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小红书爆红 3技巧让用户找到你!

报道|郑美励 摄影|黄亮晖
面簿遭遇“中年危机”逐渐流失年轻族群用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年轻用户流向何处?除了风靡各族群的Instagram和TikTok,小红书是另一个马来西亚年轻华裔陆续入驻的新平台。
你知道吗,以前想要找吃喝玩乐的资料,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上面簿,想要学煮美食就上优管如教学视频,短短几年趋势已经有了变化。
如今想要找生活方面的资料,不少大马年轻华裔直接打开手机上的小红书App开始刷笔记(即内容),例如周末想尝鲜吃美食,只要输入“网红美食+吉隆坡 ”,瞬间跳出逾5100篇笔记任你做研究。
2013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打着“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全方位的生活指南的口号,让用户记录生活故事和分享生活经验,举凡美食、健身、护肤、学习、穿搭、留学体验、起诉好友欠钱不还、异国婚姻、建筑设计、使用心得等内容都可以在平台上寻获。
疫情用户激增
网红营销公司Attitude Ideology创办人兼董事经理肯林指出,上述平台约莫在5年前进入大马,而疫情的爆发使到该平台的大马华裔用户激增,这可从种种的迹像观察出来,包括身边谈论和使用上述平台的人明显增加、越来越多明星艺人入驻平台、已有商业嗅觉敏锐的商家开始询问如何善用该平台进行营销、有美食、商店或其他产品突然间爆红,一问之下发现爆红原因是平台用户的推荐分享……等。
网红孵化公司Social Hive小红书营销负责人林宝儿则引用小红书统计数据指出,小红书在大马已拥有150万用户,即平均每4至5名华人当中就有1人使用,而用户年龄偏年轻化,平均介于20至35岁,逾80%用户是女性。
笔记分类吸睛
肯林分析小红书在大马华裔群体中走红的因素包括:
1. 疫情期间行动受到限制,国人掀起学习新知识的热潮,同时也更频密的使用社交平台以与外界保持联系并发掘新事物。
2. 政府实行经济松绑和解除行动限制后,人们报复性出游,寻找各类好吃、好玩、好逛、好买的资讯,小红书上最不缺这类资讯可供参考。林宝儿指出,许多人想看小红书的最大目的是因为平台上有各类型笔记分享。
目前平台上最多人分享的3大类笔记分别是:
■探店。前往有名气的店铺实地体验后给出建议和攻略
■美妆
■居家自制美食。前阵子流行使用空气炸锅自制美食,近期潮流是凉粉
3. 平台运算法则根据用户的兴趣与爱好,精准推送内容,提高用户的黏着度。
4. 文化影响。大马华裔观看中国综艺节目、电视连续剧、使用中国产品和应用,尝试另一个来自中国平台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小红书图文并茂的笔记深得用户喜爱, 图中为林宝儿(左)和肯林。
语言局限更利于寻找目标
相比起其他社交平台,小红色在大马以及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最大特色是华裔用户为主,而促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小红书尚未有海外版。
换言之,现阶段大马、中国、香港、台湾、美国等各国及地区用户所使用的小红书都是未出海、未经本土化的中国版本,因此平台上的笔记自然是以汉字、华语或其他方言为主,进而吸引了海内外华裔或谙中文者使用,反之,不谙中文者自然就没有下载使用的意愿。
筹备推出海外版
