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中国大基建时代结束了/安邦智库

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主要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二十多年来,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甚至于高过绝大部分国家。数据显示,2002年,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重为8%,2008年上升至13%,2016年高达24%。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较,2002年8%的占比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平均比例的2倍,2006年更提升到了将近5倍。而且自2003年起,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重,就已位于所有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相应比例的95百分位以上;到2009年后,更是快速提升到所有发展中国家相应占比的95百分位之上,之后仍然在持续攀升。

换句话说,在2009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重已超过几乎绝大部分的国家。

这说明,要减少基建投资对经济的发展路径的依赖实在不容易。然而,今年中国中央当机立断地踩住基建投资,特别是地方基建的急刹车,不是因为已经找到了经济增长的替代路径,而是因为恶劣的形势所迫。

地方债务危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没有了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真的养不起这些大基建了。已有研究证明,中国很多的基础设施项目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现金流,甚至根本不能产生现金流。

现在对地方政府来说,这些巨量的存量基建接下来要怎么办,这真是个大问题。

抑制冲动

首先,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抑制上马项目的冲动。今年以来,中国中央加强了项目审批程序,暂停了不符合要求的地铁、有轨电车、高铁等建设项目。

201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地铁建设要满足GDP超过3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300亿元、市区人口超过300万人的基本要求。今年,北京11号线二期缩短了里程,深圳14号线停止启动;2023年跃升为文旅顶流的哈尔滨,地铁二期规划仍未受理。

具体来看2023年哈尔滨的债务率,债务余额3253.5亿元和广义财政收入364.5亿元之比,已经达到了893%。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能上马大基建项目?

维修周期到

其次,基建的大维修周期已到来,涨价并不能解决大基建未来可持续营运的问题。近期,高铁涨价、国道重新开始收费都冲上了热搜,引起了全民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本轮高铁涨价,有地方过紧日子、国铁本息偿付高峰期的因素,但更关键的是,从去年开始高铁就进入了大规模维修周期。从2007年开始中国高铁动车大规模交付,如今这些动车也迎来了老化问题。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铁路维修市场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20%以上,但中国国内目前的维护费用只占到总投资的2%—3%,与发达国家存在10倍的差距,后续还需周期性的大投入。

与此同时,中国公路(包括高速公路)面临着已经到来的维修周期问题。根据该国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公路养护里程为525万公里,养护比例高达99.4%。不仅如此,中国一大批城市的燃气、供水、供热、排水等管道设施,正在集中进入老化期,一些最先建设地铁的城市也面临着地铁维修周期的问题。

从基建过度建设和地方财政债务的关系来看,一些城市、特别中西部城市是举债建设,未来估计还要借贷维修营运。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newsletter@anbound.com

 

 
 

 

反应

 

名家专栏

跟随巴菲特买股未必能发财/安邦智库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看似简单——买入优质公司、长期持有、注重价值而非短期波动,但其成功背后有复杂因素,包括时间、规模、投资纪律、资源和市场环境等等,这就是普通投资者紧跟模仿却成为不来巴菲特,难以完全复制其投资成果的原因。

1. 投资策略需要分析团队的支持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核心是“以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优秀企业”,但评估“内在价值”需要深入的财务分析、行业洞察和长期视角。普通投资者在“选股”这一关,就完全卡壳了,因为缺乏专业分析能力或是真正有效的数据资源。

2. 你的钱没有多到可支持长期投资

巴菲特强调长期持有,如可口可乐持股超30年,但普通投资者常受市场波动或情绪的影响,难以坚持。一般人有太多的理由需要用钱,更是“亏不起”,碰见下跌浪潮就只好减持了。

3. 投资纪律与耐心

巴菲特现在2024年底为止,持有创纪录的3250亿美元现金,他在耐心等待低估机会。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他就投资过高盛,占了大便宜。普通投资者喜欢追涨杀跌,缺乏类似投资纪律。

4. 公开持仓股票是“晚班车”

巴菲特根据法律必须公开“13F文件”,披露每季度持仓,但普通投资者看到的时候,巴菲特的交易已经发生了1.5月至3个月,股价可能早已大幅波动。说白了,就是已经晚了。

5. 公开的仅是部分

根据法律,巴菲特在13F文件中披露的只是美国上市股票,不包括他持有的非美股,如日本五大商社、比亚迪分别235亿和55亿美元。也不包括非公开投资(如伯克夏的保险业务)。

“巴菲特神话”是指的整体回报,不仅来自股票,还包括保险浮存金,2024年就有约1500亿美元和全资子公司的收益,如BNSF铁路。所以,实际普通投资者根本没法去追巴菲特的投资。

6. 存在“巴菲特溢价”

巴菲特能够拿到的股票价格,一般人拿不到的。巴菲特的投资是典型的集中投资,投资的数量不多,因此大资金注入对股价影响大,这就有了“巴菲特溢价”,普通投资者的小额买入无此效应。

当巴菲特以优惠条款投资,如2008年高盛优先股的时候,普通投资者只能干瞪眼。

7. 交易成本区别很大

普通投资者在交易的时候要支付高额管理费,如波士顿Fidelity就会收取0.6%至1%。有的地方,还要面临高税收的要求,如波士顿就要收资本利得税15%-20%。巴菲特则可以做出更多的选择,交易成本条件要好得多。

8. 巴菲特有专业团队

过去著名的包括查理·芒格、托德·库姆斯等人,他们协助全面分析公司,作出判断和决策。普通投资者则只能依赖散乱信息得到一点信息,也需要支付高额管理费。

巴菲特在今年的股东年会上正式宣布退休了,这个决定震惊了市场,但也在意料之中。他已经创造了市场奇迹,从1965年至2024年,他的投资获得了20%的年化回报,他主导的伯克夏股价,从19美元涨至66万5000美元。

奇迹难再现

这既得益于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1960年至1980年代,美国GDP的年均增长率高达3.5%,还有宝贵的低估值机会。

在1970年代,股票的本益比往往只有7倍到10倍。现在的高估值,显然已经限制了类似的机会。

随着巴菲特的退休,一个奇迹时代似乎正在显示出疲态,这是我们特别应该关注的地方,现在是防御性投资的时代,而不是积极进取的时代。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newsletter@anbound.com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