需时更长。”
他表示,目前国内采用精准农业的菜农仍属少数,若要在这一领域推广人工智能,政府就应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以增强推广的说服力。
“人工智能投入成本较高,若政府在推广前优先与民间企业合作进行试验,待技术成熟并有数据支撑后,精准农业在具备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将更容易吸引菜农尝试。
“当然,若政府愿意提供帮助,也将进一步激励农民投资。毕竟,这可能涉及数万令吉的成本,在缺乏成功案例的情况下,很难让人冒险尝试。”
谈及人工智能种植的优势时,郑名根指这技术可实现定时浇水、自动施肥等功能,确实有助于优化种植作业模式。
“一旦技术成熟,不仅能提升产量,即使遇到菜价波动,经营风险也相对较低。”
他还提到,目前涉足种植业的年轻人不多,而老一辈菜农的经营规模正逐步缩小,甚至有外籍劳工开始进入该领域,这现象或值得政府关注。

椰糠可助提高农作效率。
椰糠种植少受天气影响
精准农业采用椰糠种植,相较传统种植方式,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较小,因为无需犁地、整地、施肥等繁琐程序。
郑名根解释,椰糠种植免去了上述步骤,因此不受雨季影响,可以直接采收并重新种植。
“相比之下,传统泥土种植若遇上雨季,菜农就无法立刻进行犁地等工序,必须等到雨季结束后才能翻种,这也导致种植工作出现空窗期。”
他补充,椰糠种植采用水溶肥,无需人工施肥,浇水时即可完成施肥过程,并助力提高作业效率。
至于操作难度,郑名根表示,农民可通过自学或向他人请教,以减少走更多的冤枉路。此外,农业部也提供相关课程供农民学习。
“老一辈菜农往往喜欢沿用传统种植方式,而新一代则面临高昂的投入成本,若市场不景气,投资风险将更大,甚至可能血本无归。”
借鉴他国永续经营
AI在蔬菜种植作用:
- 智能监测与预测:AI结合传感器和电脑视觉技术,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营养状况、病虫害等,并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灌溉和施肥方案。
- 自动化管理:AI驱动的自动化温室可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以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
- 病虫害防治:AI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快速检测病害,并结合大数据分析提出防治方案,减少农药使用。
- 自动收割:AI机器人能通过计算机视觉判断蔬菜成熟度,并自动采摘,提高效率并减少人工成本。
AI在蔬菜种植中主要好处:
- 提高产量与品质:能精确控制生长环境,减少人为误差,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
- 减少资源浪费:智能灌溉和施肥减少水资源和化肥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 降低人工成本:自动化设备减少对传统劳动力的依赖,特别适用于劳动力短缺的国家。
- 减少农药使用:识别病虫害并进行精准喷洒,减少化学品对环境的影响。

Blue River Technology研发的“See & Spray”系统,有效减少农药使用。(取自Blue River Technology官网)
采用AI技术的国家:
荷兰:其温室种植高度依赖AI技术,例如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AI控制的温室,精确控制环境参数,提高产量。
美国:一些农场使用AI驱动的机器人进行杂草识别与自动喷洒除草剂,例如Blue River Technology研发的“See & Spray”系统,有效减少农药使用。
日本:利用AI结合无人机进行田间数据收集,并在智能温室中实现自动化控制,以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
中国:部分现代化农场已引入 AI 进行智能灌溉、病害检测和自动化管理,例如阿里巴巴的“ET农业大脑”可优化农业生产流程。
以色列:利用 AI 结合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优化水资源管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下期预告:智慧农业如何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