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神秘交流
人狗互谈心里话

本来请卉勤给狗狗穿“新衣“,她偷偷表示,Troy最讨厌她帮它扮鬼马,之前圣诞节戴帽子拍照,它就给她臭脸看!

人与人的沟通是建立在“对话”。

那人与狗的“沟通”——在汪汪声中,你听懂吗?身边的狗狗在表达什么呢?



人,都好奇;狗若懂人语,它最想与主人说什么?

名嘴卓卉勤家有爱狗(Troy),属于哈士奇品种,今年6岁。卓卉勤是在Petfinder找到它,回想当初是一心一意要找一只哈士奇,原先相中的一只被别人捷足先登了,而Troy是原主人从外国买来,本来要让它出赛,可是它怕生,一到比赛现场吓到撒尿,狗主又有太多狗要照顾无法照理它,打算送人,可是原主人很尊重Troy,他带了Troy和卓卉勤碰面,一狗一人就此碰出“火花”。

她记得,当时第一个问题就是请陈丽芳问“Troy”:“来到卓家,你开心吗?”(卉勤解释说:我会这样问,毕竟狗是很忠诚的动物,这是Troy被送来的第二个家庭,我想了解它的心情。)

这是陈丽芳第一次和Troy会见。之前他们一人一狗都是搞“神交”。

人与动物能量输送

距离陈丽芳为“卓及T”沟通已是N年前的事。丽芳抱歉的说:“我已想不起当时沟通的点滴了。”大笑姑婆卉勤在旁插口说:“但我历历在目。一开场,你就一直在哭?”(哭?谁哭?)狗哭?陈丽芳哭?卓卉勤指着丽芳说:“她一直哭,一边哭还不好意思,因为Troy传达给丽芳的是一股很深很深的爱,所以她被感动了,眼泪就不自禁的流下来。”



陈丽芳分析:人与动物的“沟通”是能量及能量的触碰,“沟通”进行时,她可以感受到动物传递给她的很多情绪——悲伤、感动,甚至动物身体器官有什么不舒服,她都能探触到。

没有具体语言,就是能接收到来自它们的“讯息”。

居然是“能量”输送,沟通师与狗是不需要面对面“交谈”的……他们可以透过传说中的“千里传音”互通讯息。是不是很神?好吧,启动这个“神功”之前,陈丽芳说,人与动物沟通有一个守则一定要遵守:主人的意愿和动物的意愿,另外就是沟通师的状态。

“如果主人对沟通这件事产生抗拒,沟通就不能进行;另外,很多主人忽略了宠物也有自己个性的一环,认为它(宠物)是我的……我曾遇过在沟通时,宠物的态度是爱理不理。最后,沟通师当下的状态也很重要,如果今天我不舒服或者情绪波动很大,就不进行沟通,害怕把负能量带给小动物。另外,我要说的,动物沟通不只是沟通,它也是一种自我的觉察。”

能量——多玄的字眼。卓卉勤应该是看到记者一脸茫然,就进一步解说,其实陈丽芳第一次和Troy做交流,当时情况如下:

“当时陈丽芳只是看着Troy的照片,透过照片,丽芳的首个沟通是确认Troy的身分。丽芳和Troy透过(神)的交流,请Troy证明,它就是它。”

陈丽芳补充,我会对着照片中的“动物”“说”——“沟通进行前,你要帮阿姨一下,因为阿姨要证明你和你妈妈之间的一些互动、生活上的习惯,我和妈妈讲,妈妈确认是你,我们的沟通才能进行。”一般上,假如动物愿意进行沟通,都会透过能量传递一些画面和讯息,证明自己就是沟通中的“动物”。

卓卉勤举Troy为例子,陈丽芳在确认“Troy”身分后,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家里是不是有很多鞋子,而且不是高跟鞋?”

