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仅医院与保险公司得利 医保共付保客付更多

独家报道:廖梅芳
(八打灵再也30日讯)专家认为,即将于9月开跑的医疗保险共同支付(Co-payment)选项,不能单纯只看眼前,保单持有人入院接受治疗及支付医药费时,才能权衡其中利弊。
鉴于私立医院医疗费居高不下,即便保费减少,保单持有人需负责的部分医药费也不见得会减少。
马来西亚普通保险代理员公会(PERWAKIM)主席鍾国威直言,在共同支付概念下,只有私立医院和保险公司得利,这里没有渔翁得利之谈。
他以一项4万7000令吉的膝关节置换术医疗帐单为例,指假设保单持有人需要承担20%费用,那么他就需付9400令吉。
“目前大部分人只看到共同支付能够降低保费,但没有想到入院索赔时,所需负责的开销比重。我认同这个保单特性有助降低保费,不过医疗开销只会涨不会减。因此,我坚信管制私立医院收费才是最务实的。”
鍾国威接受《南洋商报》专访,对即将在今年9月实施的医疗保险共同支付选项,提出上述看法。在场陪同的是马来西亚普通保险代理员公会会员吉温德达拉兹。

鍾国威(左)和吉温皆强调,必须正视沉重的医疗费问题。
保费上涨断保增加
国家银行于7月初发布文告,宣布9月1日开始,保险公司和回教保险公司必须为消费者提供具共同支付功能的医疗保险,此举看似对消费者百利无一害,实际是为了停止市场的恶性循环,避免最终的两败俱伤。
落实共同支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近年来,保险公司频繁调涨医疗保险保费,导致投保人逐渐吃不消,断保人数节节上升,情况越趋恶化。
其中,保费不断上涨,除了医疗收费日益昂贵推高索赔所致以外,投保人也必须改掉申请索赔的坏习惯。
医疗保险犹如“集成基金”(pool fund),一旦投保人的“集资”(保费)快用完(索赔),保险公司就会要求投保人提高保费。
医药费减保费自然降
针对私立医院医疗费,吉温说,医院投资在先进的医疗设备,这么多年来,还是继续征收昂贵的费用。其实医院方面,可以在这方面有所管制。
鍾国威指出,医药费降低,索赔减少,保费自然就会降低。
他觉得目前有关共同支付特性的医疗保单,大家只看到很表面的,需深看才明白。
他说,保单持有人只有在入院治疗后才会了解共同支付下的付费重担,因为在庞大的医药开销中,需要自掏腰包负责的部分医药费也很沉重。
他补充,共同支付其实并非什么新概念,之前早已存在。
鍾国威认为,医疗保单的共同支付选项,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购买更便宜或更低成本的医疗保险。
他说,医疗费上涨,投保人可能负担不起(共同支付),而转去政府医院求医,这无疑进一步加重公共医疗系统的负担。
他补充,共同支付可能不是有效方案,且促成一些人不愿意购买医疗保险。
他强调,人们改变生活方式和采取预防措施,有助降低医疗成本,投资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更胜于推行共同支付或提高保费。
医疗通胀率每年15%
鍾国威指出,医疗通胀率每年约为15%,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药品和医疗用品都来自外国,再加上令吉贬值,导致医药供应商提高价格。
他说,看诊费、手术和手续费受到监管,但医院供应和服务的医疗费用不受监管。
他认为当局应跟私立医院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尽管有人可能会说,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经营成本因先进设备和五星级设施的起步不同而有差异,这说法是成立的。”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一些常见住院费用几乎相同,几乎占医院住院费用的70%。”
“如果集成资金(claim pool)不利,保险公司就会提高保费,而且第三方管理者只是确保根据保单条款和条件发出保证函。这里的问题是,谁来负责确保投保人的利益受到保护?”
可选择保费较低保单
鍾国威说,与人寿保险不一样,医疗保险退保是没有退保价值的,一旦没有支付保费,保单自动失效并终止承保。
他说,投保人希望恢复保单,投保人将接受医疗核保,然后才能接受。
他说,有既往疾病的投保人可能无法获得新保单,因为保险公司拒绝承保既往疾病,特别是个人保单。
“建议不要退保,特别是如果他们之前已经提出过索赔,并且未来需要治疗医疗状况或相关疾病。
“如果保费高,投保人没有能力支付,可以跟保险公司商量选择保费较低的保单。”
为享无索偿折扣制
投保人或避免入院
鍾国威认为,无索偿折扣(NCD)制只能够在医疗保险购买量增加,或至少达到人口70%,从而增加集成资金下才适宜推行。
他说,目前个人医疗保单低于50%,而提供医保的保险公司面对高索赔以及集成资金不能持续提供无索偿折扣。
他说,据了解,一些保险公司目前没有提供无索偿折扣,反之是类似奖掖形式,如AIA Vitality通过累积分数来获取有折扣的保健产品或活动,间接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他指出,无索偿折扣的好处是,投保人可为了享有无索偿折扣而选择不入院,目前大部分投保人的思维是:既然支付保费,何不享受利益。
“一旦有了无索偿折扣,投保人可以决定不去医院进行非必要治疗,从而节省费用。
“有了无索偿折扣,投保人可能不会为了无需入院的病而入院,而选择接受门诊专家治疗,除非需要手术或严重干预。
“另一方面,医院通常会鼓励有投保者入院。”
鍾国威指出,只有在基于个人索偿而不是根据保险公司的医保集成资金表现,投保人才会从无索偿折扣制度中受益。
助低收入群购医保
他说,目前即使投保人没有索赔,有关投保人也会因为集成资金的表现,而受到保费提高的牵制。
他说,在我国,医疗保险覆盖率低,因此造成集成资金不足以支付索偿,许多打工族,尤其是B40低收入群体,还是依赖公司提供医保。
他说,政府也许可以协助低收入群购买个人医保,而公司则考虑为雇员提供这方面的补贴,那么医保的集成资金就会提高,保险公司有能力应付索偿的情况下,有利于推行无索偿折扣制度。

