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工作到老?/股悦
近期再次被掀起的热门话题,就是呼吁政府开放让会员第五度预先提领公积金的存款。
反对预先提领的一派都清楚知道,公积金存款的主要目标,让会员在退休时,有一定的存款支撑生活。
根据公积金局在2019年上修的建议,当会员达到55岁时,存款至少该有24万令吉。
此最低存款是以55岁退休后,在未来20年的,每月能有至少1000令吉的生活费。
当然,以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每个月如此的退休生活费,相信也是一道难题。
至于赞成预先提领的一派,往往离不开这个原则:我的钱由我来做主!尤其已活在水深火热的会员,以解燃眉之急。
在财务艰难之下,若在走投无路奔向大耳窿,在利滚利之下债台高筑,也将造成另一种负担。
再者,如果无法解决当前或有的难关,这些未来才能使用的钱,或许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无论如何,是否该批准预先提领公积金,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一个是为了解决未来的问题。
当然,有头发边个想做癞痢?要不是生活逼人,相信这些会员也不会选择走这一步。
国民收入不高
归根到底,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国民的收入普遍不高,在什么都高涨的年代,就只有薪水龟速增长。
人力资源副部长接受媒体访问时直指,他在1993年开始任职工程师的月薪为1800令吉,26年后儿子也成为工程师,但起薪仅有2300令吉。
每个人都向往的提早退休之梦,在会员不断地从公积金存款预先提领下,如今更是难如登天。
在过去四次的预先提领计划下,这已导致不少会员们的存款大幅降低,引起养老的问题。
养老的课题,当然也不只是我国仅有的难题,其他许多国家也同样面临相同的问题。

提高退休年龄
从一些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可窥探一二,纷纷在调高退休年龄,其中包括邻国新加坡。
于去年7月生效,狮城从原本62岁的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3岁,并计划在未来进一步提高到65岁。
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退休后的生活也更长久,而这也意味着大家需要更多的退休金。
过去,我们都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而在缺乏退休金之下,可能需要活到老,工作到老。
若不想活到老,工作到老,不要只是依赖单一收入,应创造多样化收入,尤其是被动收入。
更为重要的是,尽早学会理财,尤其是在有了第一份收入以后,为自己储蓄或进行投资,开始创建被动收入。
视频推荐 :
公积金缴纳率应调高?/江振鸿
为了确保雇员公积金局会员在退休后拥有足够的储蓄以应付日常开销,华社研究中心日前建议政府将公积金总缴纳率提高至30%,这一建议让雇主和雇员都感到“心惊胆战”。
目前,雇员的缴纳率为月薪的11%,而雇主则为12%(月薪超过5000令吉)或13%(月薪少于5000令吉),总缴纳率为23%或24%。若将这一比例提高至30%,差额应由谁来“承担”便成为关注焦点。
若由雇员承担,意味着雇员缴纳比例需提高。然而,以当前多数会员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并不现实。
许多人之所以退休金偏低,除了多次从公积金账户中提款外,根本原因是收入偏低,导致每月缴纳金额本就有限。
再者,部分会员除了理财不当,更因收入有限而无力建立紧急储备金,只能在突发情况下动用公积金,加剧了日后退休存款不足的风险。
提高雇员缴纳率,虽是为其未来着想,但对一个月月入不敷出的打工族而言,又怎有心思考虑遥远的退休生活?其当下面对的“钱不够用”问题,才是最迫切的现实。
提升整体收入才治本
若由雇主承担,意味着提高雇主缴纳比例。在当前经济充满挑战的背景下,包括最低薪金调高、政府补贴合理化,以及国际层面的不确定性(如美国发起的关税战),无疑是“杀鸡取卵”。
企业若撑不下去,雇员连眼前的温饱都难保障,遑论退休金问题。
因此,要真正解决退休储蓄不足的问题,应从提升雇员生产力、改善营商与投资环境,以及推动企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着手,进而提高整体收入水平,才是治本之道。
至于华社研究中心提出的另一建议,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倒是值得考虑。面对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不仅有助于缓解劳动市场人力短缺,也让雇员有更多时间累积退休金。
尤其某些行业,临近退休的员工正处于经验与技艺的巅峰,过早退休将使企业蒙受损失。
因此,让有能力者继续工作,既利于个人财务规划,也对整体经济发展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