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天后妈祖的姻缘

永平妈祖路天后宫。
文|吴恒灿
我是在永平妈祖路诞生的孩子,因此,对位于妈祖路的天后宫,特别有感情。据几份研究资料,永平天后宫确定为永平近200年开拓史中最早的一间庙宇,大家公认由潮州人巫许阿鲁于1891年创建。
永平天后宫供奉的主祀神是妈祖天后,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庆祝妈祖圣诞,举行酬神演戏,是早期永平最热闹的时刻。天后宫也供奉其他配祀神明,妈祖金身左边为三山国王,右边则有仙师公、大伯公和法主公。
妈祖,原名林默,由于从小不能说话,又称默娘,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诞生于莆田湄洲岛。默娘有神奇的法力,能庇护渔民出海平安,当时因为海难而丧生者不可计数,所以希望有海上守护神庇佑,默娘正好就成为海上护法神的地位,深受中国南方沿海一带人民的尊重。
遇暴风雨唤其名
她因救助海难于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九月初九逝世,享年27岁。她死后众人立庙祭拜,凡出海者到庙祈福,必受她的保佑。海上遇上狂风暴雨,呼唤其名,也会平安无恙。
目前,世界各地祭拜妈祖天后,已经形成妈祖文化,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宣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影响深远。
个人认为,若是有人到访永平,想了解永平历史,是应该到此一游。
庙里有5件史料,可以称为镇殿之宝。
1. 妈祖天后金身
19世纪从中国越洋到来永平的妈祖天后金身,后来才再另塑一尊大型的金身。至今,那座小型的妈祖神像仍保留在庙内。
2.“海不扬波”牌匾
永平天后宫挂着一片历史悠久的木刻牌匾,取自周成王典故 “海不扬波”,意思比喻太平无事,与永远平安的永平意义相同。
我想永平的地名灵感来源自此,或受一句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历史典故,以及与永平最早的天后宫庙宇的 “海不扬波 ”所启发,而诞生地名,这个推测也实不为过。
永平天后宫“海不扬波 ”牌匾清楚写上戊申年雕刻是1908年,今年2021年,意味这历史牌匾己挂了113年。
3. 4幅民囯木雕对联
永平天后宫目前还收藏4幅民囯木雕对联,于1945年制作,配合妈祖天后农历三月廿三圣诞日,由一批治子赠送。治子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应该是妈祖天后的契子。2幅对联共分4张木雕,写上 “天后圣母新庙落成清庆” 及 “大伯公新庙落成清庆”。
由此看来,当天天后宫庆祝新庙落成,也欢庆大伯公新庙,一庆两庙落成,非常特别。当然,主祀还是天后圣母,配祀大伯公,共同供奉为永平社区祈愿天下太平。
难怪,小时候,我把天后宫称为大伯公。
献给天后圣母的对联为:
水德配天海國慈帆並濟
母儀稱后桑榆俎豆重光
献给大伯公的对联为:
大顕神威而保萬姓
伯公福澤以惠四方
4. 50年代原版注册证书
永平天后宫在1945年落成,12年后,即1957年4月6日获得批准为神庙民间组织注册证书。此张注册函由马六甲社团注册官根据1949年社团注册法令发出,注册号码为:REGISTRATION NO .786 ( MALACCA)英文名称为: “Yong Peng Thian Hor Ken Temple ”,地址为Lot 148,永平新村。
天后宫译为“Thian Hor Ken”,发音正是潮州口音,足以证明天后宫为潮州人所创立。
5. 马来西亚第一条以妈祖天后命名的妈祖路
据我迄今为止的记录,永平妈祖天后宫在1945年新庙落成,永平新村还未形成。1952年,为切断永平村民与马来亚共产党的联系,强迫附近一带居民搬迁到永平新村,并以篱笆包围,形成类似集中营式粮食管理制度,才真正开拓正式的新村道路,当时,以妈祖天后命名的永平妈祖路,正式写在副县地位上的永平行政地图上,殊不知此正式街道命名,居然成为马来西亚第一条以妈祖天后命名的妈祖路 (Jalan Mah Choo )。
永平妈祖路,的确是马来西亚第一条中华文化扎根的母亲路,象征我们效忠马来西亚囯家,也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根基。
我以诞生在永平妈祖路祖屋的妈祖之子,向母亲路致以崇高的敬意。
视频推荐:
吴恒灿再受委 国家文化理事会成员

旅游、艺术及文化部秘书长沙哈鲁丁(左)颁发国家文化理事会成员委任状给吴恒灿。
(吉隆坡30日讯)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拿督吴恒灿,再次获得旅游、艺术及文化部委任担任第二届国家文化理事会成员。
吴恒灿的任期是从2025年至2027年。
国家文化理事会发文告说,该理事会是我国文化政策排名最高的智库,为监督国家文化政策的执行及落实,并文化部提出建议。
吴恒灿于日前拜会刚刚上任 的旅游、艺术及文化部秘书长拿督沙哈鲁丁,双方讨论如何让我国各民族文化成为囯家团结的基石。
国家文化理事会由11人组成,主席由前国家文化艺术局总监丹斯里诺丽扎担任,成员还包括艺术家刘艺苑、公关院士张炳祺博士及文学家拿督林天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