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孙子战市系列2:股市创富靠孙子(下篇)

深入则专,专则深入,两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世界杰出的投资者,都是专注和深入的,故能在股市操作,游刃而有余地。

专与深才能击败股市,这就是“主人不克”,“主人”指客军所要攻击的敌国,由于客军专注,就成为“锐军”敌国军队虽占有地利,仍无法战胜客军,“克”就是战胜。



对股票投资者来说,“主人”就是股市,投资者如果全力以赴的从事股票研究,使自己在“股市”这个原本陌生的领域,凭着深入的研究,洞悉其窍门,也必能做到“百战不殆”(谋攻篇)在股市虏获丰富的战利品。

对草率其事的散户,股市是坟墓,但对深通投资之道的投资者,则是金矿。股市本身是中性的,到底是坟墓还是金矿,全凭投资者的态度使然,与股市本身无关。

在进入敌国之后,客军首先要解决的,是军粮问题,士卒每天都要吃三餐,一天也不能拖延,客军既然深入敌境,则军粮根本不能来自本国,惟一的办法,是就地取材,这就是“掠于饶野”,“掠”就是抢劫,是“征粮”的代名词,“饶野”是盛产粮食的地方,这就说明了,客军所要攻佔的,必须是盛产粮食的地方,如果所攻占的是不毛之地,军队开进之后,缺乏粮食,就不战自败了。孙子曾说过“地有所不攻”(九变篇)就是指这类土地。

勿买无盈利股票

正如军队所要攻占的,必须是“饶野”,投资者所要投资的,也必须是盈利丰厚的股票或行业,如果投资者抱着投机的心态,所买的是连年亏蚀的股票或是前途黯淡的行业的企业,要取得盈利,难矣哉。



故没有前途的行业,不要进入,没有盈利的股票,不要买,这是散户必须坚持的原则。

“掠于饶野”的“掠”字用得非常传神,表示客军是抢劫或强征敌国民间的粮食,“野”字表示是民间,不是官方的粮食。所有股市的投资者,其实都在想尽办法,从股市“掠取”盈利。所不同的是,客军是“抢掠”,而是以强凌弱,在股市中,是公平竞争,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分一杯羹”,但喝到“头啖汤”的多数是“深入则专”的投资者。

客军在“掠于饶野”之后,就能做到“三军足食”。古代以左、中、右为三军,跟现代所指的海陆空三军不同。“三军足食”是说全体军队都有足够的军粮。股市是一个“饶野”,对于投资者来说,从股市所取得的盈利就可以做到“足食”——就是达到“财务自由”。

投资者在购买优质股,达到“财务自由”的境地之后,更重要的是要长期保住你的财富,使你以后都不再面对“钱不够用”的窘境,就好像军队在占领了敌国的领土之后,有了充足的军粮(三军足食的“足”字,就是财务自由,不仰赖他人)。就要懂得如何保住你的战果。

谨养勿劳忌草率

战场中的办法是“谨养而勿劳”,“谨养”就是注重休养,“勿劳”就是不要使士卒劳累,远道而来的士卒,吃得饱,而又有时间休息,就能恢复精力,这就是养精蓄锐,为更大的战役作好准备。

投资者在达到“财务自由”之后,应该“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也就是不要以为股市的钱容易赚,就草率的大乱买,由于所买者皆劣股,结果把所赚的都亏掉,打回原形,由“财务自由”重坠财务困乏的陷阱,这是投资者最常犯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持盈保泰,谋定而后动,投资要更谨慎,使自己的财务地位,由“财务自由”迈向另一个高峰。用孙子的话,就是“运兵计谋,为不可测”。“为不可测”是因为股市充满了变数,投资者要在“不可测”中前进,更要小心谨慎步步为营。

在一轮牛市中赚到钱的投资者,为数不少,每一轮的牛市都会创造一批新富,但这些新富能持盈保泰的并不多,多数是如山溪水、山上下大雨,洪水直冲而下,势不可当,但“易涨易退山溪水”,转眼间,洪水消退了,溪水又恢復“细水长流”,甚至枯竭。大部分股市新富亦如此,在牛市中大赚,就挥霍无度,而且胆大包天,逢股就买,结果又打回原形,殊为可惜。

要靠股市致富持盈保泰工夫的重要性,不在赚钱之下,甚至更重要。不懂得保护盈利的投资者,不可能在创富上更上一层楼。

反应

 

财经新闻

【视频】过关斩将·专栏成大卖点 冷眼创股市分析先河

【百年书刊人物访】系列3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掀起了媒体股市分析的路线,并通过华文报传递健康的股市投资文化,而这位基本面大师是如何与《南洋商报》结缘?

