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商家学者:仅个别行业受冲击 “涨风”吹不倒经济

独家报道:林蕙甄

【商言堂:百货通胀打击消费?】
主讲嘉宾:
马来西亚零售连锁协会(MRCA)署理会长拿督刘明、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总会长方志民、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经济系主任张永隆博士
主持人:南洋商报高级专题作者李治宏

(吉隆坡22日讯)“咚咚锵,通通涨”是年关将至最流行的一句话,尽管如此,商界及经济学者皆乐观认为,这波百物涨价风对我国整体经济影响不大,惟个别行业如零售领域,尤其是服饰业,若过了年再掀涨风,料会受冲击。

这是因为这些行业还未完全走出疫情的冲击,元气尚未恢复,例如现金流还是吃紧;若接下来还有“涨风”而影响买气,这类领域则会首当其冲。

进口服饰年后料涨20%

马来西亚零售连锁协会署理会长拿督刘明说,进口的服饰产品料将在农历新年后涨价10至20%,目前经济尚未复苏,商家又面对现金流影响,在货源涨价、租金不减及难以支付员工薪金的情况下,必将面对种种预期的问题。

“百物涨价风必会影响消费,多或少暂时无法确定,所幸我国很多商品都是统制品,否则冲击会更大。”

他日前参与《南洋商报》商言堂线上研讨时,这么表示。此次研讨主题为:百货通胀打击消费?

刘明:年关将至买气旺
新春后若续涨价影响大

刘明指当前的百物涨价风暂未影响市场买气,主要是年关将至,大家都有购买欲,惟农历年后若再掀起另一波涨价潮,影响就会很大。

他说,管控令期间,服饰业者卖的都是旧货,不敢贸然引进新货源。随着政府早前“忽然”宣布开放,业者缺货却无法引进新货,加上原料及运输涨价,服饰业料将在农历新年过后掀涨价潮,以弥补管控令期间的空缺。

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经济系主任张永隆博士则认为,若农历年后商品继续涨价,涨幅相信不会超过5至6%,对整体消费影响不会太大。

“若以消费者日常购买的商品来看,虽然一些会上涨30至40%,不过只属个别商品,以大马物价指数而言,涨幅只是3%。

非必需品喊涨冲击买气

“农历年后,消费者平常会买的商品还是会照买;至于不常购买或非需要的商品,若涨价30至40%,则会犹豫,因此一切视商品类别而定,不同行业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

他乐观认为,一些行业影响较大,一些则不会有太大影响。整体而言,是非常不平均的现象。

他以过去近两年的疫情为例,美国低收入的中产阶层受到严重影响,不过高收入群体则不受影响,消费甚至比疫情更多。在大马,鉴于许多人无法出国旅游,因此高收入群体可将现金花费在其他商品上。

“去年11月的通胀率达3.3%。海鲜及芦柑等商品涨价40至50%,不过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类开销占他们的整体支出比率不大,每月开销约增加5至10%,而非30至40%。

“对商家而言,销售整体影响不会太大,若商家销售的某些产品,因原料涨价也需跟着涨价,就要视他们的商品有无人愿意购买。”

方志民:长期性商品价格较稳

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总会长方志民则指商品消费普遍分季节性与长期性质。这段时间基于年关将至,因此年货涨价,还是会出现购物潮。

至于长期性的商品如面粉、罐头等,他指出,售价相对稳定。一般上,商品若成本涨幅不高,厂家都会自行吸纳,毕竟厂家也不能一直调高售价。

刘明也指食品价格相对较稳定,因很多都是本地制造,但他认为一些商品涨价是人为的:“不排除一些不良商家在涨价潮趁机调涨价格。”

“疫情期间的通胀,大家心里有数,随着商家进货成本增加,原料价格不断调涨,相信需至少6个月的调适期,方能恢复正常,前提是不要再实施管控令。”

