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营行之企业家成功密码 3 苏引华亲身经历叙说传奇人生

大脑营行之企业家成功密码第三集嘉宾迎来大脑营行创办人,也是被誉为中国企业培训行业泰斗级人物---苏引华老师。
从一个农村小孩到今天年收10个亿(约6亿626万3000令吉),管理着过千人的团队, 客户遍布中国各大省份、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柬埔寨、越南、日本和美国,苏老师可说是逆转人生的传奇人物。
全世界有着各行各业,但培训行业却在赚钱的同时也帮助他人改变命运,有着引领他人走向成功的价值与意义,而苏老师投身于此,正是因为也是当中的受益者,因此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那个帮助他人实现梦想、改变命运的引路人。
苏老师与培训业的缘分,最早可追溯到20年前。当时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啤酒厂上班,只工作五天就萌生辞职的念头,然而在准备辞职的前一晚,他在宿舍里偶然翻到一本影响他一生的书---拿破仑·希尔的《一生的财富》,书中有一句话“往下三尺有黄金”,如一声雷鸣般敲响了他的内心,更让他坚定了信念:成功需要坚持,不放弃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于是,他改变自己的心态,在工作中更加专注和努力,最终迎来升职机会。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因坚持和态度的改变而收获的果实。
第二次重大受益是在苏老师人生最为低谷的时刻。当时,身上只剩下两毛钱,却还要度过接下来的十五天。,这次再次从书中找到力量。一句话写道:“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这句朴素真理再次唤醒苏老师内心的坚韧。他咬牙坚持,最终创业成功。21岁,他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0万元(约60万6263令吉),并在北京奥运村旁买下人生第一套超过100平米的房子。
在这个过程中,苏老师愈发坚定自己的信念:如果有机会,要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帮助更多人改变命运,因为这是世间最有价值的事业。
2009年,一个契机让苏老师的职业生涯进入新篇章。他遇到生命中的另一位导师,为苏老师的人生点亮了航标。于是,他开始全身心投入,经过一年的筹备,终于在2010年6月29日创立了“大脑营行”。

苏引华30岁就写好墓志铭,刻好了墓碑!立志此生致力于帮助人们提升思维、启迪智慧,帮助人们建立更好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十四年如白驹过隙,这些年来,苏老师始终怀揣着坚定的目标和理想,并坚信,明确的目标会带来无穷的力量,而在不经意间,他也成为了培训行业的佼佼者。
苏老师从未想过成为一名讲师,在2003年,为了更好地销售自己的书,苏老师邀请一位作者到上海演讲,但合作过程一团糟,不仅没取得好效果,还受到嘲笑和批评,甚至有人直言他做不成。面对挫折,他心中暗自发誓:从哪里摔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苏老师花了一年不论昼夜地练习,经过三个月努力,终于掌握演讲的技巧,因此苏老师出色的口才就是这样练成。

苏引华每年都会出版一本书籍。
在朋友鼓励下,苏老师决定尝试写书。他把自己关在书房15天,写出人生第一本书——《马上成功》。意料之外的是出版后在许多地方迅速出现盗版,就此偶然成了畅销书作者。而的经历坚定了他的信念,从此每年都保持出版一本书,而每一本书几乎都成了畅销书。
苏老师的成功不仅源于他个人的坚持和努力,更得益于他在失败中学到的教训,以及他面对挑战时的勇气。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他作为讲师的卓越能力,也让他在畅销书作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苏老师在过去因为对未来世界的无知,做出了盲目的投资决策,导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现在,苏老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则是如何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带领大脑营行的团队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瓶颈,重新创造辉煌。
展望未来,苏老师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创新能力。他曾经的一位老师说过:“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当你的创新力和创造力熄灭时,那就是你走向绝望的开始。”这句话对苏老师影响深远,也因此,他每年都会坚持出版一本书,或者研发一门新的课程,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苏老师最大的挑战就是面对明天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正是如此促使他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成长,力求始终保持创新和进步。
苏老师人生中压力最大的时刻,莫过于大脑营行斥资4.8亿(约2亿9100万6240令吉)的总部大楼落成并入住时,不仅要面对巨大的运营成本,还需要支付税务,粗略计算,每年运营成本大概需要1700多万(约1030万6471),同时还肩负着照顾1千多名员工的责任,重担不在话下。