被“Troy”的关心吓到

乍听陈丽芳问题,卓卉勤愣了一会,才想到Troy休憩处就在鞋架旁架,所以,透过它的眼望过去,卓家的印象就是“很多鞋子”。

陈丽芳接着感应到Troy“告诉她家里还有一位老人家……它,很喜欢那老人家。”卓卉勤爆笑说:“对啦,我妈很疼它。我说不,它会去向我妈撒娇,它懂谁溺宠它。可是当时我存疑了一下,大部分家庭都有老人家,很容易被蒙骗……”一直到让卓卉勤深信不疑的是,Troy告诉陈丽芳的“卓家另一位家庭成员——卓小妹”,兼形容卓小妹的性格,才让卉勤开始相信了!

卓卉勤讪讪笑说:“沟通以后,我才理解一些Troy了解的事情是我想象不到的,因为沟通结束前,它叫丽芳告诉我一句话:你的心关住很久了,是时候打开了。”

乍听这句话,卓卉勤表示,当下实实在在的被“Troy”的关心吓到!因为,当时的自己确如Troy所说,把心关住了。

其实,卓卉勤正式聘请动物沟通师和Troy做连系,只是那有一次。可是,Troy却常常很“犯规”,恃熟卖熟私闯进陈丽芳的思维中,透过陈丽芳说卓卉勤的“坏话”。

投诉狗饼没味道

陈丽芳温文的笑说:“有一次,我和它妈妈在用Whatapps聊天的当儿,它突然闯了进来,要我告诉卉勤说:狗饼没味道。当下我根本不懂前因后果,就只有老实传达讯息给卉勤说:你的狗(跑)来了,它说狗饼没味道。”

别人的宠物私下“闯”进来要求传话,可是很罕见的情况。陈丽芳表示,自己不可能一直开着那个“天线”,不然会很累。而且一般上,没有主人允许,她也不会与他人的宠物私下沟通,这可是关系到“尊重”呀!

Troy却是特殊例子。

说到这一次的“私闯”,卓卉勤笑言:“那一次我罚它,它不吃狗饼,结果被我从房间赶到停车房,我将狗饼和它一起搁在外头,抛下狠话说:不吃狗饼就别想回房!可是我没想到,它会去找她说情。然后还跟丽芳说,我赶它出去,可是我一直在厨房摸东摸西,假假偷看它。”

卓卉勤说:“我是要看它有吃狗饼吗?有吃我就放它进来,却没想到它,原来它一直在注意我。”

狗狗最怕

新年到了,陈丽芳要为狗狗和动物请愿,恳请爱护动物的全天下人,不要把人类新年的快乐,建立在动物的伤害上。

人类不懂……动物的听觉比人类敏感16倍。想像一下,新年时听到炮竹声都要掩耳,听觉敏感度强于人类16倍的狗狗,其感受会如何?

“新年是团圆好日子,今时今日很多的动物同伴,他们也是家里的一份子,如果今天这个燃烧鞭炮的举动会对家庭成员造成伤害,会是我们乐见的吗?我想借助媒体恳请大家思考一下,你忍心让这些声音,伤害它们?”

卓卉勤的经验则是,以前她养过一只混种狼狗,新年一但听到鞭炮声,会怕到拼命抓篱笆,抓到爪都流血了。”

你不懂的狗事

人类的后天教育是“礼让谦逊”,可是陈丽芳在与许多动物沟通时,也企图说服狗狗们要有兄妹爱,不要欺负弱者,但狗狗总会回一句:“No Way!”

因为动物的世界,它们的生存法则就是“能者就是老大。胜者为王”

卓卉勤指着Troy女友的主人杨邵钧说:“她曾问她的狗女儿说:你可以不要和你兄弟姐妹打架吗?”它很串的说:“我们是不讲这一套的!”

