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结政府推行补贴理顺化,常给的一个理由是,从此政策省下的钱可以用在政府的发展项目上,让真正需要的人士受惠。
我是支持政府补贴理顺化的,尤其是人人受惠且容易被滥用的补贴。但是,我们还得警惕。有些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需要经过事实的检验。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话是这么讲,实际情况不一定是这样。
国内贸易及生活成本部取缔滥用14公斤家用液化石油气(俗称煤气)就是个例子。
该部上个月展开“严打行动”(Ops Gasak)双箭齐发,一是援引2000年初就存在的条例,向使用补贴液化石油气商业场所(包括餐馆)采取执法行动;二是执行同一个时候使用超过3桶(共42公斤)补贴液化石油气者,就需申请受管制物品准证(PBKB)的法令。
双箭齐发令人混淆
这项行动虽然含宣导成分,但是在某些地方却真的执行,怎不让小商贩担忧甚至恐慌?而且,这个部门“双箭齐发”,让做小生意的人感到混淆。商业场所必须使用比补贴价格多近两倍的紫色桶液化石油气,那小贩做生意的地方是商业场所,岂不是得用紫色桶煤气?这让相关的小商贩感觉到无辜被惩罚。
理顺化补贴,没问题,但要用对方法。可是,即使缺乏希盟在野时为反而反、芝麻绿豆课题都可大事炒作的氛围,政府的举动却让民众觉得政府在扰民,仿佛是不知民间疾苦。这肯定用错了方法。
除了用适当的方法,理顺化补贴还得看时机。讽刺的是政府在“严打行动”引起反弹后,不经意地承认时机不对,竟然推说政府不会取消小商贩的液化石油气补贴。做对的事,何必让人觉得做的不够光明正大?
上述例子是执法目标不明确、严重缺乏沟通,而最严重的是制造政府钱不够用,在处理补贴理顺化的手法,仿佛是重病下猛药的印象。
补贴减少 薪金慢涨
不是吗?过去两年多政府一直砍补贴的同时,还变卖政府资产、扩大税务,但我国国债却有增无减。截至今年第一季,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5%,或相等于约1.3兆令吉。
顺便一提,在2017年拿督斯里纳吉当首相时比例是50%,或相等于6868亿令吉。
因此,所谓“把理顺化补贴省下的钱用在政府的发展项目,让真正需要的人受惠” ,对许多平民百姓而言是个解不开的谜。
事实上,大家感觉到补贴减少,薪金即使有涨,却追不上涨得更快的物价。人民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最希望政府能“手下留情”。
因此,“严打行动”会让小商贩如惊弓之鸟,是情理之中事,政府有可能不知道吗?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不满国家的状况,用脚投票。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国外游了几轮宣称带来了亿亿声的“潜在投资”,实际的外资却用脚投票溜之大吉,明白的人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明白的人,看来很多并不想搞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