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高铁从大马城开始/陈万诚
隆新高铁(HSR)自提出以来,被寄予了深化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经济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厚望。
然而,自2018年项目连同吉隆坡大马城的地铁站和电动火车站建设被迫中止后,整体进程陷入停滞。
这一系列变动不仅延缓了高铁的实施,也揭示了政府在区域发展战略上规划不足和政策连贯性的缺失。
大马城原本是隆新高铁的起点站,被设计为集商业、交通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枢纽。
其设想不仅旨在通过高铁加强吉隆坡与新加坡之间的联系,还希望以现代化城市中心的姿态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增长。
沿线经济驱动减弱
然而,项目被叫停让这一枢纽计划陷入停滞,直接削弱了其对沿线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也损害了国际投资者对马来西亚政策稳定性的信任。这种信任危机进一步阻碍了高铁项目吸引更多投资。
高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其成功依赖于周边基础设施的有机整合。日本新干线和中国京沪高铁的经验显示,高铁站点并非孤立的交通枢纽,而是与商业中心、物流设施和住宅区紧密结合的增长极。
相比之下,隆新高铁及其配套工程的停滞,使其对沿线区域经济的驱动作用显著减弱,项目的战略潜力因此被极大压缩。
与此同时,隆新高铁的长远经济效益不仅依赖于两大都市的高效连接,更需要通过大马城这样的节点,将沿线中小城市纳入整体发展的蓝图。
然而,当前的规划更多关注技术与融资的局部问题,而对如何激发沿线城市潜力的思考却严重不足。
计划反复动摇价值
政府从宣布项目搁置到重新启动,再到不断修改融资方案的摇摆态度,不仅模糊了项目的方向,也让市场和公众对其实际价值产生了质疑。
要让隆新高铁真正发挥作用,政府必须重启对大马城及相关配套项目的规划,以其为核心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蓝图。
同时,还需要建立清晰的执行机制,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政策协调推进。
高铁的意义不仅在于缩短时间距离,更在于为沿线区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资源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大马城等项目的停滞虽然是过去的遗憾,但其背后所揭示的教训,应成为未来推进高铁项目的重要参考。
大马城及相关项目的停滞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教训,但也是一次反思和改进的契机。
如果政府能从过去的规划失误中吸取经验,将高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紧密结合,隆新高铁仍有可能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引擎。
唯有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明确的政策推动这一项目,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俄深绑,美制难解/陈万诚
2025年伊始,中俄贸易意外降温。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前四个月双边贸易额同比下降7.5%,这标志着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中俄经贸合作首次出现实质性收缩。
这不仅反映出油价波动与俄罗斯内需疲软等短期因素,也揭示出中国企业对美国“次级制裁”日益谨慎的态度。
表面降温之下,双边关系并未退烧,反而在全球战略重构中迈向更深层次的相互绑定。
俄罗斯已被西方主流市场拒之门外,而中国顺势填补了西方企业撤出的空缺。
中国商品遍布俄国
从燃油、芯片到工业机器人,中国商品遍布俄国城市与工厂。
尽管北京在高科技领域仍保持克制,但在中低端制造和基础设施方面,已成为莫斯科最倚重的替代供应链。
与此同时,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以“无上限合作”表达彼此的战略承诺。

习近平(左)今年7月3日在阿斯塔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前会见普丁。
面对欧盟大幅削减对俄天然气采购的现实,莫斯科试图借“西伯利亚力量二号”将资源更深锁定中国市场,但北京迄今未松口,显示出其对能源依赖对称性的防范。
不过,在美元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之外,中俄早已悄然另起炉灶。
如今,超过九成的双边贸易已改用本币结算;俄方更在中方协助下,加速建设本土支付系统与加密货币结算渠道。
在美国主导的金融制裁体系外,两国试图共同探索一套新的技术与金融秩序。
关系不对等但稳定
这种依赖关系并不对等,却相对稳定。对俄罗斯而言,中国是其失落世界中的关键支点;对中国而言,俄罗斯则是其面对西方围堵时可控的缓冲区。
两国关系不靠信任维系,而是由共同的战略孤立与现实需求驱动。
外界曾幻想重演“尼克逊式分化战略”,期望通过外交诱因或施压将中俄重新拆解。
然而不同于冷战时期的中苏权力角逐,如今的中俄在非西方世界的秩序构想中,更像共生体而非竞逐者。
要将两者拆解,既缺乏旧有的地缘裂隙,也缺乏足够的诱因或威胁。
这段关系的深化,也许不总体现于经贸数据。但在一个被制裁、关税与技术封锁撕裂的世界里,中俄绕过美欧、架设平行体系的努力,或将成为21世纪国际秩序走向的分水岭。