所以,为人狗“父母”一定要懂,狗大狗世界啊!你们看到狗孩子打架,一定要自我安慰说:“儿孙自有儿孙福。”

卓卉勤和Troy沟通时,要求它不可以再咬猫(初到卓家Troy就咬死了4只猫、1只鸟、无数老鼠和青蛙),两人密谈条件,不咬猫我就不绑你(Troy)。

动物只要求主人开心

什么人需要动物沟通师?在陈丽芳的理解中,与动物沟通本来就是原始人类的天赋,只是人类经过发展及脑波开发后,太久没有使用这项能力进而退化了。

与动物沟通是她到台湾学到的一门学问,她深信,人生命中出现任何事物,一定不会是偶然的。而每一个动物都有自己想法,帮他们互相了解,在市场上已非常需要。

她表示,通常主人十之八九会问:“我想知道怎样让它们活得更有品质?更开心或更快乐?” 而动物的基本回答都是,除了吃、运动和要出去走走,及要求主人开心。

“或许很多人不懂,主人的开心对宠物是如此重要。人类的能量很强大,你不开心,就会波及宠物,它会被你的能量影响到。 ”

就像卓卉勤,她从“狗儿子”身上反思到:“为什么我会这样想?我很在意、执着的事,原来在狗狗的眼中,根本就不当一回事。”

反应

 

副刊

【视频/宁可倒在华教征途上·下篇】华教征途 前辈为后辈铺平教育道路

热心华教人士张送森盛情冠名

报道|黎添华

当越来越多非华裔学习华文、当国际社会不断给予我国华教的保存与传承肯定之际,其实华教的征途上,一直都有许多人在为今日的成果付出。他们有的,像林连玉基金主席吴建成那样,以领军的姿态走在最前线;有的像黄小明及同伴那样,默默地奔波在丧礼上为华教募捐,默默无名,却也心甘情愿。

79岁的莫泰熙与71岁的李亚遨同样也是华教征途上的成员。不同的是,他们一个在幕前说华教故事,一个则爱在幕后编写华教事迹,两人一前一后,大家都以各自的方式为华教尽上最后的一点绵力,只要体力允许,他们矢言继续奉献在华教的征途上。 

“莫泰熙”在华教界,绝对不是个陌生的名字。年轻时,他曾因为被指是共产党成员而遭囚禁数月,尽管较后在证据不足下释放,但却遭限制居留,被调往波德申居住。 

别以为临海而居是件好事,莫泰熙的遭遇可绝对颠覆你的想象。首先,他每早都得定时到警局报到,晚间8点后则不得外出。另外,求职谋生也得获得当局批准。 

“我当时连去油站工作也不行,因为警方认为我可能会炸掉油站,甚至我要当小贩也拿不到执照。最后我只好卖油条,而且一卖就卖了4年。” 

那是1976年的事了,虽然时过境迁,但对渴望自由的灵魂而言,那段岁月无疑是种精神折磨,数十年过去了,莫泰熙仍无法遗忘。 

1980年,他来到吉隆坡一间肥皂厂工作,说是经理,但制作、送货、销售全都得自己来。也就在这时,董总想找人编写高中化学课本,于是拥有化学背景的他便在放工后尝试编写。那时,他每晚七八点放工后便开始撰写,兴起时还会写到凌晨。最后莫泰熙撰写的课本成功被选上为教科书。 

“任谁也不会想到,当年的化学教科书其实是一位做肥皂、卖肥皂的人写的。”

叙述先贤故事 

也从那时起,莫泰熙被招揽加入董总为华教奉献,一做就做了25年。之后,他曾在吉兰丹出任中华中学校长一职,直至2009年应吴建成之邀才加入林连玉基金当董事,然后以不同身分积极为华教事业付出。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0年适逢林连玉100周年冥诞,莫泰熙就在述说林连玉的故事时,发现故事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来让群众认识华教。于是,也就在那时开始,他有系统地在全各地国说华教故事,除了积极推广林连玉精神外,也让大家知道自己能说华语、学华语是何等不易。 