据肯林所知,小红书已在筹备推出海外版,也在招兵买马组建海外团队,一旦海外版推出,内容无疑会进行本土化来吸引。
他指出,以大马市场为例,目前小红书用户高度主力是华裔,而中文市场既是局限也是机会,譬如在进行市场营销时会出现局限,但也有助于精准的找到目标用户。
“TikTok还是很有影响力,但在马来市场更活跃,华人市场方面,比较娱乐性的内容还是很适合运用TikTok,如果要通过内容来推广产品,小红书对华人市场可以做到更精准和直接。而面簿较为商业化且用户年龄层在30岁以上。”
3特色技巧
说到底,小红书究竟和其他社交平台有何不同?
1.内容创作方式更多元
小红书的内容呈献方式更为直观,每一篇笔记的主页是图或视频,再以文字辅佐,迎合了现代人视觉优先的喜好。
对于用户(又称博主)来说,小红书可谓是结合多个平台长处,让他们进行内容创作可以结合图片、视频、文字并有各种照片和视频制作的辅助工具可使用,简化了制作过程也美化了成品。例如博主到某网红店用餐后,发布的笔记主页祭出美图或视频吸引用户查看,而美图或视频下方则可用文字交待心得与攻略。
时间限制创作
林宝儿解释,使用Instagram、优管甚至是TikTok也可以提供同样的内容,但TikTok的视频有15秒的限制也限制了文字呈献,而优管视频虽然没有时长限制却有文字限制。
2.纯中文内容
小红书上的内容以中文为主,而且有大量与中华文化、适合华裔的内容,以学化妆为例,虽然优管、Instagram等平台都有众多的美妆教学,但林宝儿指出一些大马华裔还是更倾向于参考适合华裔的妆容,在她看来平台上许多来自中国化妆师的笔记分享更贴及本地华人的需要。
3.商业味较淡
肯林表示,现阶段小红书的内容相对清新并设有机制来避免夸大、虚假宣传,力求内容真实可信:“平台会控制或者说不鼓励太多商业元素在内。”
但也可别误会!小红书上也允许商家付费进行营销甚至可在平台上下单购物,而一些商家则采用迂回战术,找上受欢迎的博主以“分享好料、使用心得、攻略”的方式来带出资讯,例如范冰冰便不时在平台上分享其保养心得以及使用的产品。
争取曝光度2事项
如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入门槛低,任何人及机构组织均可开设账户、上传并发布内容,但想要获得更多关注,一些基本知识要掌握。
1.避开雷区
觉得自己分享的笔记内容是诚意之作,可是所收获的评论、喜爱和收藏的数量却很惨淡?林宝儿提醒,或许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踏雷。当然,平台不会逐一说明哪些是雷区,肯林和林宝儿均指出,除了一些已知的雷区,仍需多用及摸索才能发现。
A——忌广告式宣传。
如同上文所提,你是在介绍“好料”和心得分享还是在营销?“如果系统侦测到你发布的内容很明显在打广告,你会被限制流量,降低你的内容被人看到的机率甚至可能搜索不到。“会触发系统进行限流的字眼包括:“最”好吃、全马“最”平价、“超级无敌”、“赶快下单”、“购买”、“限时”……等。
B——忌抄袭盗用。
林宝儿指出系统可以精准的侦测到图片、文字是否为抄袭盗用。
2.争取平台的助力
肯林指出,在小红书,只要博士笔记被平台鉴定为良好,即使追随者不多也有机会获得平台的免费助推,有关的笔记会被突显以吸引更多用户查看。然而“好”的定义是由综合因素决定,在未有明确指示下,唯有多尝试、多与其他博主交流或者找专业人士提供服务。
林宝儿指出为笔记加分的基本功包括:
——精美图片。简洁易懂且“颜值”高的图片有加分效果。
——视频才是王道。
——文字宜言简意骇,无需赘言。
——标题很重要。经由测试得知,类似“属于年轻人才知道的……”类似标题易引起共鸣
——积极参与官方主办的活动,针对活动来创作内容亦有望获得更多关注。
——发布笔记时间点有影响。博主发布笔记时若撞正平台正在助推,亦可享受到被助推的福利。
【独家】“先学后付兼职”是骗局! 大马人也成割韭菜对象


