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监管严选择少·禁美元买卖 大马加密币热不起

独家报道:何燕羚
(吉隆坡2日讯)随着比特币一举冲破10万美元(约45万令吉)后,国际加密货币市场一片欢呼雀跃,但为何仍无法激起大马交易市场的“热情”?
原因是被许多绊脚石阻挡前路了。这包括监管机构管制太严格、投资选项极少、不获准美元买卖、投资者认知不足等,加上投机者皆绕道,只能沦为投资者“套利兑换本币”的交易平台。
加密货币予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它可让投资者一夜暴富,亦足以倾家荡产,风险极高,可谓投资市场“又爱又恨”的资产投资项目。
先不谈加密货币终究是否黄粱一梦,它确实是势不可挡,而如今拥有6个合法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的大马,会否也顺势“插上一脚”,加入这场疯狂盛宴?
其中一家获得大马证券监督委员会认可的合法加密货币交易平台Torum国际(Torum International)创办人吴承珅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这一言难尽,原因在于我国现在处于“监管与保护”间的拉扯中……

市场普遍分析,加密货币在未来5至10年将持续呈上涨态势,属于加密货币的天下逐渐成型,但大马被认为似乎还没准备好抓住这股浪潮。
合法加密货币交易平台Torum国际创办人吴承珅说,大马加密货币监管框架的严格度在全球数一数二。国内只有15至20种加密货币能合法交易,一般国际交易所的币种则是多达500至1000个。业者多次尝试把更多币种带进大马,但都被监管机构拒绝。
“当初我们花了15个月才申请到交易执照,原本要求提供的服务,最后只有一半服务获批准。例如100项服务中,最终仅能提供市场50项,我国在监管方面非常严格。

吴承珅:交易所的经营执照申请耗时,需长达15个月,无法接上国际的发展步伐。
可供交易项目太少
“严谨的监管确实能为投资者提供最大保障,但同时也扼杀了市场应有的创意。”
吴承珅指很多投资者不解为何难以引入更多币种和服务,他也深感无奈,并非不想,而是监管机制下不容许:“一个这么小的交易市场,服务选项又少,资深投资者是不会选择来马。”
他认为,大马加密货币交易所最大“用意”是提供合法提现的平台,意指投资者要把投资于海外的加密货币兑换成令吉,就会“挪回来”大马交易所,通过平台转换成令吉套现。
仅19种加密货币获准大马交易:
Aave (AAVE)
Curve DAO (CRV)
Maker (MKR)
Synthetix (SNX)
Stellar (XLM)
Bitcoin (BTC)
Ethereum (ETH)
Avalanche (AVAX)
Polygon (MATIC)
Bitcoin Cash (BCH)
Ripple (XRP)
Litecoin (LTC)
Solana (SOL)
Chainlink (LINK)
Uniswap (UNI)
Cardano (ADA)
Polkadot (DOT)
Cosmos (ATOM)
Worldcoin (WLD)
投资意识低 尚需保护伞
吴承珅说,以大马现有监管力度来看,市场发展缓慢,同时会继续以投资安全为导向及不敢于冒险,难以迎接或拿下未来的趋势。
不过,他理解监管单位的做法,因国内的投资成熟度很低,仍需要很大的保护伞。
举例,ChatGPT之父奥尔特曼早前推行的世界币(Worldcoin)也来到了我国,为吸引投资者目光,用户只要下载应用程式,再通过线下的“Orb”虹膜扫描仪器扫描个人虹膜信息注册,就可免费领取53.8个世界币,价值550令吉。
为了一笔不小的“意外之财”,世界币用户数量每天快速增加,成为Google Play商店最受欢迎的免费应用下载榜榜首。
吴承珅对此说:“这就是为何监管机构管制严格,人们并非‘想’投资世界币而开户,是被‘免费送币’吸引,反正送钱,不拿白不拿,完全没想到虹膜扫描所涉及的隐私和防患风险。”
投资者易受诱骗
由于市场上仍存在未注册的交易所,投资者易于受高收益诱惑所骗,加强对公众的风险教育,推广合法平台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整体而言,各造既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而忽略隐私风险,也不能矫枉过正,失去获得红利的机会。数字信息革命的到来,也意即数字加密资产是未来趋向,法规需不断演化推进。
证券监管框架不适加密币
股票的监管机制框架,不适合套用于加密货币交易市场,业者认为,这是两码子的事。
吴承珅直言,证监会的成立旨在监管股票市场,所以当加密货币交易所落实时,很多监管等法规都是参考股票市场现有框架。
“其实这并不适合,两者是不同的投资类型,加密货币是新兴投资,须有属于自己的框架和定位,股票市场那套不行。”
受限令吉交易
他坦言,新加坡等其他国际交易所的投资框架都走在前端,大马慢太多。
“创意是需要冒险,而国内监管机构并不愿承担过多风险,进而限制了市场发展速度。”
询及我国要如何加速发展?吴承珅说:“很难,再多的建议都枉然,因我们有结构性的问题未解决,试问一个无法以美元交易,只能令吉买卖的市场,能有多大吸引力?”
他指传统市场如外汇市场,也无法做到美元交易合法化,加密货币市场更不用多说了。
他所言正是,政府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在1998年落实令吉禁止岸外交易管制,26年后的今日仍未解除。
失败币种比成功多
失败的加密货币比成功的多,这除了考验投资者眼光,运气也不能少。
加密货币投资市场内,什么奇迹都可能出现,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一夜暴负。从技术上讲,加密货币价格完全可崩溃至零,就像2022年引起轩然大波,被喻为加密货币“茅台”的LUNA币,价格一度跌到0.0001972美元,趋近于零,而1个月前1枚LUNA币还值119.18美元(约537.31令吉)。
吴承珅说,不少加密货币刚推出时收获好评及受到投资者最棒,价格被一路推高,但也会在一年半载热潮退下后,价格可能下跌至近零。
他指不管怎样,加密货币仍有其“基本价值”,不会崩至零然后消失,最坏结果也许跌至10美分或20美分。

