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李兴裕:准备应付欧盟碳进口税 内化碳成本保利润

李兴裕
【懂算碳排放保出口无忧(下篇)】
独家报道:张永麒
(吉隆坡22日讯)欧盟碳进口税初期影响电力、钢铁、化肥、铝和水泥行业,但日后或扩大到包括间接排放和其他商品与服务,企业万不可心存侥幸,作好应对准备,以免措手不及。
属于碳密集型领域的大马生产商,受促内化碳成本在其业务中,以准备应对就特定的进口商品推行的欧盟碳进口税。
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说,本地生产商必须逐步将这种跨境碳税内化到其营运成本结构和定价中,以保持利润率。
“随着今年大马交易所自愿碳市场的推出以及未来几年计划实施的碳定价,本地支付的碳价可部分用于抵消碳边境调整机制 (CBAM)下支付的碳税,从而有助降低相关影响。”
碳密集型行业充满挑战
去年12月欧盟设立CBAM,对部分进口商品征收碳进口税,预计2026年生效。
李兴裕针对这贸易条规课题向《南洋商报》说,随着成本增加、实施欧盟碳税、落实本地碳定价机制及钢铁和铝产品供应的竞争,碳密集型行业的营运成本环境预计将充满挑战,业者或将因贸易转移引起的竞争加剧而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打击。
他提及,2021年7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了一项针对从第三国进口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实施CBAM的提案,这最初涵盖5个行业,即电力、钢铁、化肥、铝和水泥,但随后其范围可以扩大到包括间接排放和其他商品和服务。
“欧盟进口商将从2023年10月1日开始,收集和报告其进口的CBAM产品中的隐含排放。”
李兴裕说,欧盟是马来西亚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2022年占大马贸易总额的8.2%或2165亿令吉。其中,大马对欧盟的出口份额为8.1%(约1263亿令吉),进口份额为7.0%(约902亿令吉)。
他指大马去年向欧盟出口化肥,贸易总额达1亿3700万令吉,或占向欧盟出口总额的0.1%,依序为钢铁(40亿令吉或占3.2%)、钢铁制品(10亿令吉或占0.8%)、铝及其制品(45亿令吉或3.6%):“去年它们共占大马对欧盟出口的7.7%。”
业者仍处收集信息阶段
针对大马工商业是否已准备好参与碳进口税措施,李兴裕认为业者仍处于收集信息的初步阶段,包括数据收集、测量等。
他希望投资、贸易及工业部能协助受影响的行业,在过渡期为他们提供协助。

刘永康
涉欧市场工业
增设永续发展部
一些业务涉及欧洲市场的大马工业,尤其是上市集团,已开始着手在公司架构上增设“永续发展”相关的部门,以应付欧洲在2026年征收碳进口税的课题。
Kairos Oil 有限公司再生能源部经理刘永康说,“有些公司也在年度报告里增设有关碳排放的项目,或是重点式推出公司的永续发展报告。”
他说,马来西亚作出在2050年达致碳中和目标的承诺,这将在未来10年里成为政府的重点发展项目。
未来10年重点发展项目
“无论如何,由于政权的不确定性,直接延迟了大马工商业对这方面的准备工作,所以工商界免不了还是采取观望的态度。”
他提到,欧盟国家是大马第五大贸易国,只要要求不是太苛刻或成本昂贵,不想要放弃欧盟市场的工商业自然必须就碳进口税课题进行准备工作,否则就需要另寻替代市场了。
“欧洲碳进口税相关课题只影响依赖欧洲市场的出口商,其他没有触及欧州市场的业者,一般上会秉持观望态度。”
适应全球供应链动态变化/李兴裕
近年来,全球和区域供应链格局不断演变和变革,企业和各行各业需加强自身免疫系统(供应链),以在机遇中应对多重挑战和威胁的风险。
从冠病疫情造成的严重破坏到地缘政治分裂、去全球化的政治压力不断上升、经济不确定性、数字科技的兴起、对永续性的日益重视,以及特朗普解放日关税造成的前所未有的贸易动荡,它们凸显了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全球供应链所固有的脆弱性。
全球供应链的转移,始于显著的向本土和消费市场转移的回流和近岸生产。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制造商和企业纷纷推行多元化的供应链战略,通过调整供应商和转运来规避关税。
“中国+1”战略已成为最受瞩目的战略之一,制造业借此将业务拓展至中国境外,以管理和降低供应链风险。企业正在制定战略,整合其值得信赖的供应商和网络,以确保供应链的韧性和成本节约。
企业已将部分业务转移,利用东南亚等劳动力和生产成本更具竞争力的地区的机会。越南、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已从供应链的转移中受益。
受地缘经济全球化、国家安全经济民族主义及美国加大对中国在科技、半导体、医药、钢铁、关键矿产等战略产业实施战略脱钩的压力,全球供应链重构未来可能加速。
供应链分化将加剧
随着战略脱钩压力的不断扩大,供应链的分化将加剧,企业会创建独立的供应链来应对贸易壁垒,减少对单一供应商或地区的依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和成本。
这可能导致全球市场出现一些产品由重复的供应链生产的情况,一条供应链面向特定市场或受限制的地区,另一条则面向受地缘政治影响的全球市场。
半导体供应链确实是一个突出而复杂的行业,它正朝着全球贸易分化的方向发展,导致美国和中国各自追求半导体生态系统,以控制供应链。
如果特朗普成功利用对等关税,或针对被视为中国“亲密盟友”的国家的特定行业关税作为武器,那么任何为规避关税而进行的供应链地理重构,都将使这种迁移失效。

