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邹宇晖并非在挑战谁/林恩霆

劳勿区国会议员邹宇晖近日提出,政府应设立专门的非回教宗教事务机构,以确保各宗教群体能够获得更公平的资源分配和制度保障。他的建议引发了社会讨论,尤其是在马来西亚宗教管理模式长期以回教事务为核心的背景下,此建议受到更多从政治角度做出的考量,而非为国家治理作为出发点,这与邻国印尼刚好相反。

印尼是全球宗教文化最为多元的国家之一,官方承认回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和儒教六大宗教,并通过宗教部进行管理。该机构设立多个总局,分别负责不同宗教的行政事务、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例如,回教社区指导总局负责清真认证、回教教育和回教堂管理,而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和儒教则分别由各自的总局监管。

此外,印尼政府还专设朝圣总局,专门处理回教徒前往麦加朝圣的事务,以应对全球最多朝圣者的需求。

相比之下,我国的宗教管理体系则以回教为核心,大马回教发展局(JAKIM)专注于回教事务,包括回教教育和清真认证等,而其他宗教的管理主要依靠民间组织争取资源,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管理。

印尼宗教平等与包容

印尼模式的一大优势在于,它确保了宗教平等与包容。

虽然印尼回教徒人口占全国87%,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徒约10%,印度教徒1.7%,佛教徒0.7%,儒教信徒不到0.1%,但该国政府依然给予所有宗教同等的行政保障。各宗教事务均由国家机构直接管理,避免了某些宗教被边缘化的问题。

印尼的宗教部不仅管理宗教事务,还促进宗教间对话,使各信仰群体能够通过政府平台进行协调,减少宗教冲突的可能性。

反观马来西亚,宗教间的沟通更多依赖民间组织,政府的角色较为被动。这使得在涉及宗教权益的议题上,非回教徒群体往往需要额外争取,而非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获得公平待遇。

在邹宇晖的建议背后,令人遗憾的是,一些狭隘的政客,甚至包括那些在内阁中的部长,将“非回教事务部门”简单解读为某种争取资源或政治地位的手段,甚至视之为对“回教地位”的挑战。

这种思维不仅阻碍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也忽视了不同宗教群体在现实中面临的行政困境。

误解读挑战回教地位

他们未能意识到,合理的管理不只是约束,更意味着资源分配的制度化,包括宗教场所的建设、宗教教育的规范,以及宗教事务的合理协调,更是对社会宗教秩序的管理。

在全球化与多元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宗教政策的合理化和制度化已是大势所趋。与其让非回教宗教群体在行政上长期处于边缘化、不确定的状态,政府更应勇敢面对现实需求,以包容、公正的态度推动体制改革。唯有如此,马来西亚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尊重宗教多元性、保障全民权益的现代化国家。

 
 

 

反应

 

要闻

城市更新法案保障全民 邹宇晖驳马哈迪4谬论

(吉隆坡7日讯)针对前首相马哈迪近日发表言论,指控《城市更新法案》将导致马来人被迫迁出城市,进而削弱马来人在城市的存在感,民主行动党劳勿区国会议员邹宇晖,炮轰这种论调不仅缺乏事实依据,更是刻意种族化此法案,继续老掉牙的政治操弄。

邹宇晖指出,事实上,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强调过,《城市更新法案》的核心目标是改善老旧城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确保公平的补偿机制,而非如马哈迪所指“排挤”任何族群。

邹宇晖列举马哈迪几项谬论,并给予反驳,以正视听:

谬论(1):马哈迪错误地指控法案是为了“驱逐”马来居民,让城市变成非马来人的地盘。然而,法案的精神根本不是要排挤任何族群,而是要提升所有居民的生活条件,并确保他们在城市中仍有居住权利。

谬论(2):马哈迪声称城市更新后,所有房产都会变成“豪华公寓”,贫困群体无法负担。

马哈迪故意渲染贫富对立,制造恐慌,无视法案保障不同经济阶层的居民的内核精神。法案规定,在所有城市更新项目中,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的可负担房屋,确保原居民仍能在城市居住。

谬论(3):马哈迪暗示《城市更新法案》类似于新加坡的城市政策,会导致马来人被强制迁移,并失去土地和产权,这种说法是完全没有法律依据的煽动性言论。

谬论(4):马哈迪声称法案会导致马来人被边缘化,无法享受城市的发展成果。然而,他忽略了法案带来的经济增长将如何惠及全民。

邹宇晖强调,城市更新将带动周边商业和就业,让更多低收入群体获得更好的经济机会,而不是被边缘化。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