傅集成:法规需更全面,包括未注册和境外运营的交易平台都应受到监管。
仅6家合法加密币交易所
虽然加密货币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了210亿令吉,但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加密货币,在我国不具法定货币地位,亦非由政府(国家银行)发行。
根据2007年资本市场与服务法令和2019年数字货币与数字代币法令,加密货币被视为“证劵”,受到证监会监管,至今仅6家加密货币交易所(DAX)获准在国内营运,有限制交易小部分加密货币。
这6家交易所为:
-HATA数字(HATA Digital)
-大马Luno(Luno Malaysia)
-MX全球(MX Global)
-SINEGY DAX
-Tokenize科技(Tokenize Technology)
-Torum国际(Torum International)
须谨慎评估交易平台
资深特许税法顾问傅集成说,对于投资者在未经证监会监管和注册的平台上交易加密货币,须谨慎评估该平台是否受到其他国家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以及其合法性和真实性。
他表示,若投资者在国外的交易活动被任何相关执法机构调查资金来源时,必须能提供交易记录等相关证据,以证明资金来源的合法性,确保遵守反洗钱(AML)和打击资助恐怖主义(CFT)法规。
“随着加密货币交易所成为骇客攻击的目标,各国已开始要求交易所加强网络安全措施,定期进行安全审计等,包括大马的注册交易所在内,但对于未注册或海外平台,监管层面难以控制,资金安全仍存在隐患。”
杜绝非法活动
法规仍待完善
随着加密货币不断发展,加上相关立法尚不健全下,越来越多不法分子利用作为洗钱的工具。国内法规有必要全面覆盖至未注册和境外运营的交易平台,以防范非法金融活动。
监管框架不完善
傅集成认为,我国在加密货币市场的监管框架尚不完善,目前主要针对注册交易所,但未能有效延伸至未注册或境外平台,这或引发非法活动的更大风险。
“现在的反洗钱法规虽然适用于加密货币交易,但加密货币的匿名性和跨境特性,可能削弱其执行效果。”
他说,尽管大马的监管框架已初具规模,但在覆盖范围、技术手段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以更全面防范加密货币被用于洗钱和非法交易。
防堵漏税 三机构布防
即使在境外平台交易的加密货币,内陆税收局也能通过先进技术追踪信息,及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数据征收漏税,投资者休想逃税!
傅集成说,根据1967年所得税法赋于内陆税收局广泛税务稽查的权限,可要求納税人提供相关交易数据,证明资金来源和交易盈利表等。
他指出,大马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资本利得税后,根据1967年所得税法令第4(aa)条文,当特定纳税人售卖或转让“资本资产”时所带来的收益必须缴税。
所谓“资本资产”的定义为:
(a) 位于大马以外的动产或不动产(包括其中任何的权利或利益),或;
(b)位于大马的动产,指我国境内成立的未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股权(包括其中任何的权利或利益),由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信托机构或合作社所拥有。
每项交易须交税
傅集成指就目前的法律而言,加密货币被视为“证券”及“商品”,属于“动产或权利与利益”,而在外国投资的加密货币可归纳为“资本资产”,因此特定纳税人在海外投资的加密货币,所汇回国内的资本收益,是必须缴税。
他说,加密货币交易的税务问题有一定复杂性,参与者可寻求专业税务律师的建议,以评估投资及税务风险。
随着大马今年的加密货币交易总值预计将达到1.44兆令吉后,国内三大机构即内陆税收局、大马皇家警察及大马网络安全机构(CSM),早前联手展开“代币行动”(Ops Token),以遏止加密货币的漏税问题。
内陆税收局总执行长拿督阿布达立已强调,任何在大马参与加密货币交易的个人都须缴纳所得税。

