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讲堂

谁来买单? 反思“艺术慈善”的错位/拿督庄学腾

近年来,艺术家捐赠作品支持慈善事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充满美德的善举,展现了艺术家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然而,在这丹青妙笔、翰墨飘香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长期存在的价值迷思!

在要求艺术家支持慈善团体的同时,社会大众和慈善机构似乎已经习惯性地认为,艺术家理应无偿奉献自己的作品。一句“为了慈善”,便将艺术家们倾注了无数心血的艺术品轻易地划归为“免费”之列。这种现象不仅引发了艺术界内外的广泛关注,也引人深思:在艺术慈善的链条中,究竟谁在为艺术买单?

变相剥削艺术家

一幅艺术作品的诞生,凝聚着艺术家大量的时间、精力与心血。从最初的灵感萌发、构思立意,到搜集素材、反复修改,再到最终的创作完成、装裱运输,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的投入。

正如人们常说的“台下十年功,台上十分钟”,一幅看似轻松挥洒的作品,实则是艺术家们长期学习、艰苦创作、不断积累的集中体现。然而,在当前的艺术慈善捐赠模式下,艺术家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他们的作品被慈善机构拍卖,所得善款用于支持公益事业,这无疑是值得赞扬的。

然而,在这种模式中,买家得到了心仪的艺术品,慈善机构筹集了善款,唯独艺术家,得到的往往只是一张感谢状,或是一个聊胜于无的参与证书。这种看似“三赢”的局面,实则隐藏着对艺术家劳动价值的漠视,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剥削。

更令人无奈的是,在社会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对艺术价值的认知偏差。很多人认为,艺术创作,尤其是中国书画等传统艺术形式,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他们轻描淡写地说:“唰唰几笔,几分钟搞定。”殊不知,这种论调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无知,更是对整个艺术家群体的极度不尊重。真正的艺术家,是将艺术创作视为生命,呕心沥血,方能成就精品。

需要经济支撑

此外,社会公众常常认为,艺术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似乎他们无需为生计发愁,可以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艺术创作同样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艺术家也需要生活,需要养家糊口。“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艺术家才能安心进行创作。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又何谈艺术的繁荣发展?因此,要求艺术家无偿捐赠作品,无异于变相地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所得。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获得应有的报酬,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如果一味地强调“慈善”,而忽视了艺术家的生存现状,最终只会导致艺术创作的凋零和真正艺术人才的流失。

共同改变艺术生态

要改变这种所谓不公平的现象,需要整个艺术生态系统的共同努力。

首先,需要纠正社会大众对艺术价值的认知偏差,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艺术创作的艰辛和不易。其次,慈善机构在运作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艺术家的权益,在追求筹款效果的同时,给予艺术家应有的尊重和补偿。

再次,需要规范艺术市场,打击假冒伪劣、哄抬价格等乱象,建立健全的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保障艺术家的合法权益。很多自称艺术家但并非专业而只把艺术当其生活中的一种寄托,坐享所谓艺术人生,多为退休或钱不是问题的社群。最后,艺术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对艺术家权益的保护力度,为艺术家争取更多的权益。

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面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艺术家们也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正名,为行业发声。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大众普及艺术知识,宣传艺术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创作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他们也应积极推动行业规范的建立,明确艺术家在慈善捐赠中的权益,并对慈善机构的行为进行约束。

艺术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侵权行为进行追究。艺术家应对自己有一定的信心和售卖计划,而不是突然挂画、展览就希望卖得好。

抵制不公平待遇

此外,艺术家们也应加强团结,共同抵制不公平的待遇。

艺术推广者,作为艺术家和市场之间的桥梁,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他们不仅要帮助艺术家推广作品,更要维护艺术家的权益,推动艺术生态的健康发展。买家也应该了解你们在买什么画,支持什么艺术家,虽然是为慈善,也应该为艺术家饭碗和自己的投资考虑,既然已经花钱,那就为全部利益相关者着想,给钱慈善,支持真正艺术家,买喜欢又有价值的画,传承下一代,推广艺术文化行业。