东盟供应链角色吃重
全球供应链持续快速演变,东盟在这一转变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各国都专注于特定领域。
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越南作为制造业中心,也是中国和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战略定位是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获益,同时应对两个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压力和战略经济竞争。
东盟国家受益于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并利用其在某些领域的专业能力。
马来西亚是半导体组装、封装和测试的主要枢纽。根据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政府相信大马的半导体产业有潜力将其价值链扩展到前端领域。
与此同时,新加坡是半导体公司的首选,正在投资新的芯片工厂并扩建现有设施。
例如,意法半导体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合作,在其新加坡工厂建立了一条尖端研发生产线。
印尼迅速崛起
越南和柬埔寨以电子产品制造业而闻名,尤其是消费电子产品。印尼正迅速崛起,成为潜在的全球电动汽车生产中心,尤其专注于电动汽车电池和其他相关零部件。泰国是东南亚领先的汽车制造中心。
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ACFTA)以及与欧盟、印度和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使东盟国家能够利用一体化供应链,并可能加速近岸外包和回流东南亚,这得益于对电子制造业、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电池绿色产业、生物医药和制药的投资。
东盟须优先制定政策,通过加强交通和连通性基础设施、促进数字化等科技进步及支持物流服务提供商(特别是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MSME))的发展,来增强其供应链的弹性和效率,以看到供应链大规模向本区域转移。
东盟建立互利关系
东盟国家之间建立互利合作与伙伴关系,使成员国的企业能够协作、共享资源,并创建更高效、更有弹性的区域供应链。
东盟对数字化的承诺体现在"东盟单一窗口"(ASW)等倡议中。该倡议通过整合国家单一窗口(NSW)来简化贸易流程。这一区域平台促进了贸易文件和数据的电子交换,加快了货物清关速度,并降低了企业成本。
作为东盟主席国,马来西亚也积极参与《东盟数字经济框架协议》(DEFA),该协议将为区域投资开辟新机遇,增强市场准入,简化供应链,并协调东盟范围内的数字法规。
在当今全球供应链不断演变和复杂化的背景下,政府和企业须适应变化、创新发展、积极运用战略并利用先进科技,才能在新时代蓬勃发展。
东盟高度依赖中国和美国,且中国和美国都是其技术转移的主要来源,如果中美供应链脱钩加剧,东盟将面临严峻的形势,需要应对日益加剧的政治压力和经济动荡。
东盟国家和企业已实施战略,通过近岸投资和回流投资,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并增强其韧性,并通过本地化和进口替代提高自力更生能力。采用"中国+1"或"中国+2或3"模式,拓宽其供应链,不再依赖一两个国家,甚至不再仅仅依赖亚洲。
中美分化全球为难
以美国为中心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分化,可能迫使各国政府作出艰难的战略选择,可能导致贸易分裂,而这种分裂往往是出于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以及国内经济目标。
这两种体系之间的拉锯战,可能会造成一个复杂的环境,各国政府必须在经济利益、国家安全关切和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之间取得平衡。
与任何一方走得太近都有可能疏远另一方;试图平衡双方,又可能使各行各业面临贸易壁垒、科技冲突、融资限制或外交摩擦。
另一个趋势是扩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半导体供应链的区域性本土化,以减少对外国来源的依赖,从而提高供应链的韧性。
虽然供应链正在重新配置,以变得更具弹性和地理分布多样化,但完全与美国和中国脱钩是不可能的,而且会造成破坏,这意味着本区域的供应链离不开中国或美国。
全球和区域供应链依然相互关联,中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和贸易网络核心结构中的重要参与者。鉴于中国制造业生态系统的可扩展性、能力和科技驱动,将中国从全球生产流程中剔除并在其他地区复制,既具有挑战性,又成本高昂。
成本效益和规模经济的考量依然存在。当政策扭曲推动多条供应链的创建时,规模经济的受损和资源配置不当,会导致效率低下和价格上涨。
供应链多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成本之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包括有利的营商环境、公平透明的监管、可靠的经济政策、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