就这样,20多年来他走遍全国各地,向学子们叙说华教先贤的故事,一年至少100场,每年更有不少过1万人聆听过他讲的故事。如今,许多曾促膝聆听莫泰熙说故事的学子都长大成人,有的甚至还有了下一代,但说华教故事的这条路上,莫泰熙却永不言倦,甚至还发起“华教故事2.0”——人人都说华教故事。 

“不要就只是我在说故事,我希望大家都可以书写华教故事,然后将这些故事说出来。”

/生死泰然 讲华教故事拒绝开刀/

尽管年近80了,但中气十足的莫泰熙说起话来仍旧声音洪亮、叙述生动带劲,很难看出他其实与癌症共存了12年。 

2011年,他被诊断有前列腺癌,尽管当时医生建议他动手术,但基于考虑到手术后的不便,为了不影响他讲故事,莫泰熙断然拒绝开刀。这样的决定或许对其他人而言有些固执,但莫泰熙认为只要凭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加上多运动、饮食上多注意,自己便能战胜病魔。也就这样,他安然地与癌症共处至今。 

尤为一提的是,医生曾告诉他若不动手术的话就只能活12年,而如今就是“大限”了。但,面对生死,莫泰熙却处之泰然。对他来说,“死”从来都是必然的,只有“生”才是偶然。也因如此,人必须得在“生”时多做有意义的事。反之,他担心的,倒是华教事业的后续无人。 

无论是说华教故事的20多年,抑或早期任教、撰写教科书,或在董总或独中任职期间,莫泰熙似乎打从识字开始,就与华教结下不解之缘,甚至到了退休之龄也仍积极参与华教运动。 

对此,他总觉得自己从来都是个平凡的人,只是他参加了一场不平凡的运动,那,就是华教运动。他也不觉得自己很伟大,但,却参与了一场极具意义的事业,那就是华教事业。 

“生命的价值在于‘动’,而不是静静等死。若可以动就动,手脚不能动的话,嘴巴可以开就讲故事。”显然的,除非莫泰熙倒下,否则要他停止为华教付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心中憾事   错过孩子们的成长/

过去20多年来,听过莫泰熙故事的学子少说10万人,但,他的孩子却从未听过父亲讲的故事。 

他解释,说故事需要一个环境氛围,否则说起来不来劲,而他往往也喜欢对着成群的小朋友说故事,如此他才能获得慢慢的力量。也因如此,他长年在外讲华教故事,却始终没机会好好地跟孩子们说故事。 

其实,孩子未曾有机会聆听自己的说的故事还不算是莫泰熙最大的遗憾,倒是自己错过了孩子们的成长,才是他心中永远的憾事。 

记得某天,向来喜欢摄影的莫泰熙一时兴起,想为孩子们整理一个人生历程全纪录,岂料翻查旧照片时却发现只有孩子儿时及大学毕业的照片,反之中间好大一部分真空了。就这样的一个空白,让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原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缺席的。 

“我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清晨6点出门后凌晨二三点才回家,根本没时间见孩子,就连旅行也要老婆带孩子们去。”

向家人忏悔求原谅 

由于深感是个不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他特地请家人们吃饭,饭后询问大家对于自己过去的“不负责任”有什么看法。结果,现场一片无语,某种情绪却又在空气中流动。最后,莫泰熙打破寂静,向家人们忏悔求原谅,甚至还在每个孩子面前鞠躬。 

那次的剖白确实让他和家人的关系比过去融洽,但也因为这份无法弥补的残缺,如今,他总总叮咛献身华教的年轻人无论如何都要兼顾家庭。 

询及这样的代价值得吗?