吉温
自负额设定固定医疗费
共同支付是投保人必选还是另有选择,目前还不明朗。
据了解,在共同支付特性下,投保人需承担10至20%的医疗费。
保险界在谈论医疗保险必具备共同支付特性之际,马来西亚普通保险代理员公会分享了医疗保单自负额(Deductible)概念。
公会会员吉温说,一些保险公司为了减低保费,大概在一年前推出医疗保单自负额制。
他说,自负额是保险公司设定投保人需负责的医疗费开销,而这是一笔固定的数额。
他说,据了解,一家保险公司的医疗保单,不仅具备自负额制还有共同支付特性,所以这类保单的保费相对的便宜。
他举例,如果自负额为500令吉,保单持有人在2万令吉的医疗费只需支付500令吉,换做是共同支付下的10%,保单持有人得承担2000令吉的医疗费。
“其实共同支付不是什么新概念,过去已有,只是这次国家银行决定9月开始保险公司和回教保险公司必须为消费者提供共同支付特性的医疗保险。
“其余的细节不明确,不过据了解是20%(投保人负责部分),至于投保人是否可选择不接受共同支付,还不明确。
“自负额制是投保人可自行决定要或不要。”
医疗费是最大症结
吉温说,当局提出共同支付概念时,许多人只想到更便宜的保费,但没有想到最终的发展。
他直言,医院收费是最大的问题。医疗费有增无减,这是问题的症结。
他说,医院在医疗器材和设施投入大笔资金,但器材设施使用数年后还是收取很高的费用,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他说,索偿额减少,保费自然将减少。
他认为有需要向投保人清楚解释共同支付的概念,不只是让投保人了解保费有所节省,也要让投保人如果入院求医,所需承担(医疗费)的比重。
视频推荐 :
“诊断相关分组”支付 仅对新医疗保险产品
(吉隆坡16日讯)丰隆投资银行研究指出,政府将仅对新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回教保险产品实施“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系统,而非全面改革整个私立医疗支付模式。
“诊断相关分组”支付系统是一种根据诊断及治疗程序,为每位病患个案支付固定金额的方式,无论实际治疗费用为何。
该支付模式一向被视为解决私立医疗收费上涨与医疗成本高昂问题的可行方案。
持正面看法
在一份有关医疗保健行业的报告中,丰隆投资银行研究聚焦“诊断相关分组”系统的推行,并对其定向实施持正面看法。
该行认为,“诊断相关分组”系统的引入有助于扩大现有保险及回教保险计划尚未覆盖的人群,同时维持私立医疗行业的商业可行性。
去年12月公布的早期计划中,政府拟修订1998年私立医疗设备与服务法令(第586法令),以诊断相关分组为基础的付费模式取代现行“按服务计费”的方式。
丰隆投行研究指出,有能力承担全面医疗保障的人群,可能仍倾向保留现有保险计划,以继续享有更优质的保障服务与品牌医院网络,而非仅限于中等收费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将成国人默认选项
卫生部长拿督斯里祖基菲里博士在3月24日出版的财经周刊《The Edge》撰文指出,由卫生部、国家银行及雇员公积金局提出的新基本医疗保险与回教保险产品,将成为国人寻求私立医疗服务的默认选项。
这些计划虽向所有人开放,但主要面向私人领域雇员,并将采用基于“诊断相关分组”的支付模式,作为向医疗服务提供者付款的机制。
该计划将涵盖广泛的医疗服务提供者网络,包括中等收费的私立医院、非营利性医院,以及“卫生部之友”(Rakan KKM)医疗机构。
没强制私立医院加入
丰隆投行研究预测,中等收费私立医院的参与将属自愿性质,因为目前尚无计划修订第586法令,以强制相关医院加入。
该行指出,从融资角度来看,国人可通过现有的i-Lindung平台,动用第二户头存款购买相关保险产品。
推行时间未公布
不过,该计划的具体推行时间尚未公布。
今年3月,丰隆投资银行研究邀请大马首位卫生经济学教授——国立大学(UKM)的拿督阿祖尼教授,分享关于“诊断相关分组”系统的专业见解。据悉,大马已制定了一套符合本地医疗需求的“诊断相关分组”分类逻辑。
大马的MY-DRG系统开发始于1995年,由卫生部、国民大学及其他高校研究团队合作推动,并于2002年完成,当中由国大医学中心率先采用该系统。2010年,卫生部推出自有的MyCasemix系统(MyCMX),初步落实于6家政府医院,并计划于2023年扩展至全国149家卫生部医院。
尽管与MY-DRG系统类似,MyCMX主要聚焦于住院急性病例,而MY-DRG则涵盖门诊、次急性及慢性病症。
此外,MyCMX系统主要用于监控医院营运效率,而非作为预算或支付依据。然而由于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卫生部目前仍依赖历史预算方法。
截至今年1月,仅14.7%的政府医院配备电子病历系统,可能导致“诊断相关分组”分类中存在数据误差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