如今,苏老师的公司有超过500名员工已在苏州买了车子,有200多人在苏州购置房产。这些员工大多背井离乡来到苏州工作,他们的家庭生活都寄托在公司发展的基础上。因此,苏老师深感责任重大,他明白自己不仅仅是在为自己活,更是在为这些家庭谋求更好的未来。
当有人说苏老师的“福报”很大时,他坦言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是“福报”,但他坚信,如果这辈子是来还债的,那么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应该多还一些。能够为社会贡献,能够为他人谋福利,是苏老师认为人生最大的价值。
在2008年,苏老师为自己立下了一个座右铭:“这辈子一定要让所有认识我的人和我认识的人都因为认识我而受益。”这一直是他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他努力不懈的动力。他坦言,虽尚未完全做到,但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至于选择出海到马来西亚开课,苏老师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过去学习企业管理学时,大多是引进国外大师的知识和理念。并且会热情欢迎外国专家到来,听他们用英文讲授,而现在,苏老师选择走出国门,带着他的“不标准普通话”,让当地的听众通过翻译机将中文转化为他们的英文。他认为,这或许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种方式。
苏老师坚信,未来中国一定会引领全球潮流,而他希望能够将这一套先进的商业理念传播到东南亚,甚至更广的国际市场,以便帮助更多的华人掌握先进的商业思维和理念,为他们的企业和个人发展提供助力。
苏老师相信,先学会这套商业思维,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全球经济挑战。
苏老师发现,许多中小企业老板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既缺乏能力,又缺乏专业知识,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且支撑结构薄弱。如果企业的领导者自身不提升,企业也很难有所提升。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最终只能被迫与他人打价格战,很难在市场中立足。
他说,如果企业老板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就能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这样,不仅能够让自己在行业中脱颖而出,还可以带领企业成为市场的引领者。对苏老师而言,持续学习和不断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这也是他不断倡导的理念。
苏老师发现,很多年轻人在规划人生目标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也没有仔细思考过自己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因此,尽管很多人具备能力,但由于缺乏方向,难以找到发力点。
因此认为,当下的年轻人最重要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一定要有偶像和榜样,知道自己这一生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他比喻道:一棵树想要茁壮成长,必须先扎根。同样,一个人要想发挥自己的能力,必须找到一件值得为之奋斗的事。
苏老师强调,人生要有目标,找到偶像和榜样至关重要。他引用了一句名言:“榜样决定命运,偶像决定人生。”
以比尔·盖茨为例,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首富,正是因为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找到了他的偶像——洛克菲勒。若一个人没有找到偶像,将无法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不明白自己该走哪一条路,更不知道要学习哪些东西才能帮助自己更快实现目标。
因此,苏老师认为,目标是第一位的,而找到偶像和榜样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一步。
即使现在苏老师已经拥有了财富, 但是伟大的使命还是不断驱动他继续深耕企业培训的行业。 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把中国的商业知识体系, 像西方的 MBA 一样传播全世界, 把中华智慧发扬光大。 欲了解更多关于 《商业思维》, 请按链接: https://page.dnyh.co/dnyh-nanyang

苏引华的《商业思维》课程,每一场都吸引许多企业家踊跃出席学习。(资讯)
人生意义在过程/陈悦芸

我的10月是痛苦并苦中作乐的月份,因为按照计划10月30日至11月2日,就是大脑营行开课的日子。要在一个多月开一堂几百甚至整千人的企业课,其实是一项蛮挑战的任务。
我是目标导向的人,也是完美主义者。对于无法完成目标的计划,我会深刻反省,会和团队开会复盘检讨,我觉得每次的检讨会,都是让我们下次做得更好的基础。
这次我很快就从没有达标的失落中恢复过来,因为我们整个团队已尽了200%的力量,所以问心无愧。
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做事要尽全力,把结果交给上天,不会强求,只求问心无愧。毕竟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能掌控的只有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
像我这种到了一定年纪,经历过一些风雨,自会明白人生不会永远顺遂。打过这么多场战役,偶尔输掉一场是自然规律。人生除了成绩,其实更重要的是过程。
成绩决定人生的高度,但是过程决定我们人生的深度。

陈悦芸:要在一个多月开一堂几百甚至整千人的企业课是件蛮挑战的任务。但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做事要尽全力,把结果交给上天,不会强求,只求问心无愧。
客服人员也很重要
这次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人数,但是在坚持追求目标的同时,我们也在互相学习他人的经验和能力。
这次的经历让我觉得公司里每个成员都很重要,也让我更珍惜他人的付出。
身为前线战士的销售员,必须直面客户。不管被客户无视、吐槽、拒绝、还是成交,销售人员永远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高昂的斗志,即使面对无数次的拒绝,依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这一点精神真的让我佩服。
做数字营销的,既是策划师又是设计师,甚至兼任摄影师、剪辑师,变成“一脚踢师”,工作繁琐,也很不容易。
当leads不够或不够quality时,就被销售部责问或当成借口,实在有口难言。这个职位需要美感的同时,又需要语言天赋,还要有技术,是公司里重要的成员。
至于客服也需要直面客户。公司留不留得住客户,是客服部的重要指标。要解决客户问题,还需要消化客户的投诉,客服除了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高情商和高沟通能力,要会处理关于人的问题。一家公司的客户流失率,真的很依仗客服的水平。
员工是重要螺丝钉
做后勤的,往往事多又繁琐。哪里着火救哪里,哪里缺粮救哪里。工作效率和解决能力都要兼具,可是往往功劳都被轻视了,因为光环通常不会落到后勤部。
其实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螺丝钉,公司能顺利地高效运转,是所有人的付出与功劳。老板做奖励要面面俱到,不能顺得哥情失嫂意。
因为《南洋商报》之《大脑营行之企业家的成功密码》这个系列的企业家故事,我有机会采访各个行业的老板。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由小小的公司开始,老板从“一脚踢”慢慢成长到几十人几百人的团队,几乎每个都经历过人生的曲折与坎坷。
要知道创业是九死一生的大事,持续增长的企业一定有一班稳定的铁三角,陪着创始人在创业路上浴血奋斗。不管最后企业的战绩如何,但是在这个过程里,大家一定有各种收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因为路途中的风景和体验,会比文字来得更深刻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