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人民币取代不了美元/Project Syndicate

当美国及其七国集团伙伴对俄罗斯中央银行实施制裁,并禁止西方金融机构与俄罗斯同行开展业务时,评论家们警告说全球货币和金融秩序将发生深远的变化。

其他国家会将这些制裁视为西方实施金融“武器化”的又一步骤。由于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沦为制裁对象,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将减少对美元、美国银行和美国主导的环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依赖。

这些预测继续指出中国将成为主要受益者。目前为止该国一直试图置身于俄罗斯与西方的争端之外。

中国拥有一个庞大的银行系统,还创建了一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来方便人民币结算,以此为运行美元付款的联邦储备通信系统(Fedwire)和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提供一个替代方案。

俄罗斯已经有14%的出口接受以人民币支付。其主权财富基金持有价值450亿美元的人民币证券和存款,而俄罗斯企业则在去年发行了价值70亿美元的人民币计价债券。

在俄罗斯的处境下,这一切都不应让人感到意外。但其他国家也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吗?去年年底中国国家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沙地阿拉伯时曾谈到以人民币支付沙地出口石油。

中国最近与巴基斯坦、阿根廷和巴西达成了人民币结算安排。而伊拉克中央银行则在上个月刚刚发布了一项允许对华贸易直接用人民币结算的计划。

中国金融吸引力仍有限

然而这种更大范围的转变还未在数据中体现出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的数据,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仍然不足全球总汇报额的3%。此外按价值计算人民币在通过SWIFT发送的所有跨境银行间支付指令中占不到2%。

当然并非所有国家都会汇报其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而那些最担心制裁的国家也是最不可能汇报的。同时这些国家的银行不会使用SWIFT的电子报文服务,而是很可能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传真等老式替代手段安排跨境转账。

但尽管存在俄罗斯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也有理由认为中国在金融方面的吸引力有限。美国对中国可能在战争物资方面帮助俄罗斯的抱怨提升了北京遭遇二次制裁的隐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中国银行开展跨境业务的空间将很小。

此外,中国政府对私营部门的反复无常态度表明,中国政府有可能改变那些在上海持有储备的外国中央银行,以及试图通过其跨境支付系统划拨资金的商业银行的准入条件。

中国的资本管制提供了实施这种改变的工具,而习近平的集权意味着只要他想采取这种措施就几乎没有任何抗力可以阻止他。

亚洲国家也寻出路

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国家也没有把鸡蛋放在中国的篮子里,而是一直在寻求使用本国货币进行跨境支付。新加坡和泰国已经将各自的实时快速支付系统(PayNow和PromptPay)实现了连接,使参与银行的用户只需使用一个手机号码就能在两国之间划拨资金。

同样,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和泰国银行已经扩大了它们的令吉-泰铢直接结算框架,使两国民众能够通过合资格的商业银行进行直接支付。

五家东南亚国家央行已经签署了一项快速支付系统连接协议,使之无需使用美元或人民币进行跨境转账。

而印尼在担任G20主席国期间成立了一个本地货币结算专责小组以定义鼓励这类操作的监管改革。

同样,在外汇储备方面,脱离美元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面向人民币的多样化,而是向韩元、新元、瑞典克朗、挪威克朗和其他非传统储备货币的多样化。

这些趋势反映的不是地缘政治,而是科技的发展。由于PayNow和PromptPay等支付系统是数字原生的,因此它们很容易对接起来,无需在转移资金时使用美元或人民币。

随着以自动做市和提供流动性算法为特征的数字外币平台的兴起,这些小国的货币也变得更易持有,交易费用也更为低廉。

这反过来又使这些货币在支付和作为一种国际储备形式方面更具吸引力。

人们一直认为地缘政治将朝着对中国有利的方向重塑全球货币和金融秩序。但科技可能才有最终决定权。倘若如此,它可能会以一种非常不同的方式去改变这一秩序。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视频推荐 :

反应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隐忧挥之不去 人民币跌至今年新低

(北京7日讯)离岸人民币连续第三天下跌,触及2023年新低,此前有报道称决策层建议国有大行下调存款利率,这至少是不到一年内的第二次。

人民币兑美元周二一度下跌0.35%,至日内低点1美元兑7.1443元人民币,创去年11月30日以来盘中最低水平。

人民币下跌表明交易员依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感到担忧,即使中国当局寻求提振经济。

瑞穗银行驻香港的首席亚洲外汇策略师张建泰表示,推动银行降低存款利率是中国“相对可行的政策选项”之一,因近期人民币贬值可能限制了直接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

彭博社报道,中国大型商业银行据悉正评估进一步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在降低自身负债成本的同时,激励居民转化存款为消费和投资,进而提振经济。

知情人士表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上周建议国有大行调降三年期及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10个基点,下调活期存款利率5个基点。他们并称,各家银行正对此进行评估,最早本周调整。

知情人士因未被授权对外评论而不愿具名,中国央行未立即对此予以置评。

部分境内商业银行在过去几个月中已经下调了定期存款利率,国有大行上月也调降了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的利率上限。这一方面有助缓解银行的净息差收窄压力、增强银行体系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决策层在稳增长方面的考量。

短期下调利率概率减

上月公布的多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复苏已有所放缓,在一季度信贷规模扩张创下季度历史新高后,4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人民币贷款不及预期。

此外,居民部门正大幅增加储蓄并提前偿还房贷,资产负债表收缩初现,企业部门则同时面临需求和利润下降。本周起,中国将密集公布包括进出口、信贷数据等在内的5月份经济数据。

“考虑到中美货币政策的差异,以及货币传导机制不那么顺畅,中国进一步宽松政策的空间将较为有限,”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表示,“调降存款利率可为银行增加信贷支持提供激励和空间。这同时也意味着短期下调政策利率的可能性减少了。”

去年9月,中国大型商业银行曾全面下调基准存款利率,是2015年以来首次。以工商银行牌价为例,目前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定存年利率分别为2.6%和2.65%,活期存款利率为0.25%。

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等在近日的报告中表示,去年以来存款定期化进一步加剧,且长期限存款占比提升,这推动了银行体系负债成本走高,特别对于头部银行而言,受此拖累更为明显。

报告指出,当前核心存款长端利率水平显著高于市场利率,存款定期化背景下,调整必要性增强。

中国央行自去年8月调降中期借贷便利(MLF)和逆回购操作利率后一直维持政策利率不变。上月进行的彭博调查显示,央行今年余下时间也将维持利率不变,但将在三季度下调主要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5个基点。

接受中国央行指导的利率自律机制于去年4月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代表的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央行在货币政策报告中曾表示,建立该机制重在推进存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对银行的指导是柔性的,银行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确定其存款利率的实际调整幅度;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及时高效的金融机构,央行给予适当激励。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