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政府看好数据中心 放眼年杪进账36亿

(吉隆坡13日讯)数字部长哥宾星指出,政府设下目标,希望数据中心行业在今年杪为国家带来36亿令吉收入。

他说,数字部今年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几项旨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的策略支持这个愿景。

他今天在西门子数据中心大会上表示,内阁最近批准数据中心规划指南(GPP),这是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划一及简化利益相关者的审批流程,推动国内数据中心的有序发展。

“这项指南旨在规范和简化利益相关者的申请和规划审批流程。”

指南完善产业生态

哥宾星说,通过提供明确的场地规划指南和程序,这可促进有利的投资环境,同时确保有效分配资源。

他指出,该指南不仅提高经商便利,也能完善整个数据中心产业生态系统。

他强调,这种方法可维持工业增长与社区福祉之间的平衡,因为位于住宅区附近的数据中心需要缓冲区,以减轻噪音干扰。

数字部聚焦永续发展

另一方面,他说,永续发展将是数字部今后的工作核心重点。随着云服务提供商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负责的实践,我国认识到推进与数据中心相关永持续发展倡议的紧迫性。

“我们刻在积极提高可再生能源产能,以满足供应商日益增长的需求。绿色通道等举措旨在简化电力审批,同时在国内的数据中心推动永续发展实践。”

他说,政府也制定能源使用效率(PUE)及水使用效率(WUE)新指南,为今年的新数据中心设定最低永续发展要求。

他指出,政府在建立一个全面数据中心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鉴定并弥合可能阻碍投资和增长的差距。

他认为,当前面对的主要挑战包括发展强大人才库、加强超大规模之外的云服务产品、改善IP主干网和海底电缆容量,以及增加获得预制资源的机会。

“展望2025年,我们预计数据中心将取得重大发展;仅是雪兰莪,明年就将有约17个新数据中心投入运作,我们正在为电力需求的增长做好准备,电力需求将从目前的990兆瓦增至2029年的1400兆瓦。

“这项增长凸显策略规划和行业参与者之间合作的重要性,确保我们的基础设施能够永续支持数据中心的扩张。”

国能:电力储备充足

国家能源(TENAGA,5347,主板公用事业股)总执行长拿督梅格贾拉鲁丁表示,我国过去几年电力储备充足,因此有能力应对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

“国能已经规划建设新发电厂,以应对数据中心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

他认为,数据中心数量的增加为国能创造了商机,加速国能从传统发电模式转型至混合发电模式,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为数据中心提供清洁能源。

他透露,目前国内主要的数据中心聚集地包括柔佛士年纳、努沙再也,以及赛城。国能计划升级基础设施并提高发电能力,以满足未来需求,助推数字经济发展。

他分析,数据中心的电供需求非常重要,它有助于降低每单位的电费,协助管理电供生态系统。

梅格贾拉鲁丁是在“马来西亚准备成为亚太数据中心枢纽”小组讨论会上这么表示。参与讨论嘉宾包括数字经济机构(MDEC)总执行长阿努亚法利兹及国家水务服务委员会(SPAN)主席查尔斯。

电费廉宜占优势

另一方面,阿努亚法利兹说,目前国内共有53个数据中心已投入运作,以及24个数据中心处于兴建阶段,投资总值达240亿美元(1068亿令吉)。

他表示,我国当前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完善,让大马有望崛起成为亚太数据中心枢纽。

“我们提供廉宜的能源,每千瓦时(kWh)为0.10美元,反观新加坡则是0.27美元,因此大马绝对有能力接受来自数据中心的投资。”

查尔斯促强制用替代水源

另外,查尔斯呼吁政府严格审批高耗水数据中心,并强制使用替代水源,如再生水和雨水。

他指出,国内81%的饮用水来自河流,而数据中心大量使用饮用水,已对水供管理构成严峻挑战。若现有模式持续,行业恐难以实现永续发展,甚至影响整体水供。

他举例,美国加州要求微软、亚马逊等数据中心至少50%用水来自替代水源。

为应对数据中心的高用水量,国家水务服务委员会正推进赛城、汝来、新街场及新山的4个再生水项目。

查尔斯强调,政府在审批新数据中心时应谨慎,综合考虑新工业及人口增长对水供的影响。

视频推荐 :

 
 

 

反应

 

财经新闻

数字部推公共领域AI指南

(吉隆坡27日讯)数字部推出公共领域人工智能适应指南,为各政府机构提供参考,确保人工智能科技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更加规范、负责任和高效。

根据数字部文告,这份指南由国家数字局与数字经济机构(MDEC)合作制定。

指南涵盖人工智能伦理原则、风险管理、实施方法等内容,并提供自查模板,帮助政府部门评估人工智能的使用范围和影响。

数字部长哥宾星今日在推介仪式上强调,政府希望通过这份指南推动公共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人民,提高行政效率。

国家数字局表示,这项举措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符合永续数字政府,推动国家数字化的愿景,希望建立一个更智能、更包容、更以人民为中心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