廖为瀚:本地约有100万名加密货币投资者。
未成熟但成长中
大马投资者破百万
加密货币投资正处青少年的成长阶段:未完全成熟,但逐渐成长中。
Halogen资本(Halogen Capital)创办人兼总执行长廖为瀚如此形容国内加密货币市场现有发展状况。
他说,数据说明一切,相较传统股票交易市场超过300万名投资者,我国也已有超过100万名加密货币投资者,并有多个受监管的交易所,甚至还有获许可的基金经理提供加密货币产品,这都是在5年前不曾预想过会发生的“发展”。
他认为,加密货币不应被视为“赌博”,按照过去10年来看,加密货币的增幅达300倍,市值超过11兆令吉,投资潜力不容小觑。
Halogen资本是国内首家获颁执照的数字资产基金经理公司。
“我们注意到,在这行业中,多数受监管和合法机构都有在使用先进的网络安全工具。然而,许多骇客事件往往是因为投资者通过短信、恶意链接或电子邮件泄露了账户信息、密码或私钥(private keys),让骇客有机可乘操纵了投资者的户口。”
廖为瀚听太多关于未受监管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丢失投资资金的事件,或因“和朋友一起投资”,导致巨额损失的案例。他认为投资者最好选择受监管的交易平台或委托持牌的加密货币基金经理。
“整个生态系统皆需要加强,包括对投资者的教育。”
视频推荐 :
【股势先机】比特币破11万美元 加密市场迈入新时代/陈进融

在全球投资者瞩目之下,比特币价格于2025年5月8日正式突破每枚十万美元的历史大关,进而在22日更上一层楼突破11万美元创下新高。
此轮上涨不仅推升比特币市值突破2.22兆美元(约9.5兆令吉),更标志着加密货币正从投机资产,逐步迈向制度化、全球化的新阶段。多项宏观经济与政策性因素交织下,市场正重新评估比特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市场情绪与结构性共振
根据CoinDesk和TradingView的综合数据显示,比特币价格在亚洲交易时段中段越过10万美元,几天后,比特币在亚洲早盘一度上涨2.2%,触及11万707美元,随后略有回落。
在短短一周内,比特币从9万3000美元攀升逾18%,成交量亦同步放大。
市值方面,比特币目前总市值已达2.22兆美元,几乎等同于全球第三大市值公司苹果公司的75%。与此同时,以太坊等主要加密资产亦同步走强,整体加密市场总值重新站上3.5兆美元(约15兆令吉)关口。
此一时刻,对于整个数字金融生态而言,是具象征意义的转捩点。