张永隆:病毒是最大变数

刘明认为,无论黑夜多长,都会有天亮的一天,病毒多可怕都会有结束的一天。

他说,只要病毒不再“捣乱”,今年会是好的一年,况且各国领导已了解要如何处理疫情。他深信只要政府不再封锁全国,绝不会掀起疫情过后的另一波裁员及减薪风潮,国家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只会逐步好转。

张永隆认为,经济回稳及复苏是必然的:“现在的不稳定性主要是病毒是否再出现变种,旅游及航空业何时会复苏的问题,毕竟现阶段很多人还不放心外出旅游。但只要不重新落实行动管控令,一切都不是问题。”

他说,其他行业都在处于复苏阶段,即使商品价格上涨,但他不认为这足以影响令市场消费再度走下坡。

各行业“抢员工”是好事

方志民同样正面看待国家经济:“不难发现,目前各行各业都在争着增聘人手,特别是聘请司机及外劳。从另一角度而言,大家抢员工是好事,员工没工作才是坏事。”

他说,整个经济和商界前景光明,特别是马来西亚占尽地理位置的优势,只要政局稳定下来,一切都不是问题。

方志民直言,疫情带来的最痛苦及可怕局面都已过去,随着一些行业被淘汰,现在剩下的行业,一些虽回到起点,但也是往高处爬之时。

杂货商成最后防线

刘明认为,大家应乐观面对,这是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就如同以往大家并不看好杂货商,结果疫情期间,杂货商变成了最后的防线。

杂货商进化到迷你市场及连锁店,这是突破起跑点的最好例子。

张永隆说,无论商家或消费者,能做的只有保持正面。最终还是要看疫情的发展,而另一个正面消息是,各国都在研发应对变种病毒的疫苗,药物也会广泛使用,只要能撑过去,未来的复苏必然越来越稳健。

屹立多年 杂货店越拼越勇

尽管面对百物涨价风,杂货商却越拼越勇!

方志民说,从上世纪60年代起,杂货业相继面对英保良、日资百货公司和霸级市场等带来的竞争,杂货店普遍被认为将被淘汰。

但多年过去了,杂货店不仅依然存在,在疫情及管控令期间更是少数能逆流而上的行业。如今甚至外行人也来分一杯羹,掀起开设杂货零售连锁店的风潮。

他指实际上,连锁便利店是最不讲究技术的行业,一间店铺只要置放架子及取得货源供应,少则15天,多则22天即可开店营业。

他举例,小型便利店就是“打不死的小强(蟑螂)”,好处在于可效仿“孟母三迁”,若在一个地点没有好业绩,就迁往其他地区另起炉灶。

综合各造所述,2022年终究会是苦尽甘来、虎虎生威的复苏年。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等市场配合“慢半拍” 救商企政策应“量身订制”

独家报道:林蕙甄

《南洋商报》商言堂线上研讨

主题:百日新政后的商界

主讲嘉宾: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中央理事暨金融资本市场组主任李有全
吉兰丹中华总商会会长叶翃瑚
民都鲁中华总商会会长江昌文

主持人:《南洋商报》助理新闻编辑(专题)李治宏

(吉隆坡8日讯)疫情爆发至今3年多,不少商家和企业至今仍在“疗伤”,政府需依据市场需求来拟订政策和措施,才能协助商企真正复苏。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中央理事暨金融资本市场组主任李有全指出,目前这个后疫情时代,国内各行各业表现不一,有者雨过天晴,有者满载而归,但也有许多商家和企业不敌疫情而已走入历史。

他日前在《南洋商报》商言堂线上研讨会上说,因此,希望政府了解,它必须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和需求来拟订政策和策略,而非拟订政策和策略后要市场配合,这样是不行的,而且两者之前也有一定的区别。

他举例,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政府不应遇到某些瓶颈就设下限制,只批准引入特定人数的外劳,毕竟商业市场不能等,待全面复苏时才来填补人手已为时太晚。

