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教育评估与学生全面发展/黄燕娣博士
我国教育部于2021年宣布废除小学六年级检定考试(UPSR)以来,引发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教育部也早于2019年开始推出了小六校本评估制度(PBS)取代UPSR。虽然如此,舆论至今还未平息,似乎倾向于支持保留UPSR,认为PBS缺乏透明度,学生和家长无法准确了解评估过程和标准。
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担心小六检定考试取消后,小孩没有学习动力,也就没有了竞争目标,以及教师可能失去教学的方向等。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关于考试制度的争议,更反映了教育体系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包括对学生真正需求的理解以及教育的目标。
每年公共考试成绩公布后,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和家长的情绪波动。有些人因为喜悦而哭泣,有些人因为失败而感到沮丧,甚至有些学生走上极端的道路。这些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发对当前教育体系的质疑。
尽管数据显示,每年在公共考试成绩获得全A的学生越来越多,但这并不代表整体学习水平的真正提高。
关注学生综合素质
这种情况下,教育部需要更加透明,公开历年全国考生在各科目中的平均分数、最高和最低实得分数以及各等级的最低要求分数,这样我们才能更客观地评估学生的表现,避免统计数据带来的误导。
此外,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尽管有许多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但大多数是通过刻板机械的训练取得。
这种训练可能使他们拥有卓越的考试成绩,但不能确保他们能够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除了纸上考试,学生还需要培养实际生活技能和知识,这些无法单靠考试成绩来评估。
许多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现实挑战,却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读写和算数技能都没有掌握,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这引发一个重要问题,即我们是否过度依赖考试来评估学生的能力,而忽略他们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需求。
成绩不能决定未来
考试成绩不能预测一个人的未来,特别是对于小六生来说,他们仍处于学习和发展的阶段。有时候,学生在升入中学后才开始展示出他们的真正潜力,并学会有效的学习技巧。
成绩的好坏不应该被用来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关键在于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并鼓励学生发展他们的潜力。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对于那些成绩处于边缘的学生,教育体系是否提供足够的支持和资源。学校的领导和教育部高官应该致力于找出解决方案,以帮助这些学生建立信心,并提供他们所需的支持,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这包括确保评估是公平和合理的,并提供适当的教育和辅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实现潜力。
考试制度的改革只是这个问题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更广泛地关注教育体系的改进,以确保它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个体。
视频推荐 :
【灼见】共筑安全校园/黄燕娣博士
社交媒体的普及为校园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它如同一面放大镜,让原本隐蔽的性骚扰和霸凌事件得以曝光,同时也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加剧伤害。
孩子们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初中时期,身体发育迅速,但心理尚未成熟。学生往往因好奇或觉得好玩,做出一些越界的行为,例如乱摸、乱碰、乱抱,或开一些低俗的玩笑。
到了高中阶段,尽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提升,但青春期的情感萌动又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恋爱关系中界限模糊的肢体接触,或因情感纠纷引发的群体排挤,甚至网络霸凌。
我也曾见过一些男生在课间于走廊里互相熊抱,甚至拉扯对方裤子,旁边的同学还起哄。他们并不觉得这些行为有问题,只觉得“好玩”。这种现象令人忧心。尤其当学生把越界行为当作玩笑看待时,反映出的其实是对“尊重”的缺乏认知。
教性教育需家庭学校配合
我们不能指望靠几堂辅导课、几部影片,就能让孩子真正明白什么叫尊重。
与其零碎地讲授“尊重”,不如从根本出发,设计一套贴近学生实际的性教育课程。
生理知识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为什么性别平等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为什么玩笑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性教育不应只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主动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及时纠正他们对异性的轻佻评论,认真对待孩子表达的每一个不适感受。
学校要做好这件事,不能只是喊口号,而应根据不同年龄层孩子的成长特征,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从小学高年级开始,逐步引导,让孩子们愿意说、敢于说、知道怎么说。
让学生敢于说出来
我在教育现场多年的观察发现,当性骚扰或霸凌事件发生时,多数孩子不愿举报,并不是因为没有管道,而是因为害怕被贴标签、被孤立。
学校应建立值得信赖的支持系统,让受欺负的孩子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信任的老师求助。不能只是设个投诉信箱了事,而是真正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说出来,会有人聆听、有人处理,而且不会被笑话。
平日校园生活中,老师要以身作则,带头营造互相尊重的氛围。对于同学之间过分的玩笑,要及时制止;面对排挤他人的小团体,更应主动介入,积极化解。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世界有时比现实更严酷,一个截图、一句留言,就可能毁掉一个孩子的名声。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既不能因畏惧风险而全盘否定其积极作用,也不能对潜在的隐患掉以轻心。我们必须教育孩子们明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不当的言行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打造安全校园,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日常教育、及时防范和制度保障,我们才能为孩子撑起真正的保护伞。这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每一个成年人的责任。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心学习、快乐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