推动因素一:宏观经济结构再调整
近期,比特币价格上涨与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密不可分。
首先,美国与英国于5月初达成新一轮自由贸易协定,在避免关税加剧的背景下,成功稳定全球市场情绪。美国通胀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上涨2.8%,低于预期的3.1%。
投资人普遍预期,美联储可能提前于第三季度降息,为风险性资产带来正面推动。
比特币长期以来被部分投资者视为“抗通胀资产”,尤其是在货币政策宽松周期中,其市场表现往往领先传统资产。此外,在高利率环境逐步告终的前夜,比特币作为全球流动性回归初期的“流动性接受者”角色,再次被验证。
推动因素二:机构资金重新涌入市场
若说2020年代初期的加密市场仍属散户主导,那么现阶段的突破更多来自机构投资者的坚定布局。
2025年5月6日,战略投资公司Strategy Group正式宣布购入1万3390枚比特币,总值约13.4亿美元(约57.6亿令吉)。
该集团执行长在公开信中表示,“比特币是数字时代的主权资产,亦是新一代央行储备替代品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inbase近期被纳入标准普尔500指数,被认为是传统金融市场首次将“加密资产基础设施平台”纳入主流指数体系。此举对于金融机构及养老金基金而言,意味着加密资产配置门槛进一步降低。
贝莱德、富达(Fidelity)、ARK等重量级资产管理机构,也不断通过ETF及衍生商品参与比特币市场,提升了整体市场的深度与稳定性。
政策层面:“国家战略资产”定位推动信心
今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指示财政部与美联储将比特币列为“战略储备资产”,并纳入美国数字主权资产储备框架。
该行政命令的主要目标包括:
●探索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储备效能;
●支持美国境内矿业合法化与绿色能源融合;
●推动美元稳定币与比特币的支付协同机制。
此项政策对市场具有重要的信号意义。长期以来,加密资产因政策不明朗而承压。而当全球最大经济体以“国家战略”的高度承认比特币存在价值,其间接提升了全球市场的信任与资金流入。
与此同时,欧洲央行、日本金融厅亦陆续表示将对比特币展开“中立且开放”的研究和评估,为未来监管路径铺路。
市场展望: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面对十万美元的整数关口,不少分析师提出,市场已逐步迈入“制度化交易阶段”,即价格走势不再单一依赖散户热度,而是受资本配置、政策路径与宏观指标共同主导。
摩根士丹利技术分析团队指出,比特币若能站稳十万美元以上,下一目标位将集中于11万8000至12万5000美元之间。但亦有观点认为,当前技术面已处超买区域,不排除短期内出现调整压力。
另一方面,美国国会正审议《GENIUS法案》,该法案若获通过,将确立对稳定币发行商与加密交易平台的统一监管规则。届时,整个市场的合规化预期将进一步增强。
潜在风险:泡沫重现或系统性风险?
值得强调的是,在乐观情绪之下,仍有声音警示:比特币并非无风险资产。
首先,其波动率依旧高于传统股票、债券市场,单日涨跌幅超过5%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若宏观预期反转,如美联储意外延迟降息、地缘冲突加剧等,可能迅速引发回撤。
其次,资金高度集中于大型平台(如Binance、Coinbase),若出现黑天鹅事件,或引发市场系统性风险。例如,2022年FTX暴雷事件即是前车之鉴。
再次,加密货币依旧面临监管不确定性。若出现监管逆转、政策高压,亦可能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严重打击。
结语:从数字资产到数字秩序
比特币突破十万美元,远非仅是技术图表上的新高点。它更象征着数字资产正从“另类投资”逐步演变为“制度型金融构件”。
在流动性环境重塑、全球货币博弈、新一代技术变革背景下,比特币可能成为国家金融战略、跨境结算与主权数字资产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然而,越是接近主流金融体系,比特币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制度规范也将水涨船高。如何在“去中心化”与“制度合规”之间取得平衡,将决定比特币下一阶段能否真正站稳“全球价值锚”的地位。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