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讲堂

谁来买单? 反思“艺术慈善”的错位/拿督庄学腾

近年来,艺术家捐赠作品支持慈善事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充满美德的善举,展现了艺术家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然而,在这丹青妙笔、翰墨飘香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长期存在的价值迷思!

在要求艺术家支持慈善团体的同时,社会大众和慈善机构似乎已经习惯性地认为,艺术家理应无偿奉献自己的作品。一句“为了慈善”,便将艺术家们倾注了无数心血的艺术品轻易地划归为“免费”之列。这种现象不仅引发了艺术界内外的广泛关注,也引人深思:在艺术慈善的链条中,究竟谁在为艺术买单?

变相剥削艺术家

一幅艺术作品的诞生,凝聚着艺术家大量的时间、精力与心血。从最初的灵感萌发、构思立意,到搜集素材、反复修改,再到最终的创作完成、装裱运输,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的投入。

正如人们常说的“台下十年功,台上十分钟”,一幅看似轻松挥洒的作品,实则是艺术家们长期学习、艰苦创作、不断积累的集中体现。然而,在当前的艺术慈善捐赠模式下,艺术家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他们的作品被慈善机构拍卖,所得善款用于支持公益事业,这无疑是值得赞扬的。

然而,在这种模式中,买家得到了心仪的艺术品,慈善机构筹集了善款,唯独艺术家,得到的往往只是一张感谢状,或是一个聊胜于无的参与证书。这种看似“三赢”的局面,实则隐藏着对艺术家劳动价值的漠视,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剥削。

更令人无奈的是,在社会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对艺术价值的认知偏差。很多人认为,艺术创作,尤其是中国书画等传统艺术形式,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他们轻描淡写地说:“唰唰几笔,几分钟搞定。”殊不知,这种论调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无知,更是对整个艺术家群体的极度不尊重。真正的艺术家,是将艺术创作视为生命,呕心沥血,方能成就精品。

需要经济支撑

此外,社会公众常常认为,艺术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似乎他们无需为生计发愁,可以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艺术创作同样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艺术家也需要生活,需要养家糊口。“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艺术家才能安心进行创作。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又何谈艺术的繁荣发展?因此,要求艺术家无偿捐赠作品,无异于变相地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所得。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获得应有的报酬,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如果一味地强调“慈善”,而忽视了艺术家的生存现状,最终只会导致艺术创作的凋零和真正艺术人才的流失。

共同改变艺术生态

要改变这种所谓不公平的现象,需要整个艺术生态系统的共同努力。

首先,需要纠正社会大众对艺术价值的认知偏差,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艺术创作的艰辛和不易。其次,慈善机构在运作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艺术家的权益,在追求筹款效果的同时,给予艺术家应有的尊重和补偿。

再次,需要规范艺术市场,打击假冒伪劣、哄抬价格等乱象,建立健全的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保障艺术家的合法权益。很多自称艺术家但并非专业而只把艺术当其生活中的一种寄托,坐享所谓艺术人生,多为退休或钱不是问题的社群。最后,艺术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对艺术家权益的保护力度,为艺术家争取更多的权益。

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面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艺术家们也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正名,为行业发声。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大众普及艺术知识,宣传艺术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创作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他们也应积极推动行业规范的建立,明确艺术家在慈善捐赠中的权益,并对慈善机构的行为进行约束。

艺术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侵权行为进行追究。艺术家应对自己有一定的信心和售卖计划,而不是突然挂画、展览就希望卖得好。

抵制不公平待遇

此外,艺术家们也应加强团结,共同抵制不公平的待遇。

艺术推广者,作为艺术家和市场之间的桥梁,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他们不仅要帮助艺术家推广作品,更要维护艺术家的权益,推动艺术生态的健康发展。买家也应该了解你们在买什么画,支持什么艺术家,虽然是为慈善,也应该为艺术家饭碗和自己的投资考虑,既然已经花钱,那就为全部利益相关者着想,给钱慈善,支持真正艺术家,买喜欢又有价值的画,传承下一代,推广艺术文化行业。