商业治安有待加强

他指出,除了任何的条例应迎合市场的需求,政府更要加强商业治安。例如国内网络骗案层出不穷,会影响消费者对某些行业的信心,导致有关行业的企业营运面对困难。

“例如,最近有传网上支付不安全,之前也曾频频发生银行户头存款遭盗提事件,还有电话诈骗案等也此起彼落,造成人民在运用科技方面信心不足,这是政府必须正视的问题。”

叶翃瑚:需逐个领域探讨
政府决策应符合实际

吉兰丹中华总商会会长叶翃瑚也认为,政府的政策与策略,必须符合实际的需要。

他说,政府需要逐个领域去探讨,重新启动国内消费能力,以及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往外发展,这些都需要政府与商界共同配合及交涉。

“商界目前确实面对国内外各项不利因素的挑战,但这与疫情无关,商业活动早已全面复苏,只是我国延后开放国界,才导致竞争力下滑。

“自去年全面开放后,已有很多行业交出很好的业绩,今年则另当别论,当然有些行业还是看到前景及曙光的。

“从数据来看,大马经济去年增长超过8%,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相比之下,贵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经济反而面临负增长。”

他说,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也希望大马未来能和中国协商,争取更大范围的开放落地签证申请,这是很好的,因为中国之前封锁了很长一段时间,亚洲各经济体都依赖中国来重新带动经济。

江昌文:不利因素接踵而来
商企未复苏成恶性循环

民都鲁中华总商会会长江昌文坦言,许多商家和企业还在“疗伤”,疫情期间经济停滞阻碍了业务扩张,甚至导致他们削减营运规模,进而出现裁员和招募职位数量减少。

他说,这不仅对劳动力市场带来影响,也降低大众的消费意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后疫情时代,亚洲各经济体包括大马、泰国、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都各自推出各种刺激消费的政策,盼望修复及振兴遭遇打击的经济。

“惟俄乌战争导致的食品及能源危机、美国加息、通货膨胀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更多问题仍接踵而至。不管是大公司还是私营业者,重启消费之路仍面临挑战。”

须强化投资审批工作

江昌文认为,政府应支撑我国经济的韧性,振兴私人投资,特别是刺激国内直接投资,有序的落实改革,推动经济增长及产业永续发展,才能协助商家、企业真正走出困局,重振雄风。

他说,政府更应专注解决商业监管环境中与成本相关的困境,彻底摆脱繁琐的官僚主义制度以及高昂的合规成本。

“政府也须采取更激进的政策,在权限内大胆调整政策,施行更宽松的经济纾困政策,帮助商家摆脱困境,唯有仰仗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及扶持,企业界才可能走出困境,保住就业机会,共商共赢。

他举例,当务之急,是强化政府审批工作。快速批准工厂、房地产开发项目、快速批准商业执照、土地转换手续、发展图测、产业转让程序、删除不必要的批审手续。目前有太多的繁杂手续,严重增加经商成本及现金流。

李有全认为,团结政府应减少贪污带来的损害,实施贯彻性的商业条例,加强招揽人才,避免越过种族教的课题的底线。

持续展开低息贷款

叶翃瑚则认为,政府要继续推动利好亲商政策,毕竟现金流是中小企业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其中低息贷款措施应持续展开。

“此外,政府也需继续刺激内销,加强中小企业自动化,以解决劳工短缺及成本涨幅高涨问题。

“近期,许多州政府不约而同调高门牌税及地税等税务,让商民难消化。实际上,州政府有责任减轻商家的成本,同时更要简化繁文缛节。

“至于中长期而言,我国的教育也要改革,教育必须培训更有素质的人才,同时平等对待有能力的学生,否则很难留住人才。”

但他补充,面对国内外不利因素的挑战,商家必须自强,改变经商模式,不能完全依赖政府。

做大“蛋糕”引进投资

江昌文说,新的政治秩序及新的经济方向,有助于稳定之前一直颓靡不振的市场,而稳住投资者、政治及经商环境稳定才是王道。

“大马经历了长时间的不确定,直到团结政府成立后,带来新的可能、新的契机。

“大马国债突破1兆5000亿令吉,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1%,毫无疑问引起各界对国家债台高筑的担忧。