他直言确实有些遗憾,但也很荣幸能参与华教事业这伟大的运动。如此五味杂陈的情绪,或许只有身在这场长征的他们最理解。

李亚遨:编写史料让后人了解华教历史

莫泰熙不是唯一一个在华教征途上视死忽如归的人,总是默默埋头编写华教史料的林连玉基金义务秘书李亚遨同样也是宁可死在华教征途上的一员。 

71岁的李亚遨早在1980年代初,就从事编辑整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料文献的工作。当时,他以教总特约编辑身分协助已故华教斗士陆庭谕编辑《教总33年》特刊。随着林连玉逝世后,他也编辑前者的系列丛书,如,《林连玉回忆录》。也就在研究林连玉开始,他顺理成章成为林连玉基金的董事。 

多年来,李亚遨先后出任副主席、常务董事、义务秘书,及林连玉纪念馆管理委员会主任,以不同岗位为华教事业付出。其中,由于他心思稠密、文笔流畅、编写能力过人,因此经常赋予编写华教史料的工作,如,已故华教斗士沈慕羽资料汇编、尊孔、坤成、吉华、循人等校的百年特刊。 

尤为一提的是,哪怕视力不佳,体力有限,但去年70岁高龄的他仍与关启匡博士联合主编《霹雳独中复兴运动暨华教访谈录初编》。 

然而,认识李亚遨的人都知道,他年轻时就因病瞎了一只眼,因此处理编写史料的工作比一般人更吃力,也更耗神。再来,由于年事已高,病痛多,他几乎每走几步就得歇息片刻,其中,林连玉纪念馆处就有一小空间,腾出来让他能在工作后小息片刻。 

记者在采访李亚遨时就发现,尽管他的年纪相对来说比莫泰熙年轻,更比81岁的黄小明来得年轻,但行动却更为缓慢,且容易出现倦容。

仍积极奉献自己

至今李亚遨仍积极奉献自己,时而出席活动、时而进行处理馆务,就算身体每况愈下,但只要身体允许的话,华教征途上依旧能看到他的身影。 

“我没有这么伟大,我是崇尚自由的知识分子。既有理想抱负,做事却随性,不会勉强自己,我知会做到自己的身心状况不能负担为止。” 

询及那么多年了,是什么支持着他走下去?李亚遨想也不想就直言:“是‘族魂’林连玉等先辈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和人格感召。”如此干脆利落,简单中尽是笃定,洒脱中不乏坚毅。 

对李亚遨来说,只要一息尚在,他只想在华教事业上做好自己的本分。当问及是否害怕以后大马的华教事业逐渐走下坡,他倒是坦言:“害怕也没有用”。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如一首歌说: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李亚遨编写史料,历史的因果、英雄的来去,以及世间的无常,他看得比谁都通透,也只想为华教活在当下。 

询及积极编写华教史料的他会希望后人如何评价他时,李亚遨认真思索后道:“我希望这些书有助于以后人们了解华教历史,对于人们维护各族群母语教育的奋斗有所启发”。语毕,他嘴角微扬,然后望向不知名的远方。 

结语

在超过半世纪以来,许多熟悉不过的身影和家喻户晓的名字,都以前仆后继的方式为华教付出。他们有些像吴建成、莫泰熙那样站在在台前,有些如李亚遨和黄小明那样,默默地活跃在幕后,无论何种方式,大家都只有一个初衷: 捍卫母语教育,让华教在这片土地上开花,在这个国度里结果。 

记得访问这些华教前辈时,他们有的不禁拭泪,有的眼眶眨泪,但更多的是某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也是种择善固执的勇气。 

尽管他们都已到了迟暮之年,有的甚至随时可能倒在这场征途上,然而他们散发的光辉却令人敬佩。 

或许哪天,当我们再也听不到莫泰熙幽默生动的叙述、不见李亚遨在书桌前整理华教史料的身影,而黄小明与吴建成的名字也都一一走入历史之际,别忘了,华教的这条征途上,曾有过许许多多的前辈为我们铺平现今的道路,而我们能回报他们的,就是珍惜与发扬,捍卫与传承了。 

如此,华教这条征途上,他们才不算白来。

延伸阅读:【宁可倒在华教征途上·上篇】华文教育 从来就不是理所当然

https://www.enanyang.my/node/530811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