 

 
 

 

反应

 

CEO讲堂

艺术行业未来 人类、非专业与AI碰撞/拿督庄学腾

图/文|拿督庄学腾

随着时间推移,艺术行业一直在经历深刻变革。

从动物创作的艺术品到AI生成的作品,再到像香蕉贴在墙上这种挑战传统的现代艺术作品,艺术界的边界不断被重新定义。

艺术界的变化不仅引发人们对艺术本质的思考,也让我们开始质疑:人类艺术家的未来会如何?

艺术是否仍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载体,还是已变成一种炒作的工具?

1.非专业艺术家与艺术行业

过去,非专业艺术家尝试多种形式的创作,包括动物艺术。

例如,猩猩和大象的画作曾在市场上出售,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AI模糊创作界限

这些作品虽然不一定能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但它们确实挑战人们对艺术创作主体的认知。

今天,随着AI技术的发展,机器也开始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这进一步模糊艺术创作的界限。

2.AI艺术的崛起

AI艺术的出现使艺术创作变得更民主化。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AI工具生成出看似专业的艺术作品,这无疑为传统艺术界带来新的挑战。

模仿人类艺术风格

从某种程度上说,AI艺术确实能模仿人类艺术家的风格,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的创作能力。

但是,AI艺术缺乏人类情感和个人经历的投入,这使得它与人类艺术在深度和真实性上存在差异。

3.临摹与艺术标准

在中国传统绘画教育中,学生常被要求临摹,即模仿古代大师的作品,以此来提高技艺和理解艺术的精髓。

这种方法被认为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本标准和技巧。

如果AI也能临摹并生成类似的作品,从收藏家的角度来看,区分人类和AI创作的艺术品就变得更困难。

AI难以复制情感

然而,人类艺术家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能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作品中,这是AI目前难以复制的。

但如果是艺术家先输入其想法和情感,再吩咐AI创作,又怎么讲呢?

4. 香蕉贴在墙上:艺术?炒作?

2019年,艺术家毛里齐奥·卡特拉内(Maurizio Cattelan)创作的《喜剧演员》(Comedian)——“一根香蕉用胶带贴在墙上”在2024年苏富比拍卖会以高价售出。

这件作品引发广泛争议,人们质疑它是否真正算作艺术。

后来,这件作品的买家孙宇晨(Justin Sun),一位加密货币创始人将香蕉吃掉,这进一步加剧人们对其艺术价值的怀疑。

这种行为无疑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挑战,但也引发人们对艺术本质的深入思考:艺术是否仅是一种概念,还是需要具备某种实质性的价值?

5.艺术的未来:仍是人类情感载体吗?

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从洞穴壁画到现代艺术作品。

然而,随着AI艺术和概念艺术的兴起,人们开始质疑艺术是否仍是情感和思想的主要表达形式。

AI虽然能处理大量数据并生成看似创新的作品,但它缺乏人类独有的情感和个人经历的投入。

另一方面,像香蕉贴在墙上这样的作品则挑战人们对艺术的传统认知,引发关于艺术本质和价值的讨论。

结论:艺术未来之路

艺术行业的未来将会是多元化的,人类艺术家、非专业艺术家和AI创作将共存。

虽然AI艺术带来新的创作可能性,但人类艺术家的独特之处就是情感、个人经历和思想。

同时,像香蕉贴在墙上这样的概念艺术作品虽然引发争议,但也促进人们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艺术的未来不仅是创作本身,还包括它如何与观众产生联系,如何传达情感和思想,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人与人之间传达与沟通

简单来说,艺术根本就是人与人之间,创造者与收藏家的一种信息传达与沟通方式。

如今艺术家和AI都可以挂上一幅画或摆上一尊雕塑,成功与失败就看哪一方的沟通方式掏到买家的欢喜和信任。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