 

 
 

 

反应

 

CEO讲堂

AI艺术崛起 艺术家何去何从?/拿督庄学腾

图/文|拿督庄学腾

在AI艺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几乎每个人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便能生成“毕加索”、“达利”或“吉卜力工作室”风格的作品。AI艺术生成工具,如Midjourney、DALL·E等,极大地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使得“人人皆可成画家”。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也让传统艺术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艺术家如何才能在AI浪潮中保持独特性、应对市场变化并实现自我突围?

人工智能艺术的崛起,不仅在视觉创作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开始在音乐、动画、装置艺术等多个领域掀起波澜。其本质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分析大量图像、艺术风格及创作手法,AI得以模仿并创新各种艺术形式。

如今,任何人只需输入一些简单的关键词,便能生成符合特定风格的作品。从表面上看,AI让艺术创作变得更为简便和普及,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最直接的挑战便是原创性和版权问题。

原创性遭到质疑

AI可以模仿任何艺术家的风格,甚至将他们的创作进行拼接、创新。对于传统艺术家而言,AI的介入使得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身分变得模糊不清,原创性遭到质疑。正如艺术家村上隆曾在采访中提到的,“人工智能或许能够创造出一些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但它永远无法理解艺术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这句话深刻揭示了AI与人类艺术创作的本质区别。

此外,市场的饱和和价值的稀释也成为了艺术界的一大难题。由于AI生成的作品数量庞大,传统艺术市场的稀缺性和溢价能力受到严重冲击。原本属于艺术家独有的创作空间和市场价值,正逐渐被AI作品占领。传统艺术家的作品,如今面临着被模仿、重复甚至低估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艺术家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加。

最为显著的挑战之一是,AI使得艺术创作的门槛降得越来越低。任何具有基础电脑操作能力的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指令创作出所谓的“高质量”艺术作品。与传统艺术家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技艺磨砺相比,AI艺术大大削弱了“专业技能”的价值,使得艺术家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挑战。

品牌建设很重要

大部分资深国际演讲者在2024槟城国际艺术高峰会都认为,艺术和品牌是现在无法分开的关系。这都是因为艺术在大众的想法是可有可无,尤其在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不确定性的环境里,当然还是有一些人愿意买画,可是整体来说艺术品的买卖一定受到影响。所以很多人会选择买便宜的艺术或直接自己用AI做出来的,如此即不失脸面,还能高调说是自己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品牌建设对艺术家和收藏家都很重要,因为它不仅定义了艺术家的独特性,也为收藏家提供了合理的价值依据。

然而,尽管AI艺术带来了如此多的挑战,但人类艺术家依然拥有AI难以企及的独特价值。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视觉图像,更是艺术家情感、思想与文化背景的表达。正如著名艺术家草野健太郎所说:“艺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画面本身,而是画家在作品中融入的情感与生活经历。”AI虽然能够模仿艺术风格,但它无法体会和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与故事。

此外,跨界与多元表达也是AI无法比拟的领域。人类艺术家能够将绘画、雕塑、表演、音乐等多种形式融合,通过多感官的艺术创作,打造独特的艺术体验。比如,日本的吉卜力工作室,其作品不仅仅是二维动画,而是融合了艺术家对自然、情感、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与表达。吉卜力工作室的创始人宫崎骏曾公开表示:“我们不应该让机器代替艺术。真正的艺术应该能触动人心,机器不可能理解这一点。”

他坚信,艺术的力量来自于艺术家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

应对策略与未来竞争力

面对AI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的艺术家不仅要坚守自己的创作信念,同时要了解如何做足一系列的品牌理念和包装;只埋头苦干创作而忽略了对市场的演变和收藏家的要求已成过去。现在已经不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这新时代已是艺术家和大众用AI竞争。

