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电动车价高不可攀? 盼引进中国车打破“太贵”迷思

【电动车暂难成主流】第2篇
独家报道:林秀芳

首部10万令吉以下的中国产电动车Neto V于5月初在大马市场推出后,人们看好低价将拉低购买电动车的价格门槛,市场放眼日后或有更多售价低于10万令吉的新款电动车引入我国。

市场认为这有助带动民用电动车销量,进一步激励后备资源如充电桩的发展。民用电动车销量增加,也有利于加速为推广商用的电动交通工具铺路。

实际上,我国电动车起步最早,但是发展步伐却被邻国远远抛在后头,普遍认为其主因是我国作为石油生产国,燃油价格低廉,其次是后备资源——充电桩不足所阻挠。

对于发展龟速,业界申诉,普遍认为电动车“价高”才是拦路虎,国内无论民用或商用电动车价都高不可攀。

业界期盼诸如上述的中国电动车被引入,可打破人们认为电动车“价高”的迷思,加速带动国内电动车销量与充电桩的建设。

大洋远通(OVH,0220,创业板)再生能源与电动车部门顾问莫金明对《南洋商报》表示,中国电动车的低价门槛或加速颠覆我国电动车的销量,甚至缩短电动车扩展在国内汽车市场市占率版图的期限。

他指出,我国电动车起步早,当时主要引进欧美国家的电动车款,电动车在最初开发阶段,由于需要动用大量研发经费,以致生产上一开始皆优先走高端路线。

“鉴于此,相信人们因国内引进的欧美电动车款售价太高(介于30万令吉至40万令吉),而对电动车留下‘高端’的印象。

比亚迪3个月售千辆

不过,他说,随着森那美(SIME,4197,主板贸服股)近期将中国品牌电动车比亚迪(BYD)引入我国市场,又以低于一半的价格,即15万令吉之间的价位销售,短短3个月里,就取得1000辆新车销售的纪录。

“这似乎在反映,我国消费者对电动车是有一定的需求的,不论是基于环保、追求潮流,抑或其他原因。”

莫金明认为,一旦中国电动车打破“高价”迷思,未来相信将进一步激励国内电动车销量,不排除短期内或加速扩大电动车在我国车市的市占率。

他以泰国为例,该国电动车甚至以低于10万令吉价格销售,鼓励人们转换传统燃油车至电动车。

“尽管大家可能质疑充电成本不比添油成本低,但是,电动车在塞车情况下,绝对比燃油车更节省成本。此外,当人们崇尚节能减碳时,电动车肯定将成潮流,预计10年内或成为市场趋势。”

1电动=4燃油
欧新能源货车难抢市

至于欧洲汽车品牌如马赛地、沃尔沃等所研发的电动货柜车款,据悉,1台电动车货柜售价足以换取4台的燃油货柜车,市场寄望首相访华后,可为我国引进更多中资品牌电动车,以促进竞争,甚至惠及商用的电动运输工具。

维修保养费吃不消

大马货柜运输协会(AMH)主席徐殖詠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直言:“欧洲品牌高价电动车,别说购车成本高昂,未来维修保养费也让业者吃不消。”

他说,商用电动车成本过高也是不可行的,因成本最终将转嫁消费者,再者,国内消费者环保意识仍不如欧美消费者高,欧美人民甚至愿意为高价的环保理念买单,但国内消费者还需一段长时间的教育才可行。

“我听闻明年会有更多民用电动车款被引入我国,希望有助削弱电动车高企的价格,包括商用电动运输工具。”

他指出,目前市场皆寄望首相拿督斯里安华访华后,可为我国引进更多中资品牌电动车,从而协助拉低高不可攀的电动车价,包括相信这也将惠及商用电动运输工具。

“据了解,明年电动车的车款会更多元,而且售价将出现大幅下降情况,甚至有中资汽车制造商将引进售价低于10万令吉的电动车,这无疑将激励电动车市场的销量。”

西港购入2电动货车
后备资源不足引诟病

据闻,巴生港口西港业者甚至还为此充当先锋带路,优先引进2辆电动货柜车,以及在港口区内安装充电桩设施,以激励更多运输业者使用新能源运输交通工具,惟也暴露了后备资源的不足,无法达到鼓励效果。

徐殖詠说,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确定环境、社会责任和企业治理(ESG)方针后,巴生港口也一直积极配合实行绿色港口管理措施,当中一并涵盖往来港口路线的货柜运输业。

他指出,西港业者号召和鼓励更多大公司参与节能减碳计划,也设定2025年达致零排放的目标,即通过绿化活动来抵消所排出的碳排放量。

“不过,若要在2030年达致减少45%碳排放量目标,商用电动车绝对是最佳选择,但上述鼓励却碍于成本过高,以致业者难以在合理成本上实践。

“再说,这同时也暴露我国电动车的后备资源的不足,以致电动车推行多年,迄今不仅受电动车‘高价’拦路,也被充电桩不足绊脚。”

他说,为达致环保目标及对应能源危机等问题,政府唯有求其次,鼓励交通运输业者采用替代燃料——生物柴油,但我国至今仍在采用B10生物柴油,相对邻国印尼已在推行B20生物柴油。

推高运输成本

他补充,国内拥有1万6000辆注册货柜车,一旦政府强制将B10生物柴油转换成B20生物柴油,那么每台重型车还需耗费一笔资金安装过滤器;另外,政府也规定明年将全面提升使用Euro 4燃料,国内货柜车却需要另添加10%清洁化学品,才能达到保护引擎和环保的目的。