他又是如何开始撰写股票专栏?一切得追溯回半世纪前的一场千人“选拔赛”……

约60年前,全国上千人申请《南洋商报》的新闻班,最终只有300人获准进入第二圈的笔试,并再从笔试成绩中选出最后10位人选进入新闻班,而通过一系列严格考验的其中一人,就是冯时能。

那时马新分家,《南洋商报》一分为二,而大马的《南洋商报》需要大量编采部人员,因此开办新闻培训班来招揽生力军。

尽管求才若渴,但当时《南洋商报》的招生可说是相当高标,上千人申请,却只录取10人,而“冷眼”就是精挑细选的其中一人。

之后,“冷眼”开始修读新闻班,并在毕业后加入《南洋商报》。

搭上新经济列车

当时在怡保服务的他清楚知道自己必须有一门专业才能脱颖而出,恰巧我国当时正推行新经济政策,而要更深入全面地分析这政策,就得掌握股市的运作。

“新经济政策当初的目的是改善友族的经济地位,但这背后原因关系到英殖民政策及股市操纵,因此我开始大量阅读分析股市,甚至每晚都会阅读公司年报。”

成为这方面的专才后,“冷眼”认为自己或许可以书写成文,让华商可从中受惠,于是抱着试水温的态度开始写股市专栏,结果反应出奇的好,其中发行部更透露,每逢周五专栏出街时,总有不少人排队等着买一份《南洋商报》回家。

就这样,“冷眼”开启了华文报分析股市的专栏,引起了许多关注,也帮助了不少华裔,同时还为本报开创了一大卖点。

引领投资者关注基本面

不得不提,“冷眼”当年的股市分析专栏不仅开创了中文报先河,更解决了当时中文读者难以阅读英文年报和股市分析的窘境。

“基本面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当时中文市场没有人撰写,而我弥补了这个真空。”

那,为何其专栏会使用“冷眼”这个笔名呢?他揭晓道,原来这是在提醒自己与读者必须冷静分析,而他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得以“冷眼旁观”的姿态下笔,不受任何利益单位左右笔调的客观性。另外,他也希望读者能冷静观察及分析整个股市。

遇风波扛重责

由于当年的杰出表现,“冷眼”不断升职,并于1992年出任《南洋商报》总编辑。期间,他曾多次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

有一次,某编辑转载外媒一张邮票般大小的漫画,但因为内容涉及宗教敏感性,因此他一人扛下所有责任。又一次,因为某则广告出现了阿拉伯文字,他也因此遭问话。

正因为他当初默默地扛完所有责任,《南洋商报》才得以在那个还需要每年申请执照的年代,免去被吊销执照的厄运。

如今,“冷眼”早已退休,看着《南洋商报》顺利进入100周年,他自觉当年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提倡健康投资文化

尽管已从新闻线上退下来,然而“冷眼”仍不时在本报提供股市相关的讯息,与读者分享健康的投资心得。他也曾先后出版股票投资相关丛书及举办分享会,吸引上千读者前来聆听,全场爆满,堪称华文报界极为罕见的盛况。

更重要的是, 他也一直通过其文字分享,提倡健康的投资股票文化。这也是为何,每每有人利用其名义开课或试图进行股票操纵时,他不仅第一时间出来澄清,更多时候,他对此痛心疾首。

“南洋人”情深义重

回首在《南洋商报》这30年,他心存感激,因为本报让他有机会发挥所长,同时也提供平台让他推广健康的股市投资理念。在访问期间,他更不时称自己是“南洋人”,尽显对本报情深义重。

也因为他的用心,《南洋商报》的财经内容得以在一众华文报中显得极具权威性与公信力,而本报的财经路线也能走得更稳健及迈向卓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