“最好的方法是把“蛋糕”做大,即引进外来直接投资和本地投资。在引起外资后,政府可以获得两方面的收入,包括外国公司缴纳的公司税和外国专才的个人所得税。”

他说,政府也必须巩固本地投资,在大马经商环境更好的状况下,中小企业有大幅度营利,自然就会增加税收。

他认为,亲善的商业环境,才能让大马经济二次起飞,让大马成为一个中产阶级社会、小市民过得更好,经济更繁荣。

“以贸工部为例,过去主要在谈的都是批准的总投资额,但现在要尝试去推动落地的计划当中,最终创造多少大马人的就业机会、是否能推高工资,而大马中小型企业能否结合、整合,带动中小型企业起飞,这些的方向很清楚,但需要时间去落实。”

打“大老虎”提振市场信心

商界认同团结政府上台后努力打贪举措,并相信此举有助吸引更多外资到来。

江昌文说,团结政府有着清晰的决心,即要停止滥权和贪污,这些行动能产生效应、拯救国家,这是跨越政党、种族和区域的做法。

“这是好事,但无可否认的是,这需要时间佐证,更需要更多的大鳄被绳之于法,才能让百姓和投资者看到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正能量。”

李有全说,政府决心打“大老虎”对市场有短期的激励作用,但一国的经济力量是需要全方位,包括行政、司法、政治、经商环境等都有所改进。

叶翃瑚指出,外资公司与财团皆有内部准则,即不允许贪污,若一个国家面对严重的贪污问题,外资肯定不会到来。

东铁泛婆大道带来商机

东海岸的吉兰丹和东马的砂拉越向来在经贸投资上被大家忽略,但东海岸铁路和泛婆罗洲大道的建设,有望带动两地经济和商机。

其中,砂拉越更因邻国印尼迁都同样坐落在婆罗洲的加里曼丹而“后市看起”,吸金力备受看好。

印尼迁都 东马潜能大

江昌文认为,东马产业的投资潜能及升值空间,将不逊于相对发展蓬勃的西马。

他指出,东马将因印尼迁都计划而获得了天时地利的优势及备受瞩目。目前,一些国内外知名发展商非常看好东马今后的发展,纷纷入驻及计划在东马大兴土木,以便能搭上正处于发展洪流的顺风车。

他说,砂拉越、沙巴和印尼加里曼丹将构成经济金三角,以相互学习及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如教育、水产养殖、食品加工、海鲜出口、旅游业、产业发展等对外招商引资。

他说,东马与加里曼丹的相互影响及带动下,将会为周边的各大城镇带来发展新气象与多方面的领域的双赢。

丹若设码头利发展

叶翃瑚相信,随着东海岸大道、东海岸铁路及机场扩建工程完工,必能带动丹州经济,毕竟丹州的马来人都善于经商,加上与泰南的关系密切,占尽优势。

他坦言,政治因素影响了丹州经济发展。吉兰丹地理位置偏远,也是唯一没有大道的州属,但一个州的经济发展须仰赖州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配合,因此隶属敌对阵营的丹州政府和中央政府须放下政治歧见,携手造福丹州才是关键。

他认为,吉兰丹应向农业及下游制造业发展,中央与州政府需一起探讨展开农业中心计划,并衔接泰南贸易。

吉兰丹州是最靠近东南亚各国的州属,若能设立一个码头,对未来发展大有益处。

“至于机场扩建方面,丹中总经与丹州政府反映,探讨直飞数个国家的建议,以刺激丹州旅游业。”

他相信州政府也愿意在土地政策上给予开放,让中央政府协助招商引资,在劳工方面,也可引进泰南员工,稳定泰南政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