独家报道:林子强
(吉隆坡21日讯)“十五志于学”,孔子两千多年前的一句话,今天却在网络上演变成了一场骗局的开端!近日,中国社交媒体小红书、微博纷纷爆出“先学后付”兼职剪辑骗局,许多年轻人梦碎学业与就业之间,成了割韭菜的对象,当中也包括大马人中招!
据了解,这类诈骗份子打着“挣到钱才付学费”的口号,展示所谓学员的高收入截图,吸引年轻人加入。真正的陷阱藏在所谓“入学流程”的二维码后——一份必须点击“确认分期”才能查看内容的电子合同。
由于诈骗份子在通过小红书宣传,再以微信联系,不少马来西亚的年轻人也成为受害者。
一名独中毕业生因想赚外快,因而陷入圈套,所幸通过TouchNGo支付宝付了100元人民币(约60令吉)定金后,察觉不对劲,马上中止与诈骗份子的通讯。


退出反要赔钱
一名自媒体主播近日以卧底身分,亲身揭开了这场骗局的全貌。这一以“学习剪辑技能、轻松赚钱”为幌子,实则通过“先学后付”的分期合同牟利的骗局。
“对方会说这合同是正规公司保障你的权益,不签就不能开始接单赚钱。很多人就心想:我没输银行卡,也没付钱,你还能骗我啥?这正是他们设计好的心理陷阱。“
签了合约后,学员才发现所谓的剪辑接单平台其实竞争极大,群里几十人抢一个单。即使抢到,也可能因“审核不过”被要求反复修改,最后也未必拿到稿费。
更糟的是,当学员意识到问题想退出时,却被告知中止合同要支付“违约金”。对方甚至会亮出合同截图,或发出律师函,威胁起诉。
但合同从未承诺能接到多少单、赚到多少钱,只有制造假象让受骗者自己对截图内容产生的期许,以为会赚很多钱。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骗局背后不仅有培训机构,还与第三方分期支付机构联手布下天罗地网。从风险评估、账单提醒到委托起诉,这些支付机构协助培训机构完成整个收割流程。
“你以为只是对方发你律师函,其实可能是金融机构代为操作的。他们会评估谁的钱好要,谁该放弃,甚至把你的债务打包低价卖给追债公司。所谓挣钱的学员截图,多数是伪造的。”


苦主投诉2年 公司仍在运营
在“先学后付”兼职骗局持续曝光的同时,《南洋商报》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一家教育咨询机构,近年来在多个平台被投诉涉及“虚假宣传、诱导消费”,但至今仍在活跃运作。该公司疑似通过多个壳公司、品牌账号和直播讲师变换“话术”,以类似“先学后付”方式诱导消费者签订长达一年的分期合同。
早在2023年,就有消费者在天猫平台投诉该机构欺诈,但相关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甚至通过企业微信与小红书平台继续吸引目标群体,如学生党、宝妈、待业青年等。

个案一:“课程质量差,只是十几分钟视频”
受害者“机灵喵”在投诉中指出,她在微信添加销售人员后,交了100元人民币报名费,之后又被说服开通“先学后付”的12期分期付款,每月需付280元人民币(167令吉)。
“课程质量很差,就十几分钟的小视频,根本不像宣传时那样系统专业。”她表示自己本以为是实际接单实训,结果却是低质量的录播内容,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兼职机会。


个案二:以“兼职配音”为名,实际是变相直播打工
另一位用户“友爱喵”则在2023年12月通过小红书广告加入了成都另一家同系公司的“配音兼职”课程,前期仅交了100元人民币报名费,但很快被诱导签下了12期、每月437元人民币(约261令吉)的“月享付”分期合同。
她称,在直播课上,一位自称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松子老师”承诺,“一个月保底两三千元,适合宝妈、学生党”,并声称“七天后即可开始接兼职配音单”。但实际上,兼职竟变成“每日至少五小时”的有声直播,一周六天,强度极高,与宣传严重不符。
“课程刚上完就说我‘已结课’,可我一次试音机会都没拿到。”她表示,联系客服要求解除合同、取消分期付款时,对方始终不回应,形同“人间蒸发”。
她强调,该机构行为已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属典型“霸王条款”,并强烈要求退还已缴纳的2317元人民币(约1382令吉)学费、定金,以及解除分期债务。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追踪相关主体信息发现,公司虽频遭投诉,但至今仍在多个电商、社交平台上运营,并以“多品牌”方式规避舆论与监管。天猫、支付宝、小红书、微信成为其主要宣传与交易渠道,而相关投诉往往因平台责任归属问题被搁置。
更令人担忧的是,该类公司多采用相似手法:直播营造“轻松高收入”假象,诱导报名交定金,签下分期合同后则“翻脸不认人”,使消费者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