“这无形中也推高交通运输的成本,加上过滤器货源短缺,因此还需要一段过渡期,好让业者按照政府的策略,要么安装过滤器,要么逐渐淘汰旧款货柜车,改用新能源的交通工具,包括电动运输交通工具。”

民用可带动商用

民用电动车普及肯定有助解决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尤其困扰人们多时的充电桩,同时也会鼓励更多企业使用电动运输交通工具。

徐殖詠表示,目前电动车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充电桩不足,民用电动车至少还可以在家充电,但商用运输交通工具就无法享有此便利,这也导致业者至今不愿冒险购入电动货柜车。

“与燃油车相比,充电耗时也是一个大问题,毕竟时间就是金钱,而且商用电动车需要大范围的充电桩,以满足多名司机同时充电的需求。”

他认为,再一个大问题是充电桩的距离路线,由于目前电动车的电池旅程一般为300公里之间,为此,对企业而言,至少每300公里之内,都必须有足够的充电桩设备,才能让他们安心出行,不必担心失去续航力。

高旅数电池物有所值

商用电动车竞争激烈,当中,欧美以高旅数电池为卖点,相对的,中国吉利汽车制造商甚至提出换电池的概念,以吸引运输业者引入。

徐殖詠表示,目前,欧洲、日本、中国都已开发本身的商用电动车,比如电动货柜车、客货车、巴士等,其中,又以欧美国家的电动货柜车技术最先进,其电池的旅数相当高,大约介于500公里至800公里之间,对交通运输业而言,肯定物有所值。

“这尤其有助缓解充电桩不足的问题,旅数越长,就越能保障行程不受阻。”

吉利推换电池概念

他说,不过,吉利汽车制造商近期则推出提供商用电动车换电池的概念,据了解,厂家以租借电池方式运作,车主在用完电流后,就前往站点更换,所需时间就几分钟而已。

“实际上,对于商用车而言,有关方式是行得通的,因为司机可以节省充电的时间,不过,唯一问题是需要有足够的换电池站点,而且间距不能太远,毕竟电池耐力也只有300公里旅数而已。”

他补充,在可解决上述问题情况下,对企业而言商用电动车绝对更实用,包括省却更多维护维修的时间和费用。

“众所周知,电动车没有引擎和变速箱,司机不用定期定时往维修检验,这肯定能减少各种不便和麻烦。”

特斯拉设快充桩
其他品牌也受惠

对于充电桩,莫金明认为,电动车领头羊特斯拉(TESLA)在我国安装超级充电桩网络,不仅惠及其他品牌电动车,最终也将有助带动我国电动车的销售市场。

他表示,说白了这也就是一款接头设计独特的直流快充(DC)充电桩,与苹果手机商业策略相似,即凸显本身品牌,推出属于自家的插座接头设计。

“不过,若其他品牌的车主能拥有衔接的接头器,也一样可用它的充电桩。换言之,将有助带动国内电动车市场。”

直流充电仅一小时

莫金明也指出,目前充电速度胥视电池容量及充电桩的安装设施,一般家里的充电器属于小容量设施,即只有11仟瓦速度,以致需要耗长时间充电,比如10个小时之间。

“此前,国内安装的充电桩多数为交流(AC)慢充充电桩,不过,未来则以直流(DC)快充充电桩为发展趋势,后者一般约1小时便可充满电池,到时人们可能很快就接受电动车产品。”

明日预告:燃油车“寿终”前,传统汽车相关行业将受侵蚀……

相关新闻:

【独家】充电站少·车价偏贵 电动车暂难成主流

视频推荐 :

ADVERTISEMENT

 
 

 

反应

 

北马

槟市厅取缔违规轿车 17万购车牌辨识电车

(槟城11日讯)槟岛市政厅将购买一辆价值17万令吉、备有“自动车牌辨识”(ANPR)功能的电动车,做取缔违规轿车用途。

这辆电动车通过车上的ANPR录像机,扫描轿车车牌后,通过车上的手提电脑,读取车主资料。一旦发现有关车主违规,如没有缴付停车费、拖欠罚单等,官员可直接通过手提电脑开罚单取缔车主。

槟岛市长拿督拉占德兰说,市政厅购买上述电动车,主是为朝向打造槟岛成为智能城市的目标迈进。

“市政厅在线投诉系统,使用ChatGPT聊天器,回复民众投诉。”

拉占德兰今日提呈槟岛市政厅2025年财政预算案时,发布上述消息。

25万购罗里拖车

另外,他说,市政厅明年将耗资25万令吉购买罗里拖车,减少道路交通阻塞,同时会增聘交通巡逻员、加购拖车和4辆250cc马力的巡逻摩托车,共耗资60万令吉。

他说,槟岛市政厅将准备100万令吉拨款,使用卫星技术检测树木的健康状况。同时,市政厅也准备110万令吉拨款,用来进行树木清查工作,以有效管理和提升槟岛的树木安全。

他说,市政厅为了槟岛成为低碳城市,今年已种植了16万6892棵树。

“该厅明年将拨出1720万令吉,发展9项智能城市的应用程式,包括在8个策略性地点安装电子资讯看板,提供空气污染、气候、空气湿度等指数。该厅也将购买2台沙滩垃圾过滤器,以清理沙滩垃圾、烟蒂等垃圾。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