艺术家现在不可能只靠画廊或中间商人带卖,因为在利益为先的情况下,售卖已有名气且容易出手的艺术家是必然的,其他就当“配菜”顺其自然。所以艺术家非得露脸和收藏家交流,强化与观众的互动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策略。

讲解本身创作的想法与构思,分享创作的故事,让买家了解且带有体验感,以增强作品的深度和观众的参与感,认同与艺术家的理念,这样花钱的人会觉得有价值,也会对收藏品深感骄傲。

正如当代艺术家蔡国强所言:“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人们购买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背后那些能够打动他们的故事。”

成为“艺术家+AI”复合型人才

在AI作品泛滥的时代,艺术家的个人故事、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将成为其作品的重要附加值。

通过社交媒体、纪录片、访谈等多种方式,艺术家可以加强与观众的情感联系,塑造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品牌。

艺术家非但要把自己品牌做好,与其埋怨AI的存在,倒不如拥抱新技术,成为“艺术家+AI”复合型人才。

会创作,不懂新技术迟早会被淘汰,就如以前拥有手机是方便联络,现在手机如没有上网、拍照、玩游戏等的功能,那肯定没人会买。

所以艺术家也必须带有跨界与创新是未来关键的思维,艺术家也可以呈现原作与AI配合的创作,这样不但可以销售不同产品,也可以教导大众不同创作的分别与不同,无论是在价格或情感上,人类的制作与AI制做一定有区别性。

强化与观众互动

未来的艺术家将不再是单一的“画家”或“雕塑家”,而是能够驾驭新技术、跨界融合的“数字艺术家”。

同时,强化与观众的互动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策略。

随着艺术消费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注重“艺术体验”而非单纯的“艺术所有权”。

艺术家可以通过现场创作、艺术沙龙、工作坊等方式,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感。

此外,数字化艺术,如NFT和虚拟现实展览等,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展览和交易平台,艺术家通过这些渠道能够直接与全球观众建立联系,拓展市场。

成为品牌营运者

随着AI艺术的普及,艺术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净值客户和收藏家对艺术作品的选择不再仅仅关注其视觉效果,更看重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背景和独特性。作为回应,艺术家不再仅仅是创作者,更是一个品牌营运者。通过社交媒体、线上平台以及与观众的深度互动,艺术家可以为自己的作品打造独特的市场定位。

与此同时,“艺术+科技”成为了新的风口。NFT、数字藏品、虚拟现实展览等新兴形式的艺术正在迅速兴起。艺术家不仅可以通过NFT实现作品的溯源与分润,还能通过虚拟展览和数字艺术节等形式,突破地域限制,拓展全球市场。这些新的艺术形式不仅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创新,也使得艺术市场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AI艺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和创作者希望系统学习艺术创作的技巧和理念,这也能给予人们更深入对艺术的理解,从而能够区分真正艺术家的创作与通过指令应用AI生成的作品之间的价值差异。

所以艺术家千万不能忘记初衷,为何搞创作,创作的意义,这应是艺术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底线。

一定要记得,收藏家花钱投资的创作一定有他们一套的期望,有经济价值、体验和文化价值的追求。

未来何去何从?

艺术家对AI能替代他们,砸了饭碗的恐惧是肯定难免的,而且艺术家也要接受AI是肯定长期存在的。现在生存之道就是了解AI的功能,形成“人机共创”的另一种可参考的新模式,推动艺术教育,让收藏家理解纯艺术家创作与人机共创的区别。

在这个AI浪潮的推动下,真正的艺术家是会不断进化,创造出更具体验感、情感深度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再创另一个里程碑,那些没有内涵且太守旧的逐渐会被淘汰。

真正的艺术必须包含艺术家如何分享其人生旅程,所经历的精神和灵幻,而不是随便一个人可以用AI制造出来的一张漂亮又好看的印刷,那只能